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出彩浙江

慈城 “千年古县城”谱就文化新韵

  “锦绣江南、东海之滨、一座小城、千古风流。”说的就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宁波慈城古县城,7000年的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2200年的建县史以及1216年的县城史。

  出宁波市区,沿西北角的江北大道行十余公里,穿越七里桂花长廊,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在花径深处赫然出现。史记载有“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勾余”,就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后改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设慈溪县,因县城建此取名慈城。区域内保留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如新石器时期的傅家山遗址、宁波城市的发祥地句章古城。

  悠长悠长的历史,附着在慈城的一砖一瓦上,古韵深厚。

  看,旧时县城特有的县衙、考棚今尤在。看,学府深深的孔庙,是浙东地区唯一保存最完美的学宫。看,五名状元、五百十九名进士留名史册……今天,在这约五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留下了国家、省、市(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十家左右,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古镇跳动千年的脉搏。

  厚重的历史沉淀至今,依然影响着古县城未来发展的命运。

  文化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今年,慈城提出“文化立镇”战略,将其作为加快推进卫星城建设和打造“千年古县名城”的一个重要布局,并启动文化繁荣发展专项行动,依托优越慈孝人文资源禀赋促发展、惠民生。

  慈城的保护与开发其实一早就写入了政府日程,放眼遗存、文化古迹、民居街巷、商业街区,及至整个城镇布局,无一不在诠释慈城的发展轨迹和成长历程。最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列为新型城镇化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突出文化传承,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品位,千年古县城也迎来了文化的新韵事——

  慈城

  “千年古县城”谱就

  文/ 吴红波 黄利军

  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延续千余年的历史文脉触目皆是。

  脚下的青石板带着你走进60万平方米以明清古建筑为主的传统民居群落。那儿有明代的甲第世家、清代的冯宅,旧时的雕梁画栋,江南彩绘,鲜活如初,颇有宋式的遗风。围绕着民居而建的,便是一片完好的古代街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被时光生生冻结在了这片安静的古建筑群里。

  古县城双棋盘街巷格局及古建筑群落保存完整,目前有国保1个6处、省保2个13处。“慈城保留着中国传统县城的完整形态,在江南乃至全国都少见。与江南六大古镇相比,慈城显得寂寂无闻。但是,若论悠久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慈城可能更胜一筹。”专家们这样感慨道。

  能完整留存下如些庞大的一片古县城,与慈城“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分不开。

  2010年,《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出台,规定在4.05公里的古县城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工业企业,现有工业企业将逐步搬迁,慈城成为全国首个受立法保护的古县城。

  2001年开始,宁波启动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开发,加快恢复慈城古县城风貌,并邀请了阮仪三、冯骥才等专家学者,为慈城的保护开发献计献策。

  于此,被称作浙东第一学宫的慈城孔庙,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修补完成。原址重建的古县衙,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保留唐代步道遗址。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冯宅俞宅,已完成修缮工程。原址重建的校士馆(考棚),也已完成土建工程……

  至今,慈城修复古建筑22.5万余平方米,孔庙、县衙、甲第世家、冯俞宅等重点遗迹遗存得到修缮、改造和重建,原生态风貌逐渐恢复。

  经过10多年的保护开发,如今,慈城古县名城的历史风貌芳容渐露,建筑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也得到了保护传承。截至上半年,古县城2.17平方公里已累计投入约29亿元,完成古城搬迁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修缮宅院14.7万平方米,重建遗址7.8万平方米,改造景观33万平方米。孔庙广场、慈湖、小东门景观己建成,太湖路、太阳殿路0.2平方公里历史街区也已基本建成。

  2009年,“慈城历史文化名镇遗产建筑群”获授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这是对近些年慈城文化开发最高的肯定。

  在慈城,文脉的护卫并没有尽头。

  今年,慈城重点安排民权路保护改造、解放河东段保护改造、竺巷东路桥至南门城墙及城门保护改造等7个项目。2015年,在条件允计的情况下,计划安排6亿元左右资金投入古县城的保护开发。未来3年,古县城将加快实现历史街区由“线”到“面”的转变。

  瓷器的魅力在于其釉色,就像一个地域的文化底色,总是极为出彩的那部分。

  如何把历史留下来的珍贵财富保护好、利用好,慈城看中的同样也是那抹最亮的文化底色。挖掘传统文化,为其着上新色,是慈城镇推进“文化立镇”的重要注脚。慈城把第一道目光投向了慈孝文化。

  行走在慈城的雕栏玉砌间,它就像摆满沙发电视空调的客厅中悬挂的一幅老照片,镶满了时光的碎片,历史上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慈孝故事犹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如此鲜活。

