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观天下·风云动

文章导航

危机爆发一周年,多国博弈旷日持久

乌克兰,向何处去

  乌克兰政府去年11月21日决定暂停与欧洲联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之后,乌克兰爆发政治危机,大批抗议者在基辅举行抗议集会。集会随后演变为严重骚乱,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导致百余人死伤。乌克兰危机自此爆发。

  如今,一年过去了,乌克兰的前路仍然不容乐观,东部的冲突在持续,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前景依然渺茫。围绕乌克兰危机,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冷却,持续了近一年的多国博弈恐还会旷日持久。

一周年,

乌克兰历经变迁

  乌克兰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首都基辅市中心独立广场举行遇难者悼念仪式,数以千计民众和遇难者家属参加。在纪念仪式现场,人们用蜡烛拼成十字架形状,两旁摆放着每名遇难者的照片。不少人身披乌克兰国旗,为遇难者献上鲜花。

  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当天前去参加悼念仪式。他手持蜡烛双膝跪地,悼念遇难者。不过,他的出现并未得到遇难者家属认可。一些家属高喊着“丢脸”,谴责波罗申科政府未能惩罚导致惨剧的幕后元凶。现场一些民众还对乌克兰现有政治制度表达不满,声言将再次举行示威活动,抗议政府腐败现象以及政治改革停滞不前。

  去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决定,暂停有关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同时表示将加强与俄罗斯等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当晚,对暂缓入欧不满的民众开始聚集在基辅市中心独立广场举行抗议活动,要求重返与欧洲一体化之路。11月29日夜间至30日凌晨,上万名民众继续集会,抗议者甚至占领基辅市政府大楼。暂停入欧进程成为乌政治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乌克兰社会和政治危机自此爆发。

  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是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一部分。2008年12月,欧盟正式推出“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该计划主要涉及六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计划的宗旨是:支持伙伴国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促使其向欧盟靠拢,并最终与欧盟形成经济共同体。2013年2月25日,欧盟与乌克兰就当年11月签署联系国协定问题达成协议。

  乌克兰处于欧盟与俄罗斯之间,东部与俄罗斯接壤,西部紧邻欧盟国家。苏联解体后,“向东”还是“向西”成为乌克兰历届政府需要慎重权衡的问题。在欧盟东扩的影响下,紧邻欧盟国家的乌西部居民脱俄入欧心切,乌东部居民则主张与俄保持密切关系。在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乌俄渊源颇深。

  俄罗斯认为欧盟企图通过“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扩大势力范围,削弱俄在欧亚地区的影响。为阻击欧盟东扩,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利用经济、外交和军事手段,加大向欧盟一些东部伙伴国施加影响。

  抗议活动升级后,为缓和局势,乌克兰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接受阿扎罗夫总理和内阁全体成员辞职、邀请反对派领导人亚采纽克出任政府总理等,议会还于1月29日通过大赦法。2月16日,反政府抗议者撤离基辅市政府大楼以及几个州政府的办公楼。

  然而,2月18日,数千名示威者举行号称“和平进军”的示威活动,要求议会恢复2004年宪法。随后,示威者与维护秩序的防暴警察和内卫部队军人发生激烈冲突,造成数十人死亡。

  血腥骚乱发生后,美国率先宣布对20名乌克兰官员实施签证制裁。随后德国、法国、波兰外长到基辅向乌克兰政府施压,28个欧盟成员国外长还举行紧急会议,商讨针对乌克兰政府的制裁措施。美欧国家对乌反对派的偏袒助长了反对派的气势。在美欧支持下,亚努科维奇政府被反对派推翻。

  随后乌克兰发生一连串的变化:3月,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5月,乌克兰举行总统选举,亿万富翁波罗申科成功当选;9月,乌克兰议会与欧洲议会一致批准欧盟联系国协定;10月,议会选举,以波罗申科联盟、人民阵线为首的亲西方阵营获得大多数议席,按《华尔街日报》的说法,乌克兰人将获得“独立”后的首个亲欧议会,这是该国政治图景上的一大“进步”;11月,乌东部政府军与民间武装冲突仍在持续,联合国先前警告,冲突双方可能重新走向全面战争。波罗申科表示,乌政府“为全面战争做好了准备”。

既是内乱,也是大国博弈

  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围绕“向何处去”这样一个问题,在短短二十余年里,乌克兰爆发了数次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每当乌克兰国内发生道路纷争时,俄罗斯和欧盟都会积极加入到乌克兰的地缘政治争夺战。

  乌克兰危机事实上既是乌本国的内乱,也是大国博弈的前线。

  在政治危机爆发一周年的时间点,乌克兰领导人宣布把加入北约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决定在年底前通过一项旨在放弃不结盟地位的新法案,进一步向北约靠拢。法新社说,乌克兰领导人宣布加入北约可能进一步激怒俄罗斯。

  对于俄罗斯和北约来说,乌克兰都是重要的战略缓冲区。若失去乌,俄西部战略空间将被极大压缩,北约的推进对俄西南部将构成直接威胁。为此,俄一再强调无法接受乌加入北约。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也表示,俄罗斯希望从北约得到“百分百的保证”,保证任何一方都不会考虑乌克兰加入北约一事。

