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老家

乡愁包裹,直抵心扉

——常山“乡愁柚递员”活动回访

  这几日,参加“老家”与常山团县委“乡愁柚递员”活动的老家粉们,通过“老家”微信后台(微信公众号:zjrbmlxc),陆续发来“乡愁包裹”送达的消息。因为这次活动,此前没有交集的城里人与乡下人,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妙关系。

  5岁的老家粉何润田,把从常山带来的胡柚送给同学和老师,还分享了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幼儿园负责人沈雁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还专门让何润田展示他获得的“老家证书”,让孩子从小有颗感恩的心。爱的种子,在小小的润田的心里,萌芽开花了。

  而这时,远离老家,在大城市打拼的常山老乡,你们已看到家人的相片,闻到胡柚的清香了吧。

  @何润田:

  我今年5岁,在杭州武林门幼儿园紫兰苑上学,是此次“老家”活动中年纪最小的“乡愁柚递员”。我还有个龙凤胎妹妹,叫何润苗,在家没来。爸爸说,我们领两份“乡愁包裹”吧,带着妹妹一块去送,“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第一份“乡愁包裹”,是递送给江志荣的。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离开家乡常山来杭打拼。我们约好在武林门相见,完成“乡愁包裹”交接,还一起吃了中饭。聊起过去,他满是感慨。最初来杭,江志荣是木工,现在已是一家家俬公司的老板。

  第二份“乡愁包裹”,接收人是刘毅。刚开始爸爸和刘毅电话联系,说明来意时,这位常山游子满是怀疑,还打电话给老家问情况。在爸爸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刘毅终于答应10月13日下午在九和路见面。爸爸说,“润田,你一定要亲手把‘乡愁包裹’交给叔叔,做一个‘爱的传递’的小使者”。(父亲口述)

  @沈伟:

  “乡愁包裹”送到,对方叫李文镇,住在杭州上城区,现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虽然接触的时间很短暂,但那一幕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们打开包裹,胡柚的清香扑面而来,还有一张照片,是李文镇的家人。我看到,他的眼眶湿润了。他说,非常感动,也很想念老家,“在外打工真不容易,不像本城人可以常回家!”是啊,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够幸福了。

  @金慧垒:

  10月9日刚从常山坐上汽车回杭,我就拿出手机,与郑红水联系上了。晚上6时多,从杭州汽车西站出来,我立马给他送过去,他非常开心。这个过程中,觉得自己有种使命感,心里特别高兴。不过,事情办得不算完满。回到家后,收到郑红水电话,原来感激之余,发现包裹里家人照片是错的。这可能是当地团县委分放照片时不小心弄错了。我赶紧在“老家”QQ群里留言:“照片错了,谁有赵红水家人的照片,赶紧和我说,能调回来就尽量调回来哈。”

  @郭建秋:

  虽然是件小事,却需要极大的诚心去付诸。11月10日这天,我从我们学校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出发,开始递送“乡愁包裹”。因为需要换乘公交,我坐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车才到竞舟北路,给张文丹送去了“乡愁包裹”。她特别激动,打开来看,不仅有胡柚,还有她在常山老家上小学的女儿的照片。她问我:“这张照片是近期拍的吗?”我心里有点酸酸的,跟她说:“嗯,是的,当地团县委上周拍的。”其实,常山至杭州,不过3.8小时的车程,但却阻隔了父母与儿女的相见。但妈妈对女儿的疼爱与思念,只会有增无减。

  @俞牛阳:

  那天我们刚回到杭州的家,就给“乡愁包裹”的接收人李嘉浩打电话,没想到电话关机,无奈只能先给他发个短信,告诉他自己是“老家”的“乡愁柚递员”,从常山带来家乡特产胡柚给他。后来电话联系到了,李嘉浩却说自己太忙,周日才有空。一直没送出去,心里总搁着件事。“老家”,放心,我们定会把包裹送出去的,也会把这难忘的瞬间记录下来。

  @陈川:

