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文化梦
黄薇 程新星
乌镇在织一个文化梦。
乌镇戏剧节瞬间调动了小镇的文化基因,在这方水土上,或许这并不是偶然。
30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就在阿凤阿姨听水问茶茶楼下的西市河,一代戏剧名家洪昇融进了乌镇的水波里,也嵌入到了乌镇漫长的文化记忆里。
在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旅游发展部部长顾守菊看来,乌镇骨子里流淌着的都是文化基因。
顾守菊说,上世纪50年代,小镇曾经很文化。“那时有句话,叫‘越剧、评弹笼罩乌镇黄昏’。”就在如今的蚌湾剧院的位置,过去是一个露天电影场,一到晚上,两根毛竹夹一块白布一竖起来,电影就开演了。还有书场里,简单悠扬的琴声伴随着吴侬软语回荡,听得人心里酥酥的。
“7000多年的文明史,1300多年的建镇史,古老的运河文明、著名的宋八景,到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当代文学大师木心……”在顾守菊的如数家珍中,我们发现,文化之根早已深深扎在了乌镇,挥之不去。
改革开放后,其他镇、街道工业经济发展得风风火火,乌镇却像爱听戏的迟暮的老人,没能跟得上滚滚的经济浪潮。
那又怎么样?
文化的根还在。
当人们对茅盾纪念馆、木心纪念馆、乌镇大剧院津津乐道时,乌镇人清醒地意识到,乌镇是一个文化的汇聚点,而旅游也好,戏剧也好,不过是其中一个发力点。
文化是一个编织物,每个人都在衣食住行中编织着文化。
夜幕降临,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管理委员会门口,一群中老年人和着节奏,跳起排舞。路灯下,她们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或娴熟或笨拙。
“这是阿姨妈妈们喜爱的文化生活,一样美好。”顾守菊托着脸,认真地说。话至此,采访被意外打断,有工作人员进来汇报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纪念品设计情况。“这也是乌镇一种文化元素,不是吗?”顾守菊侧过脸说。
酒是陈的香,因为沉淀就是酒的“灵魂”,而智慧的乌镇人就是善于把文化作为灵魂“嵌”进如画的景致中。
乌镇要做的,就是留白。“戏剧节来了,世界互联网大会来了,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目前的标准定得尽可能高一些,目光尽可能远一些,留出空间给新的文化元素。”顾守菊说。
近两年,乌镇做了很多文化招商工作,展馆、美术、民间艺术等等文化项目,五彩的文化符号让乌镇独树一帜。未来的想象空间无限大,传承、创新、融合大抵就是如此。
“其实上,精神的东西是比较专一的,换言之,每一种文化针对的是固定的小众,但乌镇文化国际化、包容化,不排斥任何适合植根的文化,无数小众累加就是大众。”顾守菊特别欣赏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宣传片里的一句话,不论你是哪种身份,不论你来自何方,都可以在乌镇找到合适的地方。
在乌镇浮澜桥村,雅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这个地方已经被贴上了中国休闲养生目的地的标签。就在它的旁边,鲜有人知道还有个谭家湾遗址。因其历史久远,它被称为乌镇历史的源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拂去遗址上覆盖的历史的尘土,这块璞玉所散发的光彩,会比一个节日、一个大会,还要精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