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魅力水乡

衢州:现代田园城 美丽幸福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今中国,绿色生态发展已成时代浩荡主流,对水这一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重视可谓空前。

  作为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江南水乡浙江,以“五水共治”推进转型发展,“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中之重及全民的自觉行动。

  在此背景下,水乡概念已经突破原先平原河网的传统地理意象,而拓展至包括山区丘陵海岛在内的浙江全域,融入浙江各个城市的发展肌理和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之中。水规划到位,水治理科学,水生态优良,水生活和谐,水文化滋润,水,正让这样的城市品质提升、品性独具、品位倍增,成为江南水乡升级版、“五水共治”引领者、“两美”浙江新样本,是为“浙江最具魅力新水乡”。且看——

魅力点评——

  常山港江山港在这里交汇,

  汇合成信安湖的满湖隽秀;

  乌溪江似绸带在这里飘拂,

  拂拭出溪田湖的灵动优雅;

  衢州,典型的古城水乡,

  丽质天生,治水文化源远流长。

  立足源头,生态治水尽显责任担当,

  大力度,开创举,绿色发展遍地开花。

  真可谓,现代田园城,美丽幸福地。

  有人说江南的美,多半是由水而来。有着独特山川之胜的浙西古城衢州便是如此,丘陵山脉赋予其伟岸雄奇的身躯,而纵横水系则浸润出其晶莹剔透的心灵。

  信安湖、乌溪江犹如两条玉带绕城而过,占尽半城春色,宋时曾几泛舟乐游衢州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今天,我们走进衢州,恰似重读汤汤衢水的前世今生。

  衢州的水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古以来,衢州人“择水而栖,择江而居”,与水紧密相联。庞大的水网构成了衢州的骨架,它们泽被千载,孕育出这方土地厚重的人文历史。从北魏年间郦道元勘地掘井到宋时石室堰的筑起,从浮石救主到帝王滩传说,衢州治水文化不断得到演进和升华,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历史底蕴。至今存世的斗潭河、南湖等护城河遗迹,更有“江南红旗渠”乌引工程,讲述着衢州因水而兴的璀璨历程。

  历史的车轮驶入转型发展的当下,衢州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杭城”为己任,高标准、强力度、全方位治水,打造现代田园城市、首个国家休闲区、国家东部公园和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走出了一条由“五水共治”迈向经济转型、生态富民、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而今,衢州的水已是一幅流淌着的巨幅画卷。这水的美学意境像存放深窖的醇醪,入味隽长。明山、秀水,舒展着水乡泽国的惬意风情,垂柳依岸、青砖黛瓦、水阁亭榭、烟波浩淼……所有的一切,美丽、灵动,凝聚了无数乐水者的视线。

精益求精,水乡魅力贯古今

  衢州古城西面有江,东南北三面有濠,城内有河,内外贯通。

  纵观衢州治水史,俨然是一部凝结了衢州人智慧的长篇巨制:洪山坝是衢州人民抗争自然灾害的见证,石室堰曾发挥着灌溉的作用。后有湖南镇水库、白水坑水库、碗窑水库、铜山源水库、乌溪江引水工程灌区……沧海桑田,衢水悠悠,治水故事镌刻在历史深处。

  石室堰为衢州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原堰长20多公里,直通衢州城区。旧时石室堰有72条沟,汇成东南北三大濠,再引濠水入城为内河。旧志说,石室堰灌溉面积达20万亩,是“一邑之关系”的大堰。

  经由历代修葺,改址重建。现石室堰的堰坝地处黄坛口水电站下游,西靠九龙山,东为长柱源、乌溪江汇合处。堰渠沿九龙山底由南至北向下游延伸,途经横路、桥头、响春底、缸窑、普珠园、巨化集团公司等,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莫忘初衷,治水亦如是。今天,衢州作为浙江唯一拥有国家一级饮用地表水源的城市,继续叙写着现代版“大禹治水”的故事。具有源头意识的她,必有其向往和执守的意义。

  “衢州治水要以铁的决心、铁的信心、铁的政策、铁的方法、铁的纪律‘五铁’治‘五水’,切实做到一点都不马虎,一天都不耽搁,一分都不乱花,一点水分都不掺杂。”衢州市主要领导说。

