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魅力水乡

永嘉:永远的山水诗 最美的桃花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今中国,绿色生态发展已成时代浩荡主流,对水这一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重视可谓空前。

  作为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江南水乡浙江,以“五水共治”推进转型发展,“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中之重及全民的自觉行动。

  在此背景下,水乡概念已经突破原先平原河网的传统地理意象,而拓展至包括山区丘陵海岛在内的浙江全域,融入浙江各个城市的发展肌理和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之中。水规划到位,水治理科学,水生态优良,水生活和谐,水文化滋润。水,正让这样的城市品质提升、品性独具、品位倍增,成为江南水乡升级版、“五水共治”引领者、“两美”浙江新样本,是为“浙江最具魅力新水乡”。且看——

  永嘉:

魅力点评——

  这里激发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情,

  这里流淌着楠溪江的绝佳好水,

  这里孕育了名震古今的永嘉学派,

  这里蕴藏了太多的人水和谐之道。

  面对如此美好,永嘉呵护有加,

  铁腕治水,整治产业,

  坚守生态,拒绝工业,

  依水布局,顺水建设,

  山水诗的唱和经久不息,

  桃花源的追寻梦落这里。

  那一年,失意的谢灵运和永嘉邂逅了,像是逢上了一位神交多年的老友,之后,在永嘉的青山绿水间,他一扫生命的阴霾,创作出大量供后世敬仰的华彩篇章。

  即使没有谢履公诗歌中的描述与传颂,永嘉依然是一首浑然天成的山水诗。

  在这里,灵山秀水一改野性与调皮,瞬间被驯服成服帖的文字,古朴的村落做韵脚,而楠溪江便是贯穿其中的诗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冰清玉洁的水,古朴的村落,儒雅厚重的文化,楠溪江畔的每个山岙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似乎每棵树都见证着一个传奇,每一滴水都充满了文化,每一块鹅卵石都有美丽的遐想。

  “与天地合,与气境合,与心意合”。悠悠楠溪水,淡妆浓抹,总能恰到好处地与人们的心魂相合,面对着江畔如画美景,有位诗人曾忍不住感慨:“如果需要清洗灵魂,我要用楠溪江的水。”

  从永嘉归来,很多人便再不看水,那澄碧,让楠溪江之外的水黯然失色;那甘洌,让多少来过的人在梦中又重返楠溪。

  因水而名扬天下,从古至今,永嘉的每段路都走出了水的优雅律动:与水相生相融的古村落格局、以水为中心的现代城市规划、由水养育的儒雅文化、从天然之水采撷而来的长寿秘诀……

  为守护这一江“可以清洗灵魂”的水,永嘉人在经济和生态之间科学取舍,从“四水共治”到如今的“五水共治”,以智慧与风范,写一篇风采卓越的水文章。

与水融合,一江好水贯城乡

  顺着历史的脉络,从永嘉乡村追溯到城市,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角度去解读,都能感受到一整套永嘉特色的水生活哲学,流淌数千年,绵延未歇。

  楠溪江畔的古村落多依山傍水,村落的功能和外形与水相生相成:始建于初唐时期的丽水街,村子和水的渊源不仅限于名字,更生成了一套以水为骨架的建筑理念,融饮用、灌溉、洗涤、养殖、消防、造景功能为一体;充满耕读遗风的苍坡,以山为笔架,以池塘为墨,在天地间绘制大幅的山水画;而丽水街所在的岩头村,其格局完全符合阴阳八卦和五行风水的传统建筑哲学,整个村子如同一部设计精密的仪器,从古至今,始终保持着有序运转的态势。

  宗祠、街巷、流水,这几乎是每一个永嘉古村的共有元素。永嘉人把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化作人水合一的古朴情愫,融汇在村落的建筑布局和村民们的生活方式里。

  如果说古村落反映了永嘉人微观层面的亲水情感,那么正在谋划实施的现代城市布局则体现了永嘉人在宏观层次上对水的尊崇。如今,永嘉正以楠溪江景区为核心,以县城瓯北组团为主抓对象,以山为“灵”、水为“魂”,形成“一江串两湖,一核联四片”的大布局。

  “一江串两湖”:以国家AAAA级景区楠溪江为主轴,展开生态水利建设,在大源溪南岸村下游规划建设南岸水库,库区将形成长25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景观湖——南岸湖,该区域将用于旅游、体育、健身、休闲等产业的综合开发;为给楠溪江旅游注入新亮点,永嘉规划在楠溪江河口建设楠溪江河口大闸,闸上将形成9.8平方公里的清水水面,拟命名灵运湖。由此,南岸湖和灵运湖分布在楠溪江上下游,南北辉映,依托三百里楠溪江,形成百里清水长廊,全面改善楠溪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

