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的玄机
邓国芳
2012年春,富春江南岸,种粮大户周午福的呐喊,牵动着周刊采编人员的心:
隐匿于江畔的千年古镇——富阳渔山乡,因为近邻萧山苗木业的不断扩张,1700亩连片稻田的命运岌岌可危。作为杭州地区为数不多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之一,此前,在渔山老农的精耕细作下,这里年年刷新着杭州乃至浙江的水稻高产纪录。
种稻谷,土地流转价500元;种苗木,土地流转价1000元。这场水稻与苗木的争夺战,起点并不公平,结局或可预知。“若没有那千亩稻田,渔山就不是渔山了”,这片稻田的命运,亦成为外出渔山人心底的惆怅。
那年春天,为拯救这片稻田,周刊与渔山乡政府联合发起“富春江边,我的小粮仓”认领活动,并允诺秋天丰收之际,邀请城里的申领者共赴渔山,体验水稻收割之乐,把“小粮仓”的新米带回家。这个新诞生的节日,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稻香节”。
一年复一年,我们跟踪记录,持续报道,感受着“稻香节”带来的诸多变化,也更能体会这场“稻米实验”背后的“玄机”:投“米”问路的渔山乡,终于在漫长的沉寂之后,寻得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这也给常年行走在浙江乡野的我们再次提醒:山乡发展,要充分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借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把农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如此,才能越过工业化阵痛,保得青山绿水,赢得村美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