  为此,衢州的治水从一开始就立足于高水准。

  站高定位。作为源头地区,衢州一直坚守“保护好钱江源头的生态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在治水伊始,衢州市委主要领导就提出“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杭城”,将衢州治水内化为源头地区的责任担当和生态自觉,主动站在全省发展大势中去谋划、推动“五水共治”工作。在推进方式上,强化融合,不就治水抓治水,而把治水当成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通过治水抓转型、抓发展、抓民生,努力探索一条由“五水共治”变成经济转型、生态富民、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拉高标杆。治水之初,衢州就立足“生态建设为全省多做贡献”的要求,提出要走在全省前列,打造衢州治水样板。所属各县市区坚持试点有为、示范引领、统筹推进,许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创造了农村垃圾处理的“贺田模式”、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开启模式”、“猪棚换大棚 养猪改养生”的生猪养殖整治转型模式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从高要求。衢州始终坚持以水质为准绳,把水质作为检验“清三河”成效的根本,建立了一套“以水质说话、以水质论英雄”的倒逼机制。将水质作为年终考核硬指标,全市“五水共治”考核办法中水质考核设置了7大类指标,共180分,占年终考核总分近13%。

  高标准治水巩固并提升了衢州市水环境,衢州的环境竞争力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旅游休闲、养生养老等特色生态产业的吸引力和活力获得显著提升。今年1至9月,衢州全市旅游投资项目218个,投资额55.22亿元,同比增加105.35亿元;1至10月,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501万人次,同比增加25.69%;旅游收入201.27亿元,同比增加25.32%。省民政厅还与衢州市合作共建浙江养老休闲产业基地,预计到今年底,衢州运行的养老机构将达107家,总床位可达15000多张。

可游可亲,满城清水皆成景

  无论是“西江两岸沙如雪”的古雅,还是“小溪泛尽却山行”的闲适,衢州古城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古桥,都在岁月中演绎着与水源源不绝的故事。王安石对此地素有好感,笑自己“空知梦为鱼,逆上西安水”,说这里“浅溪暖日光影碎,野林参天阴翳长”。

  自塔底水利枢纽蓄水后,衢江在城区内形成了5.5平方公里的城中湖面,被冠以“信安湖”之称,是衢州最具吸引力和创造城市个性的灵魂所在。

  今天,岸左丘陵与楼厦交错;岸右为新建的沿江公园。若在春季于湖中乘舟荡漾,尽见两岸“幽径落花香满地,雾鬓云环露翠峰;一湖春水泱泱国,三两白鹭斗飞虹”。更有高人目及今日信安湖,不由吟出“水城畅想三江汇,欲把信安比西湖”的赞叹。

  潭水深千尺,白云波上浮。月桥落翠岸,渔歌湿花露。斗潭湖,位于衢州古城北部,系古护城河。曾经是“泽国燕啄泥,荒草秋风低”的斗潭湖,经过数年营造,而今是春风杨柳万千条、景色秀丽、环境宜人的水上公园了。

  在南湖,长廊水榭临水而筑,可休憩观鱼。立于斯,面对一湖碧水,有种“山雨欲来,溪云初起;漁歌远唱,牛笛横吹”的意境。

  “城水相依”的衢州城区水系绿化率高达93.4%,因信安湖、南湖、斗潭湖等古城水系穿城而过,市民出门300米即可进入滨水公园休闲绿地。一城清水变美景,翠色环绕,烟水迷蒙,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是一份美的变换与传递。

  为了这满城的清水美景,早在2012年,衢州市就组织开展了以信安湖流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水环境整治工作;去年年初,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了生猪养殖、砂石资源整规两大专项行动;去年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以治污水为重点的“共建生态家园”行动,从市县两级抽调1482名干部选派到农村担任生态指导员,集中两个月时间,对全市农村生态现状以及水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排查。

  当我省启动“五水共治”战略大行动时,衢州市自我加压,提出了“一年治黑臭,两年可游泳,三年成风景”的口号,即年底基本消灭河道黑、臭现象;两年实现全区域河流水质三类以上,河流水质都达到可以游泳的标准;三年内通过河道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打造一批“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最美生态河道。一场治水的“狠仗”由此在衢州全面开打。

  下狠心,严查重惩违法排污企业、违法砂场。继2013年取缔非法采砂196家,2014年衢州又关停砂场115家,依法查处违法涉砂案件96件,刑事拘留15人。

  用狠劲,敢为人先出新招,在全省范围第一个实行工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服务机制,近年来共否决不符合环境要求的工业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第一个实行市域乡镇(街道)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第一个实行经济类、复合类、生态类乡镇分类争先考核,加重生态产业考核比例。

  出狠招,全面联动严督查。由市人大和市政协领导专职领衔,建立由治水办、专业组和记者组成的专职督查组,对全市县级河道交接断面水质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同时开展市县领导、市专项督查组、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多层次的暗访行动,督促工作落实。

