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山上渔山,稻外有情

——本报与富阳渔山乡“稻米实验”第三载

  富春江畔,稻花飘香。

  富阳市渔山乡渔山村,金黄的稻浪间,69岁的老农周志鹏,喜笑颜开地来回穿行,丈量划分着“割稻体验区”。他自豪地说,明天,他受邀去当地小学讲课,“就说稻米是怎么种出来的”。

  农耕馆隔壁,阿洋茶馆的女主人陆萍萍,悉心收拾着茶舍和后院。她说,“稻香节”那天,茶室免费开放,供参观者歇息品茶,必须打扫干净,不能丢了渔山人的脸。

  生于斯、长于斯的墨竹艺术家何新来,带领着10多个心灵手巧的乡民,接棒此次“稻香节”的稻草人秀。不同的是,除了“喜羊羊”和“熊出没”,他还把渔山的人文典故变成了生动的稻草人组景。

  村庄背后,海拔528米的林峰山腰处,返山而居的傅尧文,静心倾听着山下传来的脚步声。他说,从“稻香节”开始,这条美丽的山道终于为人所知。

  乡民的坚持、政府的努力、媒体的守望……第三届“稻香节”举办前夕,我们重访渔山,收获了更多关于人与稻米的故事。

  更令人喜悦的,是渔山乡在保住1700亩连片稻田的同时,多年前规划发掘的那条山道——“百里生态休闲文化长廊”,也迎来了回归乡民的开发建设和更多外来投资者的目光。

  渔山,山下有田,稻香名扬四方;山上有景,游客纷至沓来。“渔浦江山天下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的吟唱,化为渔山此刻真切的风景和机遇。

  稻香·人和

  “我们渔山,从来没有这么风光过”

  11月11日抵达渔山时,但见金黄稻浪摇曳之处,乡民们都在忙碌:把新收割下来的稻草堆成草垛,放置在入口两侧,再贴上“五谷丰登”的红纸黑字,就是最乡土又最时尚的布景;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收拾庭院,清扫垃圾,只为给游客留下好印象。

  渔山村党委书记李敏,来回在村庄里走动,嘱咐这家妇女备好米糕的原料,那家男人要赶紧把桌子摆放起来。11月15日“稻香节”举办那天,“米制品一条街”,要尽量提供丰富多样的米制品,让游客领略到渔山稻米的魅力。

  从2012年开始,每年这个时节,就是渔山百姓的盛大节日。所有的乡民,都围着“稻香节”转,村庄洋溢着忙碌、快乐、兴奋的气息。“我们渔山,从来没有这么风光过。我们都很自豪。”村老年协会会长彭明亮对记者说。

  69岁的老彭,还是村里的种田能手。在他的带领下,村中20位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成了渔山千亩粮食高产示范区的主力军。每年春耕之时,银发老人飞梭般地插秧,种植5亩攻关田,已成为渔山一道抢眼的风景。

  村党委书记李敏,真切地感受着“稻香节”举办后渔山百姓面貌的变化:“因为历史、地理等因素,在外人看来,渔山向来民风彪悍,好上访,政府工作难以推动,渔山发展也一直落后于富阳各地。随着‘稻香节’的举办,村民的自主性和自豪感被彻底唤醒了。”

  这种改变,数据为证。2012年、2013年,渔山乡政府在社会综合评价中,从原先的富阳市倒数第二名,跃升至前四名,老百姓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大幅提升。

  稻香·人归

  “回来搞农业,想让更多人认识渔山”

  年过五旬的渔山人王焕章,早年就身居杭城,也从未涉足过农业。然而,他却做出让家人诧异的决定,回乡承包林地,发展生态农业。今年夏天,他在石牛山顶承包的300亩山地,收获了第一茬西瓜。

  尽管奔着投资农业回归,但王焕章却大方地把西瓜分给了亲朋好友。“林峰山—石牛山—安顶山,群山连绵,海拔都在600米以上,常年被江水雾气浸润,好山、好水、好空气,种出来的西瓜别提多鲜甜。我想让朋友们知道,渔山是个好地方。”他说。

  “渔山人均耕地0.2亩,却保留着1700亩连片稻田,这是渔山人对稻米的深情。但保护了耕地,就必须另谋出路。渔山真正的宝地,其实是稻田背后那丰富的山林资源。”渔山乡党委书记方德玉说,希望通过举办“稻香节”,让更多人走进渔山,看到渔山的潜力。

  从墅溪村进去,绕过清澈的大坞水库,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满目的秋日山林美景,把我们带到了林峰老村的傅尧文家。这是个如画般的村庄,镶嵌在云雾和苍翠之中。据乡里干部说,这儿已被一个杭州客商看中,想要整体发展高档民宿。

  2012年秋,早就下山移民的傅尧文,决心重返林峰老村。他收拾好屋子,挂起农家乐的牌子,和妻子张罗起新的事业。“现在,看完渔山稻田,自驾到林峰山玩的游客可多了。”傅尧文说,还有几户人家也回到林峰山开起了农家乐,“不过,大家要严格按乡里规划发展,如果无序竞争,就会毁了这么好的机遇。”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山上渔山,稻外有情 2014-11-18 浙江日报2014-11-1800012;3694811;浙江日报2014-11-1800010 2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