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沈志明盼床鸭绒被——
唯愿寒夜传温情
记者 丁谨之 通讯员 任迎春 李昊
本报平湖11月26日电 一场冬雨,使乡村添了几分寒意。62岁的独居老人沈志明正在整理床铺,淡蓝色的旧床单咧着一个口子,一只变形的枕头,褪出久洗后的褐色。
记者轻轻地掀开床单,只见薄褥子压了一层又一层。沈志明低声说,想要一床暖暖的鸭绒被,让冬天的夜晚不再缩着脚睡不着。
再难,日子也要过
平湖市钟埭街道大力村,沈志明的两间旧平房在一幢幢漂亮小洋楼中有些扎眼。墙壁四周已有细缝,内壁的白灰也有少许脱落,这个建于1986年的家,已陪伴老沈度过了将近30个春秋。
沈志明6岁时失去父母,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妻儿。不大的卧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木质老家具,木桶、箱笼、洗澡盆。他说,这是父母留下的东西,自己一直舍不得丢。“东西放得多一点,看上去热闹,不至于太孤单。”身板单薄的沈志明苦笑着,眼神有些落寞。
一张单人床用砖头垫起四角,竹竿撑起蚊帐,上面盖着厚厚一层油纸。沈志明告诉记者,由于年久失修,屋子一到雨天就漏水。5年前,村里给了他4000元,帮他重新修葺了瓦制屋顶,不再有漏水了。
沈志明从小身体孱弱。血吸虫肝硬化、重度失血性贫血让他早早丧失了劳动力,只能依靠每月368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开支。
用完的油瓶他舍不得扔,整齐地摆放在墙根;一盆洗手水,他要反复用上一天;为了省电,他捡来别人丢弃的毛竹,当柴火烧水。床头边罩着一个个“小山包”,里面都是叠放好的换季衣物。“这些都是我的自制衣柜。”搓着衣角,他笑着说。
独居,凡事一人扛
“身体不好,家里穷,没姑娘看得上我。”盖房子的时候,沈志明也想成个家。为此,他缩衣节食,落下了贫血的病根,最终仍是形单影只。
沈志明屋前的空地上,晒满了金色的稻谷。“今年大概收了750公斤。”他指着屋子里的两个编织袋说,打算过阵子把这些毛豆和黄豆卖了,还能换几个钱。
虽然医生叮嘱他不能再干活,但沈志明总觉得不能光靠别人救助。血色素降到仅有3克的他,还在自己那1亩6分田里劳作。连打一桶水,他都涨红了脸,累得直喘气。“今年不行了,打农药的活干不动了,只能雇人来做。”沈志明无奈地摆了摆手。
两年内,他已有过两次住院治疗的经历。今年住院时,沈志明的病情一度加重,当医生再三问询该向哪位家属下发病危通知书时,他低着头,一言不发。最终,医院只能通过派出所找到了村委会。“当时我已经找了他好几天,左邻右舍都不知道他去了哪儿。”大力村民政干部顾东东事后才了解,为了不麻烦别人,身体不适的沈志明打好包裹,只身挤上了前往医院的公交车。
有爱,生活不孤单
沈家的客厅里,有好几袋晒干的草药。“这个是枫攀藤,治膝盖疼;这个是三七,治背疼;这个清热的,对咽喉炎有好处;这包最厉害,已经治好了60多个人的牙疼病!”说起药酒,沈志明最是骄傲。但他并不是个“药贩子”,这些按土方酿好的药酒他只用来送人,从不收钱。
“要不是村里照顾,我哪里能活到今天?”为了报答大家对自己多年的照顾,沈志明一直在努力。客厅里堆放的秸秆是沈志明制作扫帚的原材料,巧手扎好的扫帚不用来贴补家用,是他送给近邻们的礼物。
就着一碗水煮白菜,沈志明要吃上两顿饭。赶上了一周两次的吃肉日,今天的厨房比往日多了几分香味。“呼啦呼啦”,风箱唱起了歌,沈志明坐在土灶前,准备烧水做饭。
告别时,沈志明执意相送。夜凉如水,脚穿一双解放胶鞋的老人哈着气,冷得直跺脚。愿那床鸭绒被早日送抵,愿这个冬天变得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