  我是忠实的老家粉,也多次关注“老家”的活动。本来,抱着周末去玩玩的心态报名参加活动。但这趟“老家”之旅,让我体味到了很多。当晚住农家,当地农户把最好的房间收拾好,把最新最干净的被褥铺好,只为让我们住得舒适。第二天中午,村里的乡土大厨师还烧了美味的流水席招待我们。作为回报,我们只需送个“乡愁包裹”。因为深受感动,我主动申请领了两个回来。回杭的次日,我从余杭开车出发去杭城送包裹。值得一说的是,与在杭城打工的汪少年相见时,他打开包裹,看着、摸着儿子的照片,开心极了。那一刻,我心底泛酸。

  @黄仁辉:

  我是广西人,来杭州工作多年。这次去常山当“乡愁柚递员”,收获了满心的感慨与温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个在外打拼的游子,心中都有一种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惆怅。老家和家人,是心底最深的牵挂,也是人生拼搏的动力。离开那天,我虽然背着厚重的背包,但主动申领了两份“乡愁包裹”。刚到杭州,不顾夜色苍茫和旅途疲惫,我就乘公交车去了滨江,车程40分钟,与接收人吴翔满“接头”。相见时,我们聊起老家,聊起胡柚,还聊起在异乡打拼的生活。吴翔满很感激,他说他已离家12个年头,只是偶尔回去看看,“生活总是有困难有希望的”。另一份包裹,要送往拱墅区。不巧的是,接收人不在杭州,要过些日子回来。我和她约好,下周见。

  @严赛红:

  或许因为常山太远,我们一家三口是唯一被选中参加此次“乡愁柚递员”活动的宁波家庭。从宁波到常山,辗转需要六七个小时。在常山时,我听说该县有几万农民常年在杭州、宁波等地务工,虽然农村山脚都是漂亮的别墅房,却都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在回宁波的火车上,我打开“乡愁包裹”,找到联系方式,赶紧给胡小剑打去电话。第二天,我骑着电瓶车找到胡小剑,把包裹送到他的手中。他很意外,激动地说,“来宁波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收到宁波人带来的礼物,而且还是老家的胡柚。”

  @陈俊:

  当天从常山开车回到杭州,已是晚上7时多。还没到杭州的时候,我就跟包裹主人联系,在火车东站见面。那天下着小雨,加上停车困难,包裹送达后,我没有过多停留,也未能和他多说上几句。不过,朦胧细雨中,我依然清晰感受到他的激动。记得在车上,我们曾打开过“乡愁包裹”,里面是张女孩的照片。她的脸蛋上,是淳朴灿烂的笑容,瞬间就融化了我们的心。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总在脑海勾勒景象:冷雨飘飘的冬夜,这位在外务工多年的父亲,捧着9岁女儿照片细细端详,嘴角挂着笑容,眼角却流着眼泪。

  @封静:

  这是一段颇为传奇的经历。我们本不是“老家”的粉丝。受常山县政府和团县委邀请,我们去参加了当地的胡柚节。听说浙江日报“老家”有场“乡愁柚递员”的活动,就随行其中,住农家、吃贡面、摘胡柚、喝流水席……开怀不已。没想到的是,最后“老家”的“村姑小芳”,交给大家这个神圣使命。我虽然不在其列,却深受活动感染,于是主动申领了3份“乡愁包裹”。为此,“村姑小芳”还临时书写“老家奖状”颁发给我。包裹接收人,是3个常山姑娘,分别住在杭州东的庆春广场、杭州北的拱宸桥附近。当包裹分别送到3个常山姑娘的手中时,她们都眼含热泪,说着:“这么长时间没回去,也不知道家里怎么样。”那种感觉,身为江西来杭打拼的我,太能体会了。这一刻,我真的觉得,我们这趟出行,是有意义的。谢谢“老家”,你们与众不同,你们很棒!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20 乡愁包裹,直抵心扉 2014-11-18 浙江日报2014-11-1800011;3692828 2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