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永驻江南岸
——桐乡荣膺“大禹杯”金奖走笔
春风永驻江南岸
——桐乡荣膺“大禹杯”金奖走笔
文 / 赵晶
东经120°54′,北纬30°64′,这个看似普通的坐标点近日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里是乌镇,桐乡北端71.2平方公里的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也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人们叫它下一个“达沃斯”。
全球政商名流在乌镇放眼未来,运筹帷幄的同时,也沉醉于江南水乡的秀美风韵中。这与桐乡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治水、护水、养水的努力息息相关。“五水共治”号角的吹响,进一步促进了桐乡水利事业的加快发展,不仅为桐乡在河道整治、农田水利、防汛防台、水政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赢得了满满的荣誉,也改善了当地水体水质,提升了城乡环境质量,仿佛唤绿了江南岸的春风予桐乡粲然生机。
近日,喜讯再次传来,桐乡市在我省第二十届水利“大禹杯”竞赛活动中获得金奖。
河道治理重生态
碧水映着绿树向着远方缓缓而去,堤岸上的石板小径掩映在花丛中,蛙鸣声声,大红桥港已成为两岸居民最喜爱的后花园,也吸引了杭州、嘉兴等地的民众来此休闲娱乐。经过生态化治理的大红桥港逐渐呈现原生态,韵味天成。
桐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平原,境内河网密布,在全市7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淌着2622条2264公里河道。但由于地势平坦,水流速度缓慢,河道易淤积,自身净化能力差,河流自带泥沙、污染物,再加上本地污染,让桐乡的河道不堪重负,成为长期困扰桐乡水利工作的一大难题。
传统河道整治方法是将河道变弯为直,以水泥石块砌成护岸。但从桐乡河道自净能力差,以及身为杭嘉湖平原“洪水过境走廊”等实际情况来看,此方法反而会让河道“窒息”,大大降低其自净能力和泄洪能力。
大禹治水以“顺水性”为基本原则,改“堵”为“疏”,方能成功。桐乡人转化思路,结合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两大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化河道建设,让河道“自由呼吸”,恢复原生态。
清淤,先为河道排“肠毒”;再疏通水系,恢复原貌,打通河道“经脉”;接着打造生态砼四连球、鱼巢生态窝、自嵌式砌块及生态袋、五丰砌块等生态型护岸模式,恢复河道“自由呼吸”;然后在河岸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在河面以鸢尾花、铜钱草等植物打造生态浮岛,吸收过滤水中的磷等污染物,人工“肝脏”排毒造血;最后在岸边、河面添加石板小路、凉亭、回廊等景观,配饰齐全,使河道由内到外气色好起来。
同时,桐乡市通过联动方式,积极搭建河道上下游的沟通平台,将分段治理变为全流域互动,确保源头活水清起来。
如今,桐乡石门镇白马塘村的村民与好气色的河道朝夕相伴,河埠、石桥、桥栏上绘制的丰子恺漫画,让江南水乡在柔润中透出书卷气,品味出生活的格调。
据悉,近年来,桐乡市共有5个河道建设工程获得了省级河道生态示范工程荣誉称号,其中,北永兴港、大红桥港生态建设工程被评为省级河道生态建设优秀示范工程。今年10月,桐乡市水利局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地方水利部门,在全省生态河道建设专题培训班上介绍了河道生态治理的先进经验,赢得业界一致好评。
“三网”并举护水乡
去年七八月份,持续无雨的高温使桐乡遭遇大旱,全市农作物受灾虽达1.86万亩,损失却比2003年类似旱灾减少了85.8%。同年10月,台风“菲特”让桐乡再度受伤,洪涝严重,部分地区水位甚至超过历史记录,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3.73万亩,但比1999年百年一遇的洪灾减少损失52.6%。
这一结果不是靠运气,而是要感谢桐乡多年来在水利建设方面投入的实打实的真功夫。近年来,该市水利建设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主线,保持着有效投入持续加大、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发展势头,在加快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硬实力”的同时,不断完善基层防汛防旱防台体系,推进防灾减灾“软实力”建设,全力构建了防灾减灾“三张网”——工程防御网、运行保障网、应急覆盖网。
就是这“三张网”,在去年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防御网”主要是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圩区整治、灌区改造、节水灌溉等工程措施,不断完善“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排灌体系,全面提升城乡防洪和排涝标准。据统计,该市现有耕地57.67万亩,已建有节水灌溉面积54.9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8.28万亩;小型排灌泵站2660座,排涝闸站773座;灌溉渠道3870公里,渠系建筑物26161处,排水沟3525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灌排体系,全市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已连续3年获评省级优秀。