  “一核联四片”:通过南岸水库及楠溪江河口大闸等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发、利用楠溪江优质水源,结合水资源利用、内河河网整治,形成楠溪江下游“上塘-瓯北”核心区,并同步规划工贸经济生态区、文化旅游生态区、人文景观生态区、自然景观生态区不同功能属性的四大区片。

  清水长流几百里,山水城市相辉映。汲取着前人治水智慧,全区域统筹帷幄水资源,永嘉,这座寓意水美而长的城市,正在焕发无尽的山水古韵魅力。

铁腕治水,为让江溪皆清流

  永嘉手握四张全国知名的产业金名片——“中国泵阀之乡”、“中国乌牛早茶之乡”、“中国拉链之乡”、“中国纽扣之都”。

  “桥头生意郎,挑担走四方”。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桥头钮扣专业市场便坐落在菇溪河畔的桥头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沿菇溪河两岸陆续建立起几百家纽扣、拉链、电镀等私营小作坊,使菇溪河一度成为当地“知名”的“牛奶河”。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家园为代价,即使是对本地的龙头产业,这一次,永嘉人也勇敢说“不”。“对菇溪河两岸的300多家小作坊进行了集中整治,要求规模企业配备先进的处理设施,小微企业搬迁入园,由桥头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污水,还和上游的青田县建立联动机制,充分保障水质安全。”走在清水潺潺的菇溪河畔,当地一位干部说起“治水经”头头是道。

  今年正月初一,关于菇溪河的一条消息登上了全国各大媒体的显要位置:桥头镇100余名冬泳爱好者畅游菇溪河,昔日的“牛奶河”变身为“畅游河”,菇溪河的华丽蜕变成为全省治水的典范,并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这只是永嘉由“四水共治”转向“五水共治”战场的冰山一角。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永嘉推进生态河道建设项目和垃圾河、黑河、臭河治理,按“一河一策”原则,逐条制定河道整治方案,明确整治措施、整治目标及整治时限。今年以来,永嘉先后开展瓯北片区河道生态清淤工程和“清三河”专项整治行动,将治理对象从水中转向岸边,目前,已开展两个阶段的专项行动,累计完成任务点548个,大部分河道面貌焕然一新。

  治污水,抓源头是关键。楠溪江中上游不发展工业,这是永嘉人始终恪守的发展底线。“近年来,永嘉先后否决了20个单体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牺牲了13亿元的GDP,关停了134家重污染企业,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楠溪江的原始风貌和良好生态。”一位随行干部说。“如果永嘉也放开发展工业,皮鞋厂、打火机厂、服装厂会遍布楠溪江畔,楠溪江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当地治水办的一位领导说。

  一场席卷全县的治水大会战,永嘉创造了诸多新的传奇:三塘隧洞分洪应急工程的建设将县城排涝能力标准由不足3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标准;率全市之先引进国际领先的4S-MBR膜技术污水处理器,探索出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新途径,有效改善了农村水环境质量;率全省之先开展“五水共治”捐款活动,截至目前,吸纳社会捐资达4700多万元……

  去年冬天,在我省第十九届水利“大禹杯”竞赛活动中,永嘉摘得银奖奖牌,这是对永嘉多年坚持治水工作的肯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永嘉人正以生态为信仰,以爱水护水为准则,弄潮于五水共治转型发展的时代潮头。

返璞归真,美丽桃源今犹在

  楠溪江流域自然环境封闭,流域内部千条溪流总归一江。楠溪江的水不仅清而且净,掬一抔入口,清洌甘甜的滋味直抵心扉。沿江漫步,越往上游走,人烟越少,江水便越清澈,清风吹来,分不清眼前的青山和映在水中的倒影谁是真谁为幻了。

  楠溪水美,美在其态,江水曲折蜿蜒,享曲径通幽之妙,又因源于崇山峻岭中,呈千姿百态之媚;楠溪水美,美在其色,碧为底,随景而变,晴日绿带处处,阴时墨玉点点。

  沿江而建的诸多村庄,得楠溪水之美的装点,仿佛一幅幅水墨画,恬淡的村中生活便是画中精致的小品了。

  走进岩头镇苍坡村的古村绿道,便看见远处一个拄着拐杖拿着寿桃笑容可掬的老寿星,拾道而上,但见水牛在村口悠闲地打着盹,鸭子在池塘中游泳,渔民在河边垂钓……以永嘉“耕读文化”和“长寿之乡”为背景,由永嘉当地手工艺人编织出的具有永嘉乡土文化的一组组“稻草人”伫立村口,仿佛古老而庄重的仪仗队,迎接着八方来客。

