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村,述说着往事
区委报道组 冯旭文
“在著名的江南六小镇之外,我终于又找到一处,也许是更好的,它叫荻港村,在湖州市和孚镇。说‘更好’,是因为荻港村更古朴,更完美,更幽雅,原汁原味,实属难得。据说,全浙江目前还仅仅剩下25座古村。我看过其中三四个,说实话,感觉都不如荻港村好。”这是数次考察过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作家舒乙对南浔区荻港村的评价。
荻港村四面环水,河港纵横;青堂瓦舍,临河而建,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从残照烟柳的演教禅寺到清朝嘉庆年间御赐“玉清赞化”金匾的道教胜地,从沿河而建逶迤连绵的靠街走廊到积川书塾依然清晰的八角放生池,无不洋溢着清灵剔透的人文气息。“自是春寒花信迟,梅花千树雪参差。回廊绕遍阑千曲,却好朦胧月上时。”这是晚清著名画家费丹旭阳春三月游荻港村南苕胜境时赋的赞美诗。
南苕胜境始建于元末,成于“乾嘉盛世”。当年不仅有亭台楼阁、水池津梁,还有积川书塾、云怡堂等建筑群。积川书塾在清朝两百多年间培养出了50多位进士、100多名太学生、贡生、举人,名噪一时。云怡堂是道教设坛所在地,嘉庆五年,嘉庆皇帝御书“玉清赞化”匾额和钦赐“警化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祠”额。据清同治《湖州府志——祀典》记载,其吕祖庙为地方官每年应祭祀的庙宇,可见昔日香火之旺盛。
“几经风雨,原南苕胜境只存放生池、五孔石梁桥、四面厅台基及两棵古朴树。为展现历史原貌,我们启动了南苕胜境修复工程,总投入超800万元。”村党委原副书记、现镇旅游办主任章金财说。我们看到,占地约20多亩的南苕胜境粉墙黛瓦、亭池掩映、廊庑回环,一条宽敞的老石板路通向村内村外。“在这次修复工作中,我们还意外地在废墟中找到了嘉庆皇帝御书的‘玉清赞化’石碑和清朝大臣朱珪撰写的‘积川书塾碑记’石碑。现在已分别矗立在两个亭中。”
在飞檐凌空的四面厅里,众多荻港历史名人向我们述说着她尘封的往事和昔日的光华。“为保留原址,这座建筑是在空地上按照原样建造的。现在她又多了一个名字,叫荻港历史名人馆。除这建筑之外,我们还新建了蚕桑丝绸文化馆、鱼文化馆、禅茶馆等,进一步传承民俗文化。”
出门向前,在一条通向河边的叫做十景堂路的小道上,我们看到村中通向外港的小河边砌着十分整齐的帮岸。“这些帮岸和道路上用的石料其实是几个朝代的变迁形成的。对面河岸上帮岸用的白色石料是唐代的,而红色石料是清代的,材质是湖州本地的龙山石。而我们脚下的小道上所用的,却是属于明代的紫砂石。可以说,我们脚下同时踩着三个时代。”章金财说。
继续前行,一条大河跃入眼帘。“这条大河现在被称为杭湖锡旅游航道。其实,更准确地说,它是大运河的一条支流。”就在这时,一条千吨大船从地平线那边快速开过来,似乎在印证着我们的感觉。然后,一条,又一条。这让我们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大运河申遗的专家们会把大运河比做“活”的遗产了:因为它的心脏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活泼泼地跳动。
回首向南,看到了庙前桥。此桥始建于明朝末年,重建于清同治年间。三孔石梁桥,南北朝向,其形状酷似八字,故又名八字桥。两侧桥栏雕有石雕图案,桥墩上方刻有龙的图案,桥两端连接古老石板路,颇有江南水乡风味。相传,凡在外经商、读书或做官的荻港人回归故乡时必须要走一走八字桥,以示财运、官运四通八达。
转身向北,紧连八字桥的外巷埭走廊全长500余米,南北走向,靠运河而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廊屋外皆为商店阁楼。当时小镇公路不通,水路交通相当兴旺。杭锡湖航道经此,南通杭州,东往上海,北至湖州、无锡、苏州。当年兴盛时,各类店行皆聚于此。章金财一一指给我们看:有中药店,如百乐堂(朱正阳)、泰源堂(陈荣生),有茶店、采云楼、聚话园、南货店、菱行、鱼行、丝行、米行等。
沿着外巷埭向前,首先注意到每隔一段路面的变化,有碎石铺就的,有鹅卵石铺就的,有整条的块石铺就的。看样子,当年这里兴盛起来是经历了不少时间的。而在每个商铺的前头,都有一个河埠头。河埠头的上面,是用四到五块石头筑成的。章金财问我们是否注意过南浔的河埠头,“南浔的河埠头上面用的是整块的大石头,像张石铭旧宅前,但这里用的是几块石头拼成的,这个体现了巨商和小商贩的不同。”被他这么一说,我们倒也很有同感。河埠头多,说明当年这里商品交易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而且家家都有船。“以前搞水利建设的时候做过统计,我数了一下,村里有60多个河埠头。”章金财回忆道。
走到外巷埭的尽头,看到一座名为东安桥的古桥。从这里向西拐,就来到了里巷埭。几百米长的里巷埭走廊也全都是古老的建筑。沿着走廊流淌着小市河,小河上面一路过去又跨着五六座小桥,年纪都在300岁以上了,充盈着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风韵。原汁原味的古旧屋宅内,开着饮食店、百货店、杂货店、理发店等等。那些商店,既有时髦的电器商品,也有不少民俗的东西,譬如:麦桶、渔桶、萍起、千步、渔蒙、渔篓等,都是劳动时用的工具。看起来,这里的渔业很发达。刚才在外巷埭就看见一大排渔网在那里晒太阳,现在在里巷埭的一条小弄堂里,又看见了这一景象。“这些差一点都没有了。”转过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秀水桥,我们又朝南走。章金财边走边说。“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小河曾被填了一段,幸而后来又全部起了出来。人们似乎突然意识到不保护的话一切就会很快失去。”“早在数年前,我们就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始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在修复石板路时,老百姓把自家的老阶沿石都捐了出来。”
在“硬件修复”的同时,荻港村抢救、挖掘、开发“软件”也不含糊。在荻港渔庄,我们欣赏到了打击乐“渔家乐”表演。“渔家乐”所有的打击乐器,尽是农民在日常劳作中少不了的农具。高音部,用的是装螺蛳的小木桶和鱼叉,还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作“千步”的盛放鱼食的木制器具;中音部,用的是挑水的大水桶和汲水的小木桶;低音部,则是小木船和菱桶,以及划船时垫脚助力的萍起……“‘渔家乐’2005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章金财津津乐道,“现在,平均每月来荻港观光的游客有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