  早在2000年前的东汉,慈城的谈妙涧边就诞生了被和帝敕封为“孝子”的董黯。慈孝之风代代相传,唐朝的张无择、宋朝的孙之翰等被历代皇帝表彰过的孝子孝女就有30多位。时至今日,慈城慈孝文化外延不断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它已逐渐上升为和谐相处、互敬互爱互助的新人际关系,由局限于亲情的小爱向面向全社会的大爱发展。

  更难得的是,这里有着浙东最完整的孔庙和“儒孝”传统、大量的明清建筑,文化传承有了最为扎实的媒介。

  近些年来,慈城镇突出“儒孝”主题,在古县城保护开发中对慈孝古迹进行修缮,保留了张孝子祠、节孝祠、孝子井等众多以慈孝为主题的历史遗存。还通过建设慈孝广场、敬老院、慈孝文化园等载体,促进慈孝元素有形化,成为慈城居民体验慈孝文化和丰富精神生活的新阵地。

  如今,慈城慈孝文化和基层文化融合发展,使慈孝文化永续相传。该镇取材“董黯取水”、“慈城三孝”、“三娘孝子”等历史典故,借助各类平台,组织专业文艺队伍和群众文化队伍编演创作了一批文艺节目,并在“中华慈孝节”等重要节日活动以及日常群众文化生活中进行演绎,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共鸣。近年来,慈城已涌现了一大批“慈孝之星”、“慈孝家庭”,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践行着核心价值观。

  立足千年文化积淀,慈城群众性文化也取得了蓬勃发展。目前,该镇拥有各类文化团队100多支,并涌现了周孟菊等群众文艺骨干和古韵舞蹈队等品牌文化团队。今年来,慈城结合“我们的节日”传统古县城习俗及群众喜爱的文艺活动形式,开展了“万马奔腾”庆元宵文艺演出、历届慈孝之星(家庭)慈孝事迹巡展暨慈孝特色文艺演出、“五月五·过端午”传统民俗活动等文化活动近60场次。

  借助全省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东风,慈城首批建成了半浦、五星、勤丰3个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新阵地。今年,该镇又着手建起了3家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村民家门口的文化生活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如果说保护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那么掘出文化的生产力,则是文化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延伸和保障。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发挥好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力,慈城正在加速破题。

  旅游,是慈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一大力作。

  慈城镇依托古县城文化这个核心价值,旅游休闲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慈城以古县城2000年文化传承为主线,把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书院文化、旅游文化等像珍珠般地串联起来,还集合了孔庙、节孝祠、慈湖、慈江、慈孝牌坊、慈孝碑林、孝子祠等富有江北地方特色的景观,并配上时代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从而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主题景区。近年来,慈城又相继推出“慈城慈孝文化一日游”、“星期六·相约古县城”等旅游项目,受到游客热捧。

  目前,慈城古县城景区已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2012年,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

  数据显示,2013年慈城主要景区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00万元。今年上半年,古县城景区接待游客40.8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实现较大增长。

  文化游,慈城更重质量,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域。

  下一步,慈城在形象建设上,进行由“线”到“面”的改造。继续古县城的历史性修复,加快占地15.7万平米的民权路保护改造项目,加快大东门及东护城河沿线的改造建设,形成较完整的适于整体开发的特色街区。同时加强交通等环境的整治,营造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氛围。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产业导入,总体谋篇布局。

  随着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的逐步激活,在古朴外观里面沉睡多年的儒魂商魄渐渐唤醒,一座复活的古城开始重现于宁波的北大门。

  慈城的厚重文化还吸引了大批文化创意企业,丰富了这个古县城的文化业态。上半年,该镇共引进浙江尚高文华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吉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宁波梦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7家文化创意企业。就在上月底,今年已数次来慈城考察的浙江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越窑青瓷传承人孙迈华,在慈城冯俞宅举办“孙迈华、孙威越瓷青瓷展”,“瓷之源”、“青之美”、“越之工”等3个展区展出近百件越瓷文物和作品,引起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创意产业在挖掘和提升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发展空间。据统计,慈城去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亿元,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不久前,电影《我的媳妇是女王》在慈城取景拍摄,这也是今年继电影《道士下山》和36集电视连续剧《从爱情到幸福》等之后,在慈城取景拍摄的又一部影视作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修缮一新的古建筑群,让慈城古县城的文化产业链不断拉长……


浙江日报 出彩浙江 00011 慈城 “千年古县城”谱就文化新韵 2014-11-20 浙江日报2014-11-2000009;浙江日报2014-11-2000015;浙江日报2014-11-2000011;浙江日报2014-11-2000014;浙江日报2014-11-2000013;浙江日报2014-11-2000012;浙江日报2014-11-2000016;浙江日报2014-11-2000039;浙江日报2014-11-2000040;浙江日报2014-11-2000052 2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