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魅力水乡

拱墅:一水润千年 醉了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今中国,绿色生态发展已成时代浩荡主流,对水这一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重视可谓空前。

  作为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江南水乡浙江,以“五水共治”推进转型发展,“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中之重及全民的自觉行动。

  在此背景下,水乡概念已经突破原先平原河网的传统地理意象,而拓展至包括山区丘陵海岛在内的浙江全域,融入浙江各个城市的发展肌理和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之中。水规划到位,水治理科学,水生态优良,水生活和谐,水文化滋润,水,正让这样的城市品质提升、品性独具、品位倍增,成为江南水乡升级版、“五水共治”引领者、“两美”浙江新样本,是为“浙江最具魅力新水乡”。且看——

  拱墅:

魅力聚焦——

  大运河千里奔波的万千传奇在这里浓缩,

  天下粮仓起漕运的悲欢离合在这里呈现,

  香积寺紧那罗王的庄严妙相在这里可见,

  拱墅,一个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区,

  历史遗存随处遍及,近代风云依稀可见。

  因为运河,拱墅的水便是一条历史长河,

  因为运河,拱墅承载了民族抗争的几多片段,

  因为运河,拱墅的人们对水有着太多的感情。

  当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传来,

  当“五水共治”在拱墅全面铺开,

  那份对水的牵绊与守望愈益浓烈坚定。

  拱墅,一部活着的运河历史,一首精彩的水乡恋曲。

  一条运河,厚重如史,带着泱泱中华的集体记忆,从南至北贯穿拱墅,流淌成为拱墅城市发展的根。

  它肇始于春秋末期,穿越时光,百转千回,走了2500余年,一头滋养了灿烂的华夏古文明,另一头托举起华贵的江南都市水乡。这一路的终点,选在了拱墅,拱宸桥便是它漫漫行程最后归宿处飘展的旌旗。

  富义仓、香积寺、旧式码头……这些经过时光涤洗留下来的历史遗存,讲述着拱墅可载史册的过去风华;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重新修筑的文化地标,唤醒着现代人对旧时光的尊崇和怀想,记录着拱墅沧海桑田的美丽蜕变。

  善待这一方水,便是善待这个城市的基础民生;爱护这悠远的水系,便是呵护这个城市的精气魂魄。如今,拱墅正以“五水共治”重整河山的魄力,还原着运河延续千年的魅力,赴一场震古烁今的时代大考。

  杨柳依依,流水潺潺,运河繁华依旧,风光秀美如昨。历史的记忆已被重拾,文化的熏陶处处萦绕,城市的脉络如此清晰,民众的生活怡然自得,关于魅力水乡拱墅的种种精彩,无论怎样品评和解读,总觉韵味醇厚,陶然非常。

一桥两岸,河水悠悠乡愁浓

  京杭运河恰似大地的动脉,也似大地的根系,因为有了它,大地平添了非凡活力。而运河上众多的桥,仿佛是其自身生长出来的器官,感知着两岸市井生活的酸甜苦辣。在拱墅,解读拱宸桥,便能读懂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嬗变轨迹,读懂它历经的辉煌与沧桑。

  雄伟的拱宸桥坐落在京杭大运河拱墅段,自诞生之日起,它便是一座城市的建筑标杆。曾经,它代表着这座城市的人们,将最高敬意传递给行至此的历代帝王,见证了杭州与古代帝王的亲密关系和属于那个时代的光荣。同样,它也是拱墅沧桑的直接见证者,1895年,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列为通商口岸。第二年,此地建立了洋关,这一屈辱的历史直到抗战结束才被终结。

  拱宸桥对杭州人有着特殊意义,很长一段时间,它是人们内心深处关于家的特殊符号。很多漂泊在外、顺着运河归来的杭州人看到拱宸桥,就好像看到久违的亲情——家就在眼前了。如今,从桥墩的花纹中,人们还可以怀想它与帝王的亲密故事。而进入新的文明时代的拱宸桥,摒弃了落后的特权意识,它高擎的桥拱仿佛双手合十,以博大宽广的胸怀拥抱着来往于此的芸芸众生。

  从拱宸桥沿着运河走去,一处处古迹像一幅幅灵动的画闯入眼帘,古拱墅的城市格局逐渐清晰起来:曾经缔造“天下粮仓”传奇的富义仓轮廓依旧,保障了多少杭州人的物质需求;香积寺依然香火鼎盛,这座国内唯一供奉紧那罗王的寺庙,被大兜路街区包围着;埋没在草丛和林木中的御码头,尽管没有了最初的模样,留存下来的几段货船残余,依然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漕运的繁华,以及搬运工人生活的万般艰辛。