  两泓清泉之上横跨着一座青石板桥,溪水穿过吱吱呀呀的老水车,环绕着整个村子。“夏季是客流高峰,游完苍坡、丽水等古村落,再到楠溪江游一场泳,那是天然的矿泉水。”随行的村主任自豪地说。尽管已入初冬,游人依然如织,而村民平静的生活没有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受到干扰。

  接近中午,几个村民在溪水边洗着预备午饭食用的大米和青菜,远处,几户人家的屋顶已经腾起了袅袅炊烟,和山间的雾气融为一体。“在这里,什么时候洗菜,什么时候洗衣,都有规定的时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不破坏规矩,村里的水永远都是美的。”一位金姓大叔告诉我们。朴素、简单的治水理念,来源于乡民们对自然的高度尊崇,因而水乡人自信:一脉相承的对山水的体恤必然得到最纯粹的回馈——青山绿水与村庄和谐永存。

  午后,巽宅镇西岙村的孩子们踏着矴步奔向学校;老乡站在竹排上将一群鸭子赶向另一片水域;一群水牛向岸边游去,一瞬间气势磅礴;夜幕降临,林坑村的村口支起了露天电影的幕布,村民们搬着小马扎过来围观……在楠溪江畔的村落里,时间仿佛是静止的,一如楠溪江水的澄澈,水乡的人们过着简单透明的生活,每一天似乎都在展开一幅隽秀山水画卷。

文化浸润,出乡万里总归根

  昆曲大师俞振飞说:“南昆北昆,不如永昆。”永嘉人说“看了大姆旦,三天不吃饭”,岩头镇芙蓉古村的陈氏祠堂中,传出了依依呀呀的永嘉昆曲,悠悠古韵,百转千肠,聚集在祠堂里的乡民又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永嘉的山水洗去了谢灵运的满腹愤懑和一身疲惫,也奠定了他“山水诗鼻祖”的地位,成就了永嘉“山水诗的摇篮”的美名,其后,这里孕育出“永嘉学派”、“永嘉四灵”,孕育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永嘉现象”。

  永嘉人的意识深处有着浓重的宗族观念,宗族的内聚力是后世发展的根本,因此,在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随处可见大小宗祠,李姓、金姓、陈姓等的后代们都能循着古宅旧院,找到自己精神的根。

  楠溪江水、老旧的住宅、宗祠、发黄的族谱、被时光遗忘的戏台、永嘉文化,滋养出这片千年厚重的桃花源,养成了永嘉人淳朴、豁达的品性,而这恰恰是养生文化的精髓。据了解,截至今年年初,永嘉县百岁以上老人128位,幸福安详地生活在这片闻名于世的“长寿之乡”。

  厚重的文化因和淳美的楠溪江水联姻,派生出永嘉独特的山水文化、古村文化、耕读文化、宗族文化,这些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永嘉水文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永嘉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并实施着“文化楠溪江”的战略,按照这一行动基点,如今,永嘉县遵循“水利与旅游一体,保护与利用结合”的思路,推出乡村水文化,打造文化楠溪江品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山水诗、桃花源,一个是纯粹的自然美,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心灵向往,不同的称谓,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永嘉,这一方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在人们心底最干净的地方栖息着,像一个熠熠生辉的符号,美好且长远。 (文 / 陈爽)


浙江日报 魅力水乡 00012 永嘉:永远的山水诗 最美的桃花源 2014-11-27 浙江日报2014-11-2700009;浙江日报2014-11-2700012;浙江日报2014-11-2700020;浙江日报2014-11-2700027;浙江日报2014-11-2700031;浙江日报2014-11-2700035;浙江日报2014-11-2700030;浙江日报2014-11-2700024;浙江日报2014-11-2700016;浙江日报2014-11-2700013;浙江日报2014-11-2700034;浙江日报2014-11-2700022;浙江日报2014-11-2700018;浙江日报2014-11-2700026;浙江日报2014-11-2700039;浙江日报2014-11-2700043;浙江日报2014-11-2700038;浙江日报2014-11-2700047;浙江日报2014-11-2700045;浙江日报2014-11-2700046 2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