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政治纵深·视野

省政协开展专题调研—

美丽乡村,呼唤乡贤

  核心提示: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前,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外出务工潮经久不衰,大量乡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呈现令人忧虑的空壳化和模式化现象。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如何治理,如何发展?浓郁厚重的乡土文化如何传承,如何重构?省政协开展专题调研和协商,探讨怎样发挥乡贤作用,弘扬乡贤精神,使乡贤文化成为美丽乡村的一抹亮丽底色。

  何为乡贤?他们多是饱学之士、贤达之人,他们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自古以来,乡贤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在城镇化浪潮下,不少乡贤或外出务工经商或定居城市,但难以隔断的是浓浓乡愁。离开故乡诸暨市同山镇中源村已有20多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王志良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关于在全国推广乡贤文化研究的建议》的提案,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如何通过培育和弘扬乡贤文化,推进解决农村空壳化背后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问题?省政协就此开展专题调研和协商。

乡村发展模式化

  “乡贤”之说古已有之。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述》就这样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至明代,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曾撰《宁夏志》专门列举“乡贤”这类人物,并建立乡贤祠,凡进入乡贤祠的人,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的意志。

  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乡贤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特征,乡贤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志,成为维系乡情、连接故土的精神纽带,形成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与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有机结合,在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新的支点。

  但当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乡村文化正经历史无前例的式微,乡土社会赖以维持的习惯、制度、道德、人才不断受到冲击。因而,对于乡贤文化,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寄托,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对传统文化独特创造和思想精髓的传承。

  千百年来,多少从乡村走出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最后都会被乡愁牵引,或衣锦还乡,或叶落归根。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了榜样,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成为社会稳定的力量。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精英大量流失,空壳化严重。如何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提升人们的区域认同感,乡贤文化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省政协委员、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郭艺说,“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有强烈的自律性。维护社会秩序,靠的是社会习俗,重在教化。过去乡村精英学而优则仕,壮年在朝为官,年老返乡为绅。这些人回乡后,自身的文化道德力量足以教化乡民,反哺桑梓。”

见贤励志育后人

  从广义上说,乡贤之“乡”,已经不再局限于乡村这一地理区域。“乡贤文化是扎根家乡的母土文化,是一条凝聚海内外人士的精神纽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心头始终有着一份浓浓的乡情、乡恋、乡愁。”对王志良委员来说,乡贤文化还是一种凝结于故土的贤人文化。“乡贤的嘉言懿行载于史册、流传于民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一笔宝贵的道德资源。”

  “乡贤文化研究面临着一个良好的机遇。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公共管理服务,也需要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乡贤文化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乡贤的号召力、话语权,对于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省政协文卫体委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明辉说,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有着十分丰富的乡贤资源,这些乡贤与群众距离近,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信可学,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接受。发展乡贤文化,既有利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社会扎根,也有利于以乡贤为纽带,推进联络联谊,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和推进“两美浙江”建设。

  委员们认为,传统乡贤主要承担着3种角色,即社会教化的启蒙者、乡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沟通者、造福桑梓的示范者。现代乡贤则增加一种摆渡者的角色,他们通过亲缘和地缘关系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同乡互助、团结合作精神,通过“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镇)”的模式,推动产业输出和文化输出。

  乡贤文化具有特殊的道德励志作用,具有见贤思齐的独特教化功能,还能发挥促进经济发展、带领百姓致富的作用。

  省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袁敏认为,乡贤文化是巨大的富矿,各地应加强对乡贤名人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努力弘扬浙江特色的乡贤文化。委员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的乡贤文化,已经成为我省不少地方凝聚乡贤力量,吸引乡贤反哺,实现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的重要推动力量。“浙商回归”,不仅是资本的理性回归,也饱含着乡情召唤下的感性行动,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最为活跃的力量之一。

  绍兴市组建“绍兴乡贤信息库”,汇总收录省外知名绍籍人士信息达7545条,通过开展越商“集中走访周”活动,点对点招商,为在外越商搭建回乡投资的平台。乐清还广邀千余乡贤共谋回归发展。

凝心聚力报桑梓

  成立于2001年的上虞乡贤研究会,宗旨是“挖掘家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发展”。“上虞籍成功人士遍布全国各地,是上虞的宝贵财富。不加‘抢救’,他们的子孙就会淡忘了籍贯,淡忘了自己的根。”会长陈秋强说,“这些年,研究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抢救’乡贤。”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稀土之父”徐光宪,是上虞汤浦人,但因久居外地,连自家的祖坟也找不到了。上虞乡贤研究会获悉此讯后,几经寻找终于查到下落,并自筹资金将墓地修缮一新,令徐光宪万分感动。九旬高龄的他,携身在美国的女儿和外孙女专程回乡祭祖,还真诚地表示:“我们将永远铭记家乡的恩德。如果我和孩子们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务请告知。”

  这样的乡贤故事,在浙江并不少见。对乡贤文化的研究、传播、践行上,我省各地纷纷进行积极探索。

  小港李氏家族是“宁波帮”的杰出代表之一,自祖先1822年闯荡上海迄今190余年,人才辈出、爱国爱乡。1996年,纪念李氏先祖的乾坤亭在小港蛟山公园建成,张爱萍将军题写匾额;2007年,《宁波小港李氏家族》面世;2011年,小港李家后人87人回乡寻根;2013年,北仑小港李氏家族纪念馆开馆。

  一位省政协委员认为,在鼓励浙商回归的同时,还要鼓励浙贤回归。要呼吁退休的官员、专家、学者、商人回乡安度晚年,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等回报桑梓,延续传统文化的文脉,发挥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乡贤文化,既要做好挖掘抢救的大文章,也要在联谊服务、增进合力、宣传教育上下功夫。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汪振城认为,传播乡贤文化要从基础做起,在挖掘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研究。

  “乡贤文化的传承要重视人文教育的作用,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着眼下一代,培养爱国爱乡情怀;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多讲有温度的故事,持之以恒地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省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袁敏对乡贤文化的可持续传播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乡贤文化研究,呼吁有德有才的新乡贤回乡建设新乡村,省政协文卫体委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协商。省政协常委、文卫体委主任杨建新介绍,他们还将充分发挥政协组织优势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和优势,开展乡贤史料征集及界别、书画、论坛等活动,弘扬乡贤文化。

  继省政协去年组织“浙江好声腔——2013珍稀剧种汇演”之后,“浙江好声腔——2014戏曲音乐(演奏)汇演”12月初即将鸣锣开场。这,也是乡音、乡愁,看得见、听得到,记得住、留得下,凝聚的是乡贤文化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发、能够传承。

  ■ 专家观点

  省委党校教授陈立旭:在当代社会,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继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对于涵育文明乡风、凝聚崇德向善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19 美丽乡村,呼唤乡贤 2014-11-27 浙江日报2014-11-2700011;浙江日报2014-11-2700015 2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