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新常态
——台州经济改革调查之一
编者按 在浙江这个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改革从未停下过脚步。记者日前来到作为民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发源地之一的台州,倾听、记录这片大地上近年来铿锵有力的改革足音。今起,本报推出台州经济改革调查报道。
本报记者 徐峻 嵇哲 邓崴
苏靖 杨军雄
改革之于台州,既是传家宝,也是金钥匙。作为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源地,台州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就是靠改革破冰开路,靠改革争先进位,靠改革富民强市。
和许多地区一样,今天的台州面临多年来外延式发展积累下来日益凸显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今年是台州撤地设市2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台州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台州经济升级版?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克难攻坚、再创优势的深化改革进行曲,正在台州大地奏响。
行走在深秋的东海之畔、括苍之巅,我们再次感受到台州经济生生不息的脉动活力。
抓大项目,增量改革有大手笔
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地,台州创造了以民营经济加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台州现象”。
长袖善舞的民营经济,为台州创造了辉煌:78个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居首,40多个国字号生产基地遍布台州。但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台州经济的弱质也暴露无遗:企业“低小散”,34个行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大部分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效率低;企业大都沿袭家族式管理……发展投入的不足和要素供给的紧缺,发展环境的高成本等共性问题,都在根本上制约着台州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台州面临的一场大变革。
面对变革,台州人不仅有硬气,更有勇气、锐气和灵气。台州把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打造大平台作为改革创新的大手笔,做大增量,以增量带动存量,用投入促动变革。
今年国庆前夕,广汽吉奥台州基地落户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这是继吉利之后又一落户台州的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该项目预计总投资约50亿元,将形成年产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
此前,总投资121亿元、规划年产20万辆整车的吉利V汽车项目正在顺利推进;总投资63.5亿元、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500万只新型超高强高韧性汽车铝轮毂生产能力的巨科铝轮毂项目也忙于吹土填基。这3个大项目的引进,为台州的“汽车王国梦”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聚海大道,到处可见施工工地。不远处的中国北车台州配套产业园一期项目,占地480亩,未来将建成一个集机车制造、维修、中试研发和零部件配套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地。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为引进大项目,台州市党政主要领导像改革初期民营企业家一样,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让大项目落户台州,让大企业走进台州,让大资金流入台州,让新兴产业在台州崛起。
为了引进一家文化企业,市委书记、市长赴深圳“六顾茅庐”,请来企业家实地考察;为加快项目落地,台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在今年中秋节前夕赶到上海开现场会,为企业一一解决难题;为提高办事效率,台州市优化了行政审批服务流程,把方便让给企业,把跑腿留给干部,95%以上的审批事项承诺办理时限达到了全省最短。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纷至沓来的大项目,正在推动台州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环保倒逼,冲破既得利益藩篱
空气中,医化企业排出的废气散发恶臭;土地中,废旧拆解业留下了重金属污染;河道中,电镀、石材加工废水染出了“黑龙江”、“牛奶河”……曾几何时,台州面临沉重的环境压力。
近年来,台州全面推进医化、电镀、铅酸蓄电池、熔炼、固废拆解、造纸、印染和制革等八大行业整治提升。全市2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已全面关停到位,取缔非法熔炼加工点和非法电镀企业达1400多个和200多家;路桥区关停重污染企业2800多家;温岭铸造企业从646家减少到280家,5000多家“低小散”鞋业企业及作坊关停转型,全市医化企业由2000年前后的2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125家;被列为全省“腾笼换鸟”试点的椒江区共退出高污染的合成、发酵中间体项目142个,26家医化企业退出合成生产,台州主城区基本告别恶臭。
台州市市长张兵明确表示:“地方政府要勇于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宁愿放弃污染的GDP,也要蓝天碧水。”
以生态文明为标杆尺度,政府之手主动有为,倒逼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型升级。以“五水共治”为抓手,政府对江河之水制定标准,所有企业和产业都必须遵循这一标准,要么转型升级,要么淘汰出局。
通过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这场大变革,带来的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改革不仅是“铁腕治污”,更是“断腕转型”。既得利益的割舍,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
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转型就是改革。他说,转型很痛苦,但是,不转型更痛苦。2009年以来,飞跃集团实行产业结构调整,缝纫机产业比重下降,把更多的力量注入高端制造、成套设备的研发生产,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如今的飞跃集团,已然脱胎换骨。
医化企业集中的椒江区,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企业关停了,产值没有了,GDP增速下降了,税收减少了……在椒江区委书记陈祥荣眼中,有焦虑,更有淡定:“医化行业受产业转型影响,今年前三季度已有7家规上企业产值归零,整个行业不升反降。加之三山区块的医化整治仍将大力推进,预计全年减少工业产值10亿元。但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政绩,更要为今后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日前,国家环保部发布第三季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台州名列第七,此前台州已多次跻身全国前十。
优化环境,让企业活力迸发
调结构,更是一场持久战。台州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被誉为“泵与电机王国”的温岭,3000多家泵业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块状经济,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被列入省首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为了给泵与电机行业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温岭在集聚区建起了2.1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园,又在大溪镇规划了1000亩的水泵产业示范区。
近年来,台州各地搭建了一批行业性、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实施行业共性技术攻关。
走进浙江黄岩华日集团生产车间,10多台机械手一字排开,正有条不紊地焊制一款摩托车车头管,场面很是壮观。
“没有机械手时,工人要拿着电焊机逐个焊接,员工状态直接影响焊接质量。”华日集团公司总经理何金辉说,“过去每批次品率在8%左右,现在成品率基本为100%。”
眼下,越来越多的台州企业掀起“装备革命”,投身“机器换人”浪潮,使台州制造走向了台州“智造”。
众多创新药产业化,成为海正药业决胜世界市场的撒手锏。海正药业副总裁陈正杰介绍,国内的医药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1%至3%,而海正近3年占比达12%。
从医化、泵业,到再生金属、休闲用品,目前,台州6个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和11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正在加紧试点培育,36个县域块状经济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特征的现代产业集群提升。
政府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我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高效审批,最大限度减少投资项目审批前置和缩减审批时限,以帮助项目尽快落地投产。”临海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业务科科长黄孝长说。目前,临海建立了企业设立登记“多证联办”工作机制,办结时限由之前的8个工作日缩短到现在的3至5个工作日;开辟了绿色审批通道,建立并联审批项目库;完善了公共窗口“办事无休日”制度,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十二五”期间,台州筛选建立了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3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以上的百家企业库,实施“一企一策”,着力培育一批名企,让这批龙头骨干企业真正成为全市经济改革发展的支柱、行业的排头兵、新兴产业的领跑者和转型升级的示范者。
“我们将更加重视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把新兴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更加重视扶持成长型企业的发展,为中小微企业成长创造稳定的有利的发展环境;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引导主导行业转型升级。”台州市委书记吴蔚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