  粮仓、寺庙、码头,这些岁月冲刷不掉的城市元素,还原出古老杭州城的基础格局,即使褪却了最初的模样,也能让现代人睹旧物而思往史,予人以丰富想象和启迪。

  不管处于哪个历史阶段,留存着太多运河古迹的拱墅,在其城市规划中,总绕不开对运河的全局性解读。秉承“修旧如旧”原则,拱墅有序推进着运河沿线桥、塔、寺、码头等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富义仓、高家花园、桑庐等文保点,恢复重建御码头、香积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建设江墅铁路遗址展示馆、大运河诗词园,再现半道春红、夹城夜月等“湖墅八景”;修复了小河直街、桥西和大兜路等三大历史街区,保留修复了1000余幢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运河古居,昔日的“棚户区”如今成为美轮美奂的老房子群,成为展示老杭州市民生活原汁原味的“老街”。

  俯瞰拱墅,拱宸桥像是一座嫁接时间的桥,桥东现代化高楼林立,而桥西多是传统建筑。拱宸桥让传统与现代隔桥相望,在同一个空间层面和谐共存,这种恍若时空错乱的画面,似乎表征着拱墅兼收并蓄的城市品性。

全民投入,“锅底”治水马蹄疾

  一水如书写繁华,从古至今,拱墅吸引了无数天南海北的人们前来居住,这给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障与支撑带来了严峻挑战。作为杭州大都市的一部分,拱墅在成长中已经构建出成熟、完备的骨架,其城市格局已自成系统,所以,当拱墅投身于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浙江全省战略大行动时,其难度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就河流水系的地理特征而言,拱墅区位于杭州市区水系的末端,也就是俗话说的“锅底”,而拱墅70%的地表径流又通过运河出境,有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运河拱墅段就是“锅底”中的“锅底”。拱墅治水的难度又增加了一层。

  几年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拱墅区大力实施了运河综保、城中村改造、河道整治、截污纳管等一系列保障城市环境的工程。2014年,围绕“五水共治”中心工作,拱墅区在常态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两水六专项”,更是将工作细分为11大类372个项目。

  今年年初,随着《2014拱墅区“五水共治”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推行,拱墅形成了浓厚的“五水共治”氛围,除了政府力量主导外,民众的参与热情使治水工作成为“政府”+“民众”的共同诉求,一场全民治水的攻坚战由此打响。

  ——市、区主要媒体公开征集、评选并颁布拱墅亲水文明公约,并在全区宣传推广;

  ——“亲水五大员”队伍壮大了,定期开展治水宣讲、护河巡查、文明劝导、义务劳动等活动;

  ——一批以“五水共治”为主题的杭剧、小品等节目,在老开心茶馆、草根舞台、大明星舞台等平台亮相了,让“五水共治”以生动的形象和群众生活亲近;

  ——21家企业在主动捐款治水的基础上,结对认领21条黑臭河道,承诺从自身做起,做到“全纳管、零排放”,并组织员工积极参与治水公益活动;

  ——以截污纳管为重点,大力开展生活小区、公建单位截污改造和撤村建居地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累计新增日截污量2万余吨;

  ——在建立“一河一档”、“一口一档”的基础上,加强河道排放口监管,在古新河开展“阳光排放口”试点,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运用新技术,以生态的力量修复生态,拱墅在后横港河培育华叶藻、易乐藻等,修复系统生物链,成为治污成绩显著的生态示范河,这样的做法正在莫婆桥等河段推广;

  ——杭州炼油厂停产了,澳医保灵药业也已关停,杭州油漆厂、中策橡胶永固分厂、新华造纸厂扬伦分厂也正慢慢从拱墅离开。

  治水的成效正在拱墅显现,困扰多年的水环境问题开始得到化解。今年运河拱墅段出境断面水质主要指标基本优于入境断面水质指标;21条黑臭河道中,三墩镇东河、蒋家浜河、红旗河、后洋浜河、洋湾河、下塘河、吴家角港等16条已经先后通过消除黑臭验收。面对7·26强降雨以及后来的“凤凰”台风袭击,拱墅没有像以前那样因城市内涝而狼狈不堪。

  而今,一个共识已在拱墅形成,那就是:守护好拱墅的水是身居其间每一个拱墅人的天然职责。这个意识已在拱墅人心里生根发芽,功成不必在我,而担当和责任,我辈无可推脱。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有关这种责任和担当的治水佳话不时可闻。

