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老街的箍桶匠
见习记者 陈佳莹
安昌古镇,百年老街。
过了镇中路的石桥左转,踏过青石板,旧式的门板前排放着澡桶、米桶、担桶,这便是安昌镇有名的“张记箍桶店”。
走进店里,消瘦的“张箍桶”几乎陷在了满满一屋的木材和各式桶盆之间,破了洞的白色背心,粘木屑的黑色棉料裤子,在这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铺子里,独独一人,没有徒弟的帮衬。见有人来,他放下手中的刨子,起身整理出一把酱色的老竹椅。这一起身才发现,这个长时间弯着腰做箍桶活计的老匠人,脊椎已严重弯曲。
老匠人名叫张金兴,今年69岁,然而老人却总只说自己七十缺一岁。“最多也只能做到70岁了,家里人都说不许再做了。”这一句“七十缺一岁”里头,有着逐年老去的遗憾,而更多的,则是要跟老行当“倒计时”的不舍之情。“我是张记箍桶店的第三代,也是末代了。”
13岁那年,张金兴的父亲开始教他学手艺,那个年代,箍桶是个吃香的活,家家户户凡是有女儿出嫁,都要让箍桶匠打好陪嫁的“五圆件”。“到后来发展成了六圆件、八圆件、十圆件。”说着,张金兴便从右手边的柜子里找出了一套“十圆件”:两个担桶、两个饭桶、三个脚桶、一个马桶、一个升箩、一个子孙桶。“像这样一套,每天做12个小时,得整整六天才能做成。”张金兴说。
然而上世纪90年代起,这一套陪嫁的习俗渐渐淡去,轻便时尚的塑料器皿显然更受欢迎,眼看着手艺即将变成“遗产”,张金兴创造性地将绍兴传统陪嫁的“十圆件”做成缩小版装饰品。如今,每天还会有客人上门定制这些悉心打磨的物件。
“没人要来学了。”敲打着铜箍,张金兴摇着头说,“镇上其他几家的箍桶匠也都跟我差不多年纪了,也一样没有徒弟继承了。”张金兴告诉记者,前些年地方电视台曾想帮他招徒,节目热热闹闹地播出了,可终究也没人来铺子里学手艺。
世道不长情。如今,老街上旧时的店铺都改卖起了旅行箱包、文具用品和时新服装,而这个“不听话”的老匠人依旧每天6时到铺,随后开铺、锯木、打磨、拼合、打箍、刨边、雕花……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几十道工序。“满屋子的木香气,木头又糙又韧的手感,闻了一辈子,摸了一辈子,这手艺已成了戒不掉的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