  军事专家舒雷金认为,北约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承诺,因为北约并未遵守此前曾作出不东扩的承诺,在乌克兰一事上也是这样。北约不仅不可能作出不接受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承诺,还会尽力拉拢乌克兰。但北约并不会真正接纳乌克兰,只是通过给予乌克兰“北约的战略盟友”地位等方式向乌提供帮助,其中包括提供武器、技术等,不会直接向乌克兰派兵。

  自克里米亚宣布入俄后,北约国家特别是其中东欧成员国始终担心俄将在东欧扩大其军事影响力。北约曾表示将在东欧首次设立军事基地,作为对乌危机和波罗的海国家安全诉求的回应。北约成员国还承诺将增加军费预算,其中部分资金将用于组建快速反应部队,部署在尽可能靠近俄边境的地方。

  乌克兰危机不仅是乌克兰民族的一次沉痛转折,也是冷战后的欧洲地缘安全危机。冷战结束已经二十余年,西方却并不打算把俄罗斯纳入其中,在欧洲安全体系建设上从未给俄罗斯留出相应的位置,而是一味地要求俄罗斯服从和退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欧盟和北约的双东扩,把西方价值系统、北约安全体系和欧盟延展到俄罗斯的边界。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苏申措夫认为,利益分歧是俄考虑重新评估冷战后与西方关系的重要因素。俄过去期望建立平等世界秩序的计划没能实现,西方一直没有用平等的态度看待俄。他指出,乌危机就是世界秩序失衡的最显著结果。俄与北约对于冷战后战略环境和冷战主要影响的不同解读导致如今对北约东扩的争议。苏申措夫表示,缓解乌克兰危机、避免地区动荡的关键就在于西方能否将俄视为平等的对话伙伴。要真正遏制俄方,北约要付出的太多,“秀肌肉”对双方都将造成损失。

  美国民主党成员丹尼斯·库辛尼奇也表示,国际社会应该给俄罗斯和乌克兰自己解决自身问题一个机会,而不进行外部干预。希望给乌克兰一个没有讨论余地的指令,包括让北约驻军在俄罗斯边境,这并没有让乌克兰人民受益。

互相制裁,关系跌入低谷

  欧盟自今年4月起对俄罗斯采取了数轮经济制裁,随后遭到了来自俄罗斯包括制裁在内的多项反制措施。欧洲著名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乌克兰问题研究员保罗·伊凡表示,乌克兰危机使得欧俄关系跌入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谷,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兼并行为威胁到了欧洲的安全,使其不得不做出制裁回应,即便欧盟手中可用的“牌”十分有限,甚至制裁会伤害到欧洲自身的经济。

  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已经显示欧盟制裁俄罗斯所付出的代价,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8月欧盟对俄罗斯出口同比下滑12%,自俄罗斯进口下降8%,欧盟委员会更是下调了欧元区和欧盟的今年与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欧洲预计今年因俄实施的反制裁措施恐将损失50亿至60亿欧元。而连带遭殃的还有深陷危机的乌克兰。不仅因俄乌关系恶化,俄供乌天然气问题仍未谈妥,乌经济因战事不断,恐将面临财政危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如冲突继续,向乌提供的170亿美元贷款恐怕不足以帮助乌经济回稳。

  不过俄罗斯最让欧盟忌惮的,还要数能源供应这张“王牌”。俄罗斯出口的原油中,84%输出至欧盟国家,出口的天然气中有76%被欧盟购买。目前,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占欧盟需求的1/3,其中一半通过乌克兰境内的管道输送,有大约1/4的欧盟国家完全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和原油供应。如果俄罗斯关闭油气输送管道,势必将影响整个欧洲的能源供应,这对本已脆弱不堪的欧洲经济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压力。基辅市长克利奇科说,没有天然气的冬天将是乌克兰“独立的代价”。

  不久前正式上任的新一届欧盟领导班子显然在调整对俄罗斯策略时,选择了更加理性和实用的路线,新上任的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表示,虽然欧盟应该就制裁措施展开磋商,但除此以外也必须尝试和俄罗斯重新展开对话。卢森堡外长阿瑟尔伯恩表示:“俄罗斯应当受到尊重,让冲突不断升级,直到发展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对峙局势并无任何意义。”但俄罗斯与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依然很大。俄独联体国家研究所高加索处处长叶夫谢耶夫指出,西方对俄制裁恐在未来几年内都不会停止。欧洲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俄罗斯继续保持目前的强硬姿态,向乌克兰东部的武装分子提供军事援助,而不是采取一些建设性的方法,欧盟想要在未来从根本上改善和俄罗斯的关系难度将会非常大。”

  尽管制裁这把双刃剑伤人伤己,但西方仍未决定停止制裁步伐。叶夫谢耶夫表示,俄长期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结构性改革。刚刚扩大的与亚太等地区国家贸易难以弥补对欧贸易的损失,加上石油价格下跌、外资撤出等因素,可以说西方打击起到了作用。但使西方继续进行制裁的关键原因还是乌危机。若危机尚未解决,制裁仍将是西方对俄施压的主要措施。目前,较乐观的情况是制裁已迫使俄加速经济转型进程,拓宽出口渠道,实现贸易多元化。推动进口替代、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有助于缓解经济压力。叶夫谢耶夫认为,提高本国生产力、减少对外依赖是俄摆脱制裁压力的根本途径。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


浙江日报 观天下·风云动 00018 乌克兰,向何处去 2014-12-01 浙江日报2014-12-0100008;浙江日报2014-12-0100007;浙江日报2014-12-0100009;3709670 2 2014年12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