  截至今年4月26日,衢州全市全面完成31条477.8公里垃圾河清理,较省定目标提前2个月完成。7月,一场启动时间全省最早、覆盖面全省最广、体验全省最奇的“今夏到衢州亲水游”大型系列活动在衢州揭幕。3个月时间,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市30条旅游线路、80个旅游点、300余场活动,共接待游客19万人次,收入达1.9亿元。“我在这里可以非常自信、也非常骄傲地说,到2015年底,衢州所有河流水质都可以达到可游泳的标准,到时候我们将向全国人民发出邀请,请大家一起来见证‘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衢州。”衢州市主要领导说。

美丽蝶变,城市处处田园风

  衢州以水为荣,有“浙江绿源”之美誉。传承孔子儒风的“天人合一”治世理念,融入三衢大地的灵魂深处,日渐将感恩水、敬畏水的精神融合其中。水已经是衢州城市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以水系、渠道为线,水库、湖泊为点,绘就河库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的如画江南。“水要素”融进了衢州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领域,渗透于规划、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成为衢州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这次治水不再是战天斗地胜自然,治水更是问诊产业、搭脉经济、谋求转型,以治水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新优势。”衢州市主要领导说。

  为此,衢州市确立了“一城、一区、一园、一村”“四个一”战略。一城,就是围绕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一区,就是加快建设“首个国家休闲区”;一园,即全力支持开化县打造国家东部公园;一村,即加快推进与北京中关村的战略合作,努力创建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

  在战术安排上,衢州市抓住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高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点等试点机遇,从3个方面推动产业转型。

  种养联动,转型农业。衢州注重建立种养联动生态循环体系,发展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形成若干种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一棚三换”模式,即猪棚换菜棚、药棚、菇棚生猪整治转型模式,生猪养殖户以拆除一平方米养殖栏舍就可置换一平方米的标准大棚,组成农户+果蔬专业合作社模式,制定严格的农产品收购、销售及利润分配制度,保证养殖户停产不歇业、转产促增收;“开启能源模式”,通过沼气发电、排泄物变有机肥等资源化利用手段,每天消纳30万头左右的生猪养殖排泄物,有力推动了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嘉博文畜禽排泄物高效资源化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处理脱水猪粪、高浓度氨氮污水2万吨。

  优化结构,转型工业。旺旺、娃哈哈、伊利、康师傅等一大批涉水产业大腕进驻发展。1至10月份,衢州全市涉水产业产值达到22.89亿元,利税4.88亿元。谋划建立水环境研究院士工作站,研究发展治水产业,推进治水技术改造,成功建立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体系、五水共治作战指挥体系、危废处置管理体系以及危废车辆物流配载体系,实现智慧治水。发展光伏产业,推广农光互补项目,实现“板上发电,板下耕种”,现有(包括在建在谈)光伏发电项目有49个,规模达到1099余兆瓦。

  治水美村,发展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把“可游泳的河流”作为衢州一大特色和亮点来打造,整流域推进生态河道建设,各县(市、区)沿水系流域统筹规划,连线连片选定188个重点村,3年内打造成10个以上乡村休闲旅游片区,3A级以上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50个,形成“特色风情带”。今年上半年,衢州乡村休闲旅游持续井喷式增长,接待游客和直接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7.24%、30.07%。

  孔子曰:“智者乐水。”老子曰:“上善若水。”禅语曰:“善心如水。”关于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赞美讴歌。“五水共治”下的衢州,正以新安湖为心脏,常山港、江山港、乌溪江、衢江为主动脉,构建起强健而优美的水体支撑体系,润泽着衢州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文化名城,书写着一个浙西枕水古城无尽的传奇。 (文 / 仇欢)


浙江日报 魅力水乡 00012 衢州:现代田园城 美丽幸福地 2014-11-25 浙江日报2014-11-2500010;浙江日报2014-11-2500027;浙江日报2014-11-2500017;浙江日报2014-11-2500031;浙江日报2014-11-2500023;浙江日报2014-11-2500022;浙江日报2014-11-2500015;浙江日报2014-11-2500025;浙江日报2014-11-2500013;浙江日报2014-11-2500019;浙江日报2014-11-2500030;浙江日报2014-11-2500028;浙江日报2014-11-2500018;浙江日报2014-11-2500032;浙江日报2014-11-2500024;浙江日报2014-11-2500021;浙江日报2014-11-2500016;浙江日报2014-11-2500026;浙江日报2014-11-2500014;浙江日报2014-11-2500020;浙江日报2014-11-2500029;浙江日报2014-11-2500035;浙江日报2014-11-2500038;浙江日报2014-11-2500040;浙江日报2014-11-2500036;浙江日报2014-11-2500041 2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