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青田,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已绵延生息1300年,漫长的寂寞后,它等来了从海外回归的传人。而这位传人,于第34个“世界粮食日”之际,被授予“供养世界,关爱地球”的殊荣——
金岳品,世界模范农民
本报记者 包璇漪 县委报道组 张尚伟
“模范农民”该是怎样的?应该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因为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但今天,“世界农民”在浙江,又有了全新的诠释:供养世界,关爱地球。
不久前,青田县方山乡松树下村农民金岳品远赴泰国,从联合国粮农组织领回了世界“模范农民”的奖牌。
做农民做到世界模范的“级别”,凭的是什么?“传承和发展稻鱼共生技术,为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给金岳品的颁奖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金岳品的回归,漂洋过海几万里,隔着近三十载侨居海外的岁月。
碧绿的水稻间自由自在游动着红色的田鱼,鱼与稻相互依存,与山间清净的空气、梯田、溪水一起,组成了一个自足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拒绝了以人工合成的化肥和农药作为增产支点的增产模式。今天重新审视,它的“食古不化”却完好地保存了先民的智慧,也启迪了今人重新审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方山的梯田,是金岳品的归程,也是中国农民的新起点。他执着地认为,延续了上千年的稻鱼共生文化,能装下他的梦想和未来。
源远流长,存续先民智慧
方山的地形,是四周山峦包裹着一块小小的谷地,正是青田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缩影。农业资源禀赋中最为重要的土地资源,方山奇缺,怎么活人?方山的男儿汉,两百年前就学会了走出谷地,漂洋过海到欧洲去谋生。
留下的人,也不得不在“桃花源”里精打细算。稻田养鱼,就是农耕社会的神来之笔。自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置县以来,青田就有稻田养鱼。清光绪年间的《青田县志》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于稻田及圩池养之。”
方山的水土,不如黑土地膏腴,但却灵气四溢。围合的山峰植被丰茂,涵养了水土,山间常年奔流着甘洌充沛的溪水。所有溪水汇流的谷地间,都层叠出一块块的梯田。方山的先民偶然发现,稻田里放入溪水灌溉,就把溪水里的鱼苗带进了水田。鱼的成长速度惊人,稻花开了又落,两年光阴,就能让小鱼长出五指宽的肥美身躯。秋天收获稻谷,方山的梯田里,还能额外收获一尾尾肥美的鱼儿。这鱼经过先民一代代的驯化,进化成特殊的品种,它像是鲤鱼,然而鱼鳞又分外柔软,鱼肉分外甘美细腻。青田人昵称它,田鱼。
方山人珍爱这田间的精灵。方山人家,房前屋后必有引活水蓄积的鱼池。到了冬天,人们会把稻田里的田鱼捉到眼前的水池里,覆盖上树枝,为它们保暖,助它们安然过冬。鱼儿精灵一样游动,又给山居生活增添了一抹诗意。“我们方山人对鱼那个精心,就像城里人养宠物。”金岳品说。
梯田土薄,一年辛苦耕作,产出的稻米数量不多,田鱼的添补可以让生计不那么艰难。而每捞起一尾田鱼加餐,都会在孩童的脑海里烙下欢乐的印记。妈妈烧的田鱼滋味,妈妈烘烤的田鱼干,是方山漂洋过海的游子们深刻的舌尖记忆和乡土眷恋。
可它不仅仅只是方山人的群体记忆,稻鱼共生还是全人类重要的农业遗产记忆。
为了保护全球受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2002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始对全球重要的农业遗产开展项目申报和保护。
2003年5月,青田县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国大学合作,以浙江青田稻田养鱼申报全球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球数十个申请项目中,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确定为全球首批四个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2005年6月,青田稻田养鱼正式列入保护试点。
方山拿下这个世界级的牌子,距离金岳品的回归,只有两年时间。
远渡重洋,游子来归务农
“说起来,第一次听到小小的方山居然还有一个大大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脑子里就‘嗡’了一下。”金岳品与方山的重逢,有很强的画面感。
像许多方山的华侨家庭一样,金岳品家6个兄弟姐妹早已移居欧洲。1978年,刚16岁的他离开方山,决绝地奔往山外时,没有想着好好看一看家园的青山绿水,也忘了跟水塘里的红色精灵作别。
在欧洲闯荡了近30年,从洗碗工和学徒做起,当了厨师,开了自己的中餐馆,金岳品走着这一代华侨的既定路线。在巴黎十二区的餐馆里,他曾有过一个月收入30万欧元的好生意,可是,“为什么心里总是觉得缺了什么?”
