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老家

浦江马岭脚村:
小轩窗,正梳妆

  你最平凡的生活,转身变成他人的风景。

  浦江县虞宅乡马岭脚村的170多间破旧黄泥房,被杭州时髦大叔吴国平看上了。这位外婆家餐饮集团的创始人,要带着国内顶尖设计师,将这里打造成中国民宿的风向标。

  是什么吸引时尚界人士的目光?是因为省内为数不多保存完整、层次丰富的老房子群?还是数百年来马岭脚人闲时练武、忙时种田的归隐生活?又或者是村后延绵的马岭古道、叠嶂峰峦与嶙峋怪石?不如,我们自己去看看。

四合院的主人

  这里的黄泥房数百年没有改变,170多间,鳞次栉比,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它曾是马岭脚人酸甜苦辣人生的全部。

  这里充满乡野气息:门前的菜地里种着时令蔬菜;土狗、土鸡不时踮着脚从我们身旁走过;屋里的灶台上,锅碗瓢盆还凌乱地摆放着。这里似乎无人问津:村里除了记者和几个游客,不见一个村民,他们都已经搬到了山下的新房子去了;门窗上的窗纸残破,看得见里面随意摆放的家具;一间泥房的东墙倒了,挂腊肉的钩子还在随风轻摆。

  黄泥房簇拥着一座四合院,是村里唯一一座青砖四合院,引人注目。这座四合院如今被改成了民宿,试营业了一段时间,一时车水马龙。

  四合院造得并不奢华,景致却很是特别:从窗户可以俯瞰整个村子,阡陌交通,尽头是村口,一株榧树站立了1200多年。远处眺望,马岭古道,一米多宽的石砖蜿蜒铺排,整整齐齐,几十米便没入深山看不见了。天井看出去自然不必说,红岩顶的山顶最高处的那棵老黄山松,即使云雾缭绕,也可以依稀看见。

  古时的村子里,地段最好、风景最佳的房子,一般住着德高望重的人。经打听,果不其然,造起这座四合院的就是最先扎根马岭脚、胡姓族人的祖先胡永武。

  这位胡公富裕到什么程度呢?他的后人、80多岁高龄的胡志培说,从马岭古道一直到建德的延绵青山,都归胡家所有。靠着收租、打猎,胡家过着富裕的日子。

  但也是在这位胡公手上,丰厚的祖业最后只剩了这座四合院。并非是他败家挥霍,恰恰相反,他是拿这万贯家财换取了数百人的性命。马岭脚村至今流传着他的义气故事:太平天国兵败撤退前,抓走了方圆几个村子的男丁,留下一句话“一条命一块银元”。胡永武将山地全部贱卖,凑起了银元,奔走疏通,赎回了村里和邻村数百位年轻人的性命。

  也许是报恩,当胡公要造房子的时候,这些年轻人自愿为他运回当地没有的制砖泥、烧砖、造房。这一座四合院与其说是胡姓族人的,更是马岭脚村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见证。

  这位胡公也不再是挂在宗祠里的一张模糊画像。他的责任与担当,成为马岭脚村人世代相传的故事、传奇,甚至是胡姓族人引以为傲的家族精神。

马岭脚村的性情

  马岭脚村后的红岩顶,几乎没有植被覆盖。陡峭的山崖之间,只有冷峻的黄山松傲然挺立。

  马岭脚人也是这样的脾性,硬气、耐苦。因此,村民尚武,有江湖儿女习气,民国时期,出过不少将才。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豪气干云不是马岭脚村的全部,她也有男耕女织的温婉一面。而这一点,也许就是张姓族人带来的。

  马岭脚村有四姓,胡、张、方、朱。胡姓是最早落户马岭脚的人,开疆辟土,十分艰辛。而张姓扎根于此,则是一幅小轩窗、正梳妆的画卷。

  张姓祖先张可逢没有胡公那么轰轰烈烈的传奇,但他是清末的府庠生,有着一肚子的文章。也许是因为避难,也许是因为怀才不遇,他受邀来到了马岭脚村,成为了胡家的私塾先生。那时候的薪资,半年是200斤大米,在缺衣少粮的山村,算很不错的待遇,可见马岭脚人对知识的尊敬。

  至于他怎么掳获胡家小姐的芳心,我们不得而知,类似的戏文倒是可以供我们浮想联翩。但他也就这样扎根在了马岭脚,并且让张家成为山民们世代尊重的书香世家。

  他的子孙后代,似乎都沿袭着他的气质。他的后人、马岭脚村村委会主任张开富,并不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仪表堂堂、说话低声细语,像个教书先生。闲聊时得知,他的父亲张明喜就是一名教书匠,写得一手好字。他告诉我们,他的祖上,大多都是教书先生,因此在村里,张家人很是受尊敬。这从他们住在比黄泥房更好的木砖房可以看出一二。所以,胡家出武官、张家出文才。

  胡姓族人的侠义、张姓族人的儒气,都是马岭脚村的性情,还有方姓族人的勤劳、朱姓族人的本分……在170多间黄泥房里,他们每天都用各自的方式生活着,百年后成为了我们这些游客眼中的风景。

许一个美好未来

  马岭脚7号看上去很普通,和村子里每幢黄泥房差不多,但踏入这里的看客们最大的期望,就是可以在这幢黄泥房里住上一晚。

  原先的主人是胡小长一家,他们兄弟三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曾经挤着自己一家三代人的破旧土房,现在成为往来游人争相栖息的民宿。窗户还是原来的木格窗,换上了更透亮的玻璃;楼上楼下改成了套间;原本挂农具的墙上挂上了山水画;原本昏暗的卧室变成了充满墨香的书房。

  人不同,心境也不同。这里原本是简陋但温暖的家,现在是看客们“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小楼。

  马岭脚7号的改变,只是这个村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起点。百年来的沉寂,将要被吴国平打破。

  这位太时髦、太超前的大叔第一次到访,简直吓坏了马岭脚村的村民。穿着一条裙子,拖着一双拖鞋,头上的发蜡大概就有半斤!吓坏他们的不只是吴国平的装扮,更是他对马岭脚村的颠覆。他邀请国内顶尖设计师,挖掘这里古朴和厚重的美,或许会让这些乡村元素成为中国民俗的风向标。他许了马岭脚人一个美好的未来。

  临走时,村口炉根农家乐的年轻掌柜方涟漪正靠着大门玩手机。为了生活,他16岁离家在外生活20多年,现在又重新回到了马岭脚,开起了农家乐。他期待“吴国平”们的到来,给马岭脚村带来更多的人气,成就他新事业的春天。

  我们不知道,那些设计师们会给这里带来什么,但黄泥房总应该还是原来的黄泥房,石子路也还是原来的石子路,村口巷尾的老树们总会继续见证着这个村子的沧桑岁月吧。

  又或者几年或者十几年后,这一阵热闹的艺术风潮也就这么过去了。这座黄泥房村又会恢复往昔的平静,继续笑看凡间人生。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19 浦江马岭脚村:
小轩窗,正梳妆
2014-11-25 浙江日报2014-11-2500011;3699896;浙江日报2014-11-2500013;浙江日报2014-11-2500014 2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