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新闻时评

示威蔓延,欧洲冬天有点冷

  俞剑弘

  19日,英国伦敦发生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引发的骚乱。警方与数千名示威者发生冲突并逮捕11人。示威因学生抗议教育收费而起,但旋即出现暴力行为,引发骚乱。

  类似的“戏码”上演已逾一月:从10月18日开始,英国各大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工游行,数以万计的英国人涌上街头抗议削减工资。而且,抗议活动最初由英国医疗服务系统员工发起,这也是撒切尔时代以来英国公共卫生部门的首次罢工,而且罢工迅速超出了行业范畴,得到了全行业性公会的支持。游行范围既包括伦敦,也包括苏格兰、北爱尔兰地区。

  那么,只有英伦三岛如此吗?事实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类似场景在波兰、西班牙、比利时,乃至法国街头接力上演,几有席卷整个欧洲之势。欧洲的这个冬天看来真是格外寒冷。

  欧洲之“冷”,最深层和根本的原因,当然是经济的异常疲弱。通胀率低位徘徊、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景气指数难以改善……以至于有分析人士认为,面临通缩和衰退威胁的欧元区可能陷入“长期性经济停滞”,并拖累全球经济。法国的情况显然是有代表性的:法国目前失业率为11%,经济增长几乎停顿。今年9月,法国的失业人数更是达343万,创下历史新高。

  欧洲的寒意,也来自于数百年来积攒下的民族主义、分裂主义情绪。以比利时为例,几个世纪以来的大国博弈,将比利时这个人口仅一千多万的国家割裂成北方荷语区和南方法语区。政治僵局曾使其创下400余天“无政府”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波兰,11月11日独立日,本该是整个国家的喜庆日子,但华沙的大型游行最终却演变成一场骚乱,警方动用了高压水炮,超过30人受伤,约200人被拘捕。波兰的现实,恐怕也是欧洲大陆的一个缩影:政坛和社会中主流群体与右翼保守集团之间鸿沟日深,极右势力借社会分裂不断坐大。

  欧洲的这个“多事之冬”,媒体的表现则更让人齿冷:比利时10万民众身穿橘色工会服装走上街头抗议,这场瘫痪了布鲁塞尔公交系统、该国二战以来最大规模游行,却仅仅在西方媒体上得到“通稿”式报道;法国数百万抗议者戴着电影《V字仇杀队》中的面具举行大游行,抗议政府对经济和降低失业率不作为,媒体的报道也仅有只言片语;而英国19日的骚乱,被法新社称为“4年来英国规模最大的学生抗议活动”。打开次日英国《卫报》网站首页,滚屏4次才能发现一条有关新闻,《每日电讯报》的报道只有寥寥402个单词,已经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

  蔓延全欧的街头运动,与媒体的漠然和粉饰形成的强烈反差,也算是欧洲这个冬天的一道“风景”。欧洲媒体的这种群体性失语,与其说是出于“假装没看到就不存在”的鸵鸟心态,毋宁说是“倒驴不倒架”的传统优越感作怪,否则就很难理解其对世界其他地区街头政治的那股“热乎劲儿”(比如动辄冠以“××之春”“××革命”的吓人字眼)。无论如何,这种动机不纯的选择性缄默,显然很难让人相信,欧洲有直面经济困局、弥合社会裂痕的勇气。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6 示威蔓延,欧洲冬天有点冷 2014-11-24 浙江日报2014-11-2400027 2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