2007年,父母来欧洲与子女们团聚,可是团圆之后,老人家还是执意要回方山。送父母回归,就在他阔别已久的老房子里,父亲为了款待远归的子女,从自家门前的水塘里捞起了红色的大田鱼。“就是那一刻,老父亲捞起田鱼的那张笑脸,那么生动和满足,跟我小时候的记忆重合了。”
金岳品的童年记忆里,最美好的季节正是九十月间,水稻丰收了,田鱼也长肥了。爸爸抓起田鱼,妈妈做好新米煮的饭,方山人要举行隆重的民俗仪式——尝新饭。新米饭的第一碗,要祭祀田公、田婆,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有一个好收成。
而眼前的景象,却是田园将芜。“我的记忆里,方山的梯田一层层的绿,特别美。可是这一次回乡,却发现良田都荒芜了,田野里荒草丛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年轻人出去了大多就不再回来。
金岳品开始心疼良田。如果回来,在家乡能有什么事情可做?在青田县城遍布的咖啡馆里,他和友人有了一场决定命运的谈话。“你们方山,那可是有世界品牌的地方,联合国给了一个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牌子,就是给你们的稻田养鱼的。”一语点醒,金岳品的雄心被点燃。
“要做品牌,还有什么品牌能大得过这个世界级的品牌么?这是祖先留给方山人的财富。”这些年欧洲经济不景气,许多华侨在搜寻回国发展的机会,金岳品断定,这就是自己后半生的使命,这里蕴藏着希望和未来。
在去联合国粮农组织领奖前夕,金岳品尝试着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题目是《我的梦》:
“2007年底,我处理好法国的资产,打包回到中国,开始了一个‘华侨农民’的梦想之旅。”
回到家乡,梦想启程。这一年,金岳品45岁。
梦想敲门,“模范”展开想象
五月间,“啪”,田鱼尾巴一摆,拍击到稻秆上,稻花就扑簌簌落下来。落到田里的,还有稻叶上的小虫子,这些食物,是田鱼的美餐。“利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非常经典的生态农业,也是低碳农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说。根据研究,稻鱼共生系统产生的甲烷,比单纯稻田系统要减排三分之一。
鱼与稻共生,除了农人的精心伺候,几乎不需要额外施加肥料和除虫,更遑论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大行其道的高浓度化肥和农药。但金岳品刚刚回到方山时,发现一味追求高产的“绿色革命”已经危及方山的传统农耕方式。
脱下西装,他一头扎进了稻田。可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务过农,也没有养过田鱼。更让人堵心的,是父母家人的不理解。
“你在国外折腾了30年,有吃有穿,为什么重新回来受这个罪?”
“当泥腿子,能有什么出息?”
金岳品也不争辩。代价是巨大的,他“一意孤行”,只身回到了方山。
农事从来不轻松。跟老农学习讨教,自费到上海水产学院学习稻田养鱼和育苗孵化,183天他没回过家。对稻鱼共生系统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刻。刚回乡,他在自家后门挖鱼塘,垒起高高的围墙,不想与方山丰沛的雨水“不期而遇”,围墙给大水冲垮了。鱼塘里,用水泥筑底以为“固若金汤”,但鱼苗就是存活不下来。一请教专家,才知道隔绝了水体泥土的物质交换,“不接地气”,只好挖掉水泥,重新买红土倒进去。
但好在,“有失落的时候,却从来没灰心过。”七载耕耘,金岳品不但掌握了生态农业的精髓,还发展了田鱼孵化技术,突破了一年两季的孵化局限,做到了在基地月月都可孵化,孵化成活率大幅提高。2009年, 他组建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他成立浙江方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拿下了田鱼和稻米两项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他投入几百万元,2011年前一直亏损,到2012年微微盈利30万元,去年盈利100多万元,今年预估盈利达180万元。“我的米卖30块钱1斤,田鱼干260元1斤。现在根本不愁销路,只愁供不应求。”在各地的农博会上,只要产品一亮相,就有消费者追捧。他正跟记者聊着,就有南京一集团公司来电订货。
越来越多的农民想要学习金岳品。“不能用化肥,不能用农药。”他算给老农们听,一亩地用化肥农药,首先田鱼就活不了,满打满算1000斤高产,顶多只能卖3块钱一斤。可按照稻鱼共生方式,田鱼能收120公斤,稻米能收400公斤,价格出乎想象,人工还节省了,一亩地收入上万元。
“模范”在方山产生了带动效应,如今已有80多个农户使用传统的稻鱼共生技术为他供货。方山乡党委书记叶永军介绍,如今全乡5000多亩农田中4000多亩是稻鱼共生,80%的养鱼户都做到了不用化肥农药。“生态系统是相连的,你用了化肥农药,水流风吹,就要毒死别家的鱼,怎么还敢用?”
养活世界、关爱地球,这是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人类与地球的关系,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早早给出了集约、生态的预示,而现在的金岳品,在传承里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我们的梯田,拒绝了大型农业机械进入的可能。手工打稻谷,能减少排放,也减少了机械化造成的粮食浪费。”
“模范”又很不像传统农民。他言必称品牌,定战略、组团队,视野更广阔。当年批评他回来的大哥终于承认,“还是你的路走得对。”不少欧洲回来的华侨乡亲,都提出要合作要投资。但他也愁接班人问题。儿子大学学金融,今年刚毕业就已重返欧洲去“看看”。“希望有一天他看到前景,自己主动回来接班。”
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块良田。这是金岳品一切雄心背后朴素的理念,他说,“起码,我还能再干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