历久弥新,古朴时尚相辉映

  来到拱墅,你难免会迷恋于运河的悠远历史,沉醉于运河的古韵风情。如果你想跳出水的局限,到运河的岸上走一遭,漫步繁华都市,或者徜徉于寻常巷陌,拱墅也能随时随地为你送上另一番惊喜。然而,你会发现,即使人已上岸,而运河的痕迹却遍布脚步所及,原来,拱墅,无处不是运河。

  在拱墅,可以眺望近代以来的工业遗址,品味醇厚的市井生活,消磨流淌的休闲光阴,领略运河畔的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禅宗文化和民居文化。

  拱宸桥的东岸,便是宏伟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留存着与大运河有关的实物片段,向人们讲述着“利泽千秋,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今昔辉煌;对岸的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三大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占地3万多平方米,组建成了杭州最大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群,让人们在领略拱墅伞、扇、刀剪文化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

  运河两岸的文化遗存像一首首精美的小诗,串联成一幅荡气回肠的文化画卷。洋关旧址、通益公纱厂旧址等申遗节点,桥西、小河直街、大兜路、信义坊等特色街区,不断深化着运河文化内涵,充实着拱墅人生活中的运河细节。

  近年来,拱墅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以文化商城等企业为龙头,建成了运河文化广场和运河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一城二桥三街四中心”大文化产业格局。在保护现有文化遗迹、培育传统运河文化的基础上,拱墅还新建并改建区内多座体育场馆,在各个街道和社区建立了基层文化站,创建了多个特色文化基地,打造了新兴的酒吧、婚庆特色街等,同时规划了多处体育公园、体育馆、大型影院等公共文体设施。

  古朴的拱墅运河文化,融入了活泼的时尚元素,让运河的文化内涵得以在现代拓展。从古至今,一代代拱墅人无论离拱墅有多远,都抹不掉脑海中的运河记忆,运河早已长成为拱墅人的精神之根。

人水交融,世界遗产在身边

  今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将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让整个拱墅沸腾了。京杭大运河结束了漫漫申遗路,得到了它应有的历史性肯定。

  这一天,拱墅人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喜悦;这样的一天,也证明着拱墅人与这座城市与运河是浑然一体的存在,拱墅人生活的欣喜、幸福都源自这座城市和这片水域。

  晨昏,运河广场就变得格外热闹,这里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首选地。在广场上休息一会儿,或者扭扭腰身,抑或是到广场的“曲艺杂坛”吊吊嗓子,练练越剧,别有一番幸福滋味,这是拱墅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2009年开始,每至金秋时节,运河拱墅段就会上演两出万人瞩目的大戏,一出是运河烟花大会,一出是运河龙舟大赛。逢此盛事,运河两岸可谓熙熙攘攘,数以万计的市民游客,或是在家中阳台坐等,或是扶老携幼全家出动,或在街口驻足举目,或在河畔踮脚眺望,这已成了运河文化建设的新风景、新品牌。

  大运河文化艺术节、千年运河龙舟赛、运河广场歌咏会、元宵灯会等特色活动的举办,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人们对共同文化的认知。前不久,拱墅举办了第二届运河文化民俗婚典,通过迎新、祈福、巡游、走婚、婚典等环节,组织新人在运河上喜结良缘,传统文化和运河共同见证了新人们开启幸福生活。

  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究其根本,拱墅人都能找到共同之处,它们来源于一个同样的基因片段——运河。

  马可·波罗曾这样描述杭州,“世界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这只是一个外国人对拱墅的直观解读。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最清楚,拱墅,不仅仅只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一颗见证过千年沧桑的深邃内心。

  靠近拱墅,在沉醉于天堂之美的同时,也能近距离感知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那些苦难与沉重,光荣与梦想,都以一种大气、释然的方式溶进了水里,随着悠悠运河,从千年以前,流向无尽宽敞的未来。 (文 / 陈爽)


浙江日报 魅力水乡 00012 拱墅:一水润千年 醉了人间 2014-11-20 浙江日报2014-11-2000010;浙江日报2014-11-2000012;浙江日报2014-11-2000019;浙江日报2014-11-2000024;浙江日报2014-11-2000017;浙江日报2014-11-2000013;浙江日报2014-11-2000016;浙江日报2014-11-2000022;浙江日报2014-11-2000028;浙江日报2014-11-2000033;浙江日报2014-11-2000027;浙江日报2014-11-2000034;浙江日报2014-11-2000032;浙江日报2014-11-2000038 2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