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一席难求——
杭城老人自办学堂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盛雪添
初冬的傍晚有些凉意,杭州长庆街道浙大御跸社区一座小楼里却灯火通明、暖意融融。原来,这天是社区老年大学“百老惠”的形体课时间,近30位老人兴致勃勃地跟着授课老师翩翩起舞。
与一般的老年大学不同,这所学堂里所有学员是老年人,发起者和管理者也是老年人。开学近一年来,学堂已累计开课受益达4000余人次。
热心办学堂
老年大学的发起人周光伟,是杭州一家企业的退休人员,今年69岁。在家多年,周大伯说自己特别了解大多数城市老年人心里想什么。
“大家工作退下来了,空闲时间多了,就想着怎样才能过好自己的老年生活。”周大伯的感受,与社区一份针对60岁以上老人展开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调查结果不谋而合。
调查显示,浙大御跸社区6成以上老年人都提出自己对文化培训、健康服务需求比较大。但现实情况是,社会上的老年大学资源紧张,“一席难求”。杭州市老年大学一份问卷调查发现,30%的离退休人员表示愿意参加各类学习,但目前真正能参加学习的不到10%。为报上名,有的老人甚至彻夜排队。
周大伯自己也曾报名参加过省老年大学的歌唱班。“后来想想社区有不少文体单位,老浙大退休教师也不少,街道还有一个15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综合体,有资源有场地,不如我们自己办一个学堂!”周大伯和社区其他6位同样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一拍即合。他们多次跑到杭州市老年大学取经,成立教务委员会,又规范了教学制度,并给自己的社区版老年大学起了个时髦的名字:“百老惠”学堂。
场面挺火爆
学堂根据初期摸排调查,开设了7门课程:太极拳、养生保健、健身舞、民族舞、声乐、书画、电脑入门。平均每周上一节课,一个季度完成一期课程。老师有从辖区单位请的,也有学校退休的老教授。每位老人只收20元报名费。
今年3月,“百老惠”学堂热热闹闹地开张了。
首期招生场面火爆,短短几天所有课程均已招满,年纪最大的一位报名者,今年都92岁了。最热门的电脑班很难报进,一些老人不得不私下找周大伯,希望把他们收下。最后临时增设了3个电脑班,轮流上课。
运行大半年来,学堂受到了老人们的普遍欢迎。今年61岁的闻纯建去年底退休,在单位工作了40多年,一下子从工作状态转到休闲养老,老闻觉得从心理上、体力上都是一个转变。“听说家门口办了个老年大学,我就试着报了太极拳班,和大家一起交流,身体很舒坦,心里也很阳光。”老闻乐呵呵地说。
声乐班的林海仁老人已有82岁高龄,不过老太太报了两门课程,经常拄着拐杖来上课。她说,觉得在这个大家庭里非常开心,让人心情舒畅。
今年6月底,“百老惠”学堂还像模像样办了一场结业典礼,154位学员几乎一个不落。现在,新的学期已经开学,不少第一期老人仍坚持上课,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
有喜亦有忧
看着自己一手创建的社区版老年大学办得风生水起,周光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不过周大伯也有一些担心:“对老年人来说,办学堂是一个考验。”他说,现在学校教委会管理层都是银发老人,平均年龄70岁。落实场地、联系老师、教学管理等,就靠这几个人,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而且,资金保障、风险因素也时常困扰着周大伯。他希望,有可靠的企事业单位、年轻的社会组织和专业团队参与进来,把这件好事办好。
这不是周大伯一个人的愿望。记者了解到,针对城市老人求学难现象,如今杭城不少城区都在街道和社区办起了家门口大学,仅下城区迄今已在所辖72个社区建起老年大学教学班,现有学员1.3万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5%。
然而,除了由企事业单位支持协办的社区老年大学运营情况较好外,由社区自办的老年大学,几乎都面临着资金、场地和师资短缺等多种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也深切感受到许多“银发族”和社区工作者的期盼。他们希望,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能够关注老年人的这一迫切需求,共同办好家门口的社区大学,让更多的老人就近上学,充实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