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五人间》的人性实验
构思巧妙
内容丰实
郭戚姗
话剧《五人间》描绘了一场由“科学怪人”王教授主导、发生在一个密闭空间里的、五个特征最极端的人物互换灵魂的疯狂人性实验。创作这出话剧的团队,从导演、编剧到诸位演员,均非常年轻,不过这并没有使全剧的风貌显得稚拙。恰恰相反,《五人间》展示了出人意料的圆熟的戏剧技法。聪明新颖的构思、精心设计的情节,加之新生代戏剧团队特有的锐气,令整部话剧散发出十分耀眼的光芒。
说来,相关于“科幻”的题材,其实是戏剧创作中难度不小的挑战。因为戏剧不同于文字作品,不能仅用天马行空的语言构建抽象的异端世界体系;也不同于影视作品,可以依赖后期剪辑的二度发挥制造出炫目的幻想效果。戏剧的表达既要求有形象、具体的动作,又要流畅地一次完成,无法重复,因此“科幻”之于戏剧似乎是难上加难。《五人间》的妙处便在于,成功地在话剧里做到了对科幻题材的“化繁为简”和“避虚就实”。剧中的灵魂转换、真人与人偶等有关科学想象的内容,都只是作为概括性的背景和框架存在,并没有进行过分详细的解读,这就直接避免了不少科幻类影视作品中专注于玄妙的科技异想,反而在细节上难以自圆其说的弊病。此外,话剧也不在复杂的、形而上的概念上做无用的争辩,虽然剧情里灵魂转换机的存在自然而然要关涉“灵魂与肉体”的哲学命题,但这并不是全剧聚焦的中心。《五人间》关注的唯一核心只是用丰实的情节去表现人性的善恶,此间的灵与肉都是反映人性的手段。如此立意,兼顾了普适的贴近性又不乏文艺的深刻性,堪称该剧最聪明的地方。
这份“聪明”的实质,或许是话剧的主创抓住了叙事类作品必须以内容为王的取胜之道的精髓。《五人间》的整体情节设定是一次进行中的“游戏”,演员用略显夸张的表演方式展示人物灵魂互换之后的异质性特征,以及导演裴魁山贯穿始终的对自己和对话剧创作的自嘲,都充分体现着一种举重若轻的游戏感。同时,这个“游戏”又是一道类似于密室逃脱的谜题,需要剧中人开动脑筋审视各种蛛丝马迹,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直到找出最后的答案。这一全程发生于困室之内谜题,让“第四堵墙”的戏剧效果臻于极致,也恰到好处地引入了重重悬念作为剧情向前的推动力。观众被环环相扣的线索牵引,紧凑的节奏中有情节的起伏流动,一波接一波的灵魂与身份置换又自然地形成了叙述的层次,结局颠覆性的反转更是难得的惊喜和对全剧因果关系出发点的反思。
而为了实现以上那些“内容为王”的聪明构想,话剧《五人间》各个舞台技术部门完成了一次近乎完美的配合。白色的球形灯和纱帘与黑色的桌椅构成了简洁但对比鲜明的舞台空间,矗立两旁的全裸人偶营造出阴森的质感。在此之上,灯光与音响的呈现亦贡献良多。频闪的刺眼白光与令人不安的大片红光交替,诡异感陡升的视觉效果下,肖邦宁谧的《夜曲》是对观者听觉神经的更大刺激。视听强烈的反差,烘托出无以复加的心理悬疑气氛,令人难忘。
如果要说这部新人新作的上升空间的话,或是在于其剧作深度仍有继续开拓的可能。正如前文所述,《五人间》的故事流不重“为什么”而偏重“怎么办”,并未深究情节涉及的“灵魂”、“永恒”等话题的哲学本质,故而剧中展现的人性更似单纯的罗列;警察、模特、假释犯、艺术家等人物身份背后的寓意也未曾充分展开,某些行动仍稍显缺乏动机。不过,这也许都是在鸡蛋里挑骨头罢了。凭借聪慧巧妙的构思和充实丰满的内容,话剧《五人间》已经足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本剧的导演裴魁山、编剧曾伟力和一众青年演员们,将在日后的戏剧创作道路上越走越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