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衢江:栖心归谷
胡小飞
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胡小飞
袅袅升起的炊烟,奶奶包的米粿,大樟树底下的老祠堂。
再或是,和童伴扮演结婚游戏,夏天到河里摸鱼,乡村过年杀猪宰羊放鞭炮……
经过孕育、成熟,我们犹如一颗炸裂豆荚的种子,离开生我养我的怀抱,在城市里结婚生子、工作生活。但故乡的一切,自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深深地烙进我们的心里,尽管逐渐模糊,却也仍然魂牵梦萦。
正如席慕蓉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是啊,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命运、创造繁华,但也在过度、过快的城镇化中遗落许多。
“是不是我们只是身体上安置自己进入到一个城市?为什么很多人进到城市后,还是要一次次地回望故乡呢?为什么不是‘落心城市’,只是‘落脚城市’呢?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我们怎样真正地建立起一个新的城市文明来安放我们的身心,而不仅仅是安放我们的身体?”
两年前的4月12日晚,著有《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的杭州学者熊培云,和《落脚城市》作者道格·桑德斯,进行“他乡即吾城”的主题对谈,熊培云用了一连串疑问阐述他对《落脚城市》的“落脚”的思考。
上层给出了答案。
去年冬天,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众多人的期盼: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与之契合的是衢江区一以贯之的“城中山水、生态衢江”的发展定位。两年前又提出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作为核心理念,共建让生活更美好的现代田园城市:形成现代田园城市发展概念图,高品位建设每幢建筑、每条道路、每个公园、每个广场、每个城市小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并辐射开来发展田园型生态小镇,保护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留出它们生存发展的土壤。
举村乡翁源、洋坑两个村,原始的农村土房中保存着一大批明代古建筑,其间相连的是石子铺设的道路。“生态环境很好,只要稍加改造,这里有条件成为世界级的休闲度假胜地。”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也接手为衢江“点睛”。
全旺镇两弓塘窑址群历史久远,面积较大,保存较好,数量近50处,是汝窑的代表。11月15日,台湾著名陶艺大师徐瑞鸿创办的三陶轩古名窑开炉点火,“陶艺师的文化根,应回归故土,全旺镇所产的陶制品具有独特的哲学人文之气,正是我一直寻找的心灵‘归处’。”
衢江,处处氤氲着浓浓的乡愁记忆:
东坪的寒风吹落黄叶,湛蓝的天空印下红柿和虬枝的剪影,老人小孩躲在避风的屋角晒太阳,狗儿却跑得欢实;杜泽的老街,狭窄而悠长,两侧清末民初时期的店铺鳞次栉比,户户相连,片瓦相扣,中间只留下能看到天空的窄窄一线,期间打铁声、灌肠香袅袅不绝;楼山后,两棵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的“六月香樟”, 巨大的树荫筛下深深浅浅的光斑,三两村民端着搪瓷茶缸坐在积庆桥上,聊一些家长里短;在鱼山村,远处叠翠群岚,耳畔潺潺流水,一座青石黑瓦的古老水碓诉说着过去的繁忙,深夜交响的蛙声、虫鸣,将山村渲染的愈加旷古;洋坑村,袅袅升起的炊烟,铿锵激越的茶灯戏,是那么的熟悉……
衢江,就是这么一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土地。“灵动山水是大自然赋予衢江的最美设计,而青山绿水中氤氲着乡愁,才能留得住人心。”正如王澍所说,让心灵休息,人才能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