“运行保障网”主要内容有:开发应用水泵无螺栓定位安装、装配式热镀锌钢闸门、落地式卷扬机、特低水头喷微灌与泵站自控变频等工程实用技术,使得建成后的农田水利工程操作程序更为简便,运行效果更为明显。以河道生态技术推进“千里绿色堤防”工程,打造具有固土保水、物理截污、美化环境作用的防洪骨干“生命线”。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土地流转、使用权收归集体、货币置换等形式,推行退耕还堤、堤防植绿等措施,破解目前河道堤防管理难题,确保绿色堤防建设成果。加强对涉河工程(占用水域)建设方案的审查,严把占用水域审批关,强化水域保护管理,严肃查处和打击水事违法行为,不断完善水政违法惩戒机制,切实维护河道行洪安全。
“应急覆盖网”以防汛体系规范化建设为基础,包含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要求构建的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从地方政府到基层镇村的高效预警预报响应能力,以及完备的人力、物力应急处置保障措施。目前,升级改造后的桐乡市防汛会商系统和水文巡测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该市不断提升防汛防台应急水平,落实了避灾场所224个,抢险队伍206支,抢险人员3091人。
三张网,牢牢守护着桐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守护着江南水乡的安宁与繁华。
改革创新增成效
古语有云:“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一大难题。桐乡对这一难题的求解之路可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单纯的体制改革,到硬件建设与管理创新并重,一路攻坚克难,斩获良多。
“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运用现代先进工业技术,那工业思维也应该可以解决水利工程长效运行管护的难题。”桐乡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庄建树如是说。
2012年,桐乡借助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定点6个行政村开展农田水利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改革试点,以工业成本核算的思路,核算“小农水”的成本,寻找解决长效运行管护难题的突破口,组建了以受益农户为会员的水利排灌管理协会,实行区域集中管理,同时配以财政补助,巩固了农田水利发展成果。试点一年后,试点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实现了“四无三少”,即:设备运行无故障、水渠通畅无堵塞、农田排灌无灾害、群众满意无投诉;同时,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维修费用支出减少60%以上,排灌水费减少约9%,设备耗能减少约8%。目前,该市已将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成果推广至全市77个行政村。
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智慧水利也成为水利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桐乡市将这一技术引入“小农水”工程管护中,在试点村建立起泵闸站远程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一台中央控制电脑对该村所有泵房进行视频监控、排灌流量控制。当汛期水位超出警戒水位时,系统将自动发送手机短信报警,通知各级泵房管理员,同时报警中心进行声光报警。
这一系统已推广至桐乡市多个村镇,大大节省了村镇水利管护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为桐乡智慧水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快取水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完成了年取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取水单位实时监控系统建设,系统可通过上网实时查询各取水单位在线取水设备运行、企业用水、流量数据等情况,强化了全市用水计量管理和日常监督。
创新河道日常管理机制,在“河长制”基础上,探索推广河长、段长、公里长“三长”治河新模式,实现了河道管理由“被动处置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从“突击式运动”向“常规化监管”的转变。加大河道保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积极研究完善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了巡查、明查暗访、市民来电等综合评估制度。2013年、2014年,桐乡河道保洁管理工作均被评为全省一等奖,是嘉兴地区唯一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科学治水保安宁,生态治水优环境。带着扎实的水利知识、勇于革新的魄力和对这片故土的热爱,治水惠民,桐乡日臻佳境,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定将再次绽放。不久的将来,全球政商名流将不仅是为世界互联网大会而来,更为这景、这水、这温润的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