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千年白族村的坚守

  不止一次地从文字、图片和视频中读到看到北孔——山东曲阜和南孔——浙江衢州那气势恢宏的祭孔大典,当公元2014年9月21日,农历8月28日孔子诞辰2565年的那一天,我莽莽撞撞地来到彩云之南的大理、踅步大理之西的云龙,走入沿山民居鳞次栉比的千年白族村诺邓时,被眼前一场原汁原味、古风焕然、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祭孔庆典惊呆了,没有豪华的仪仗,没有喧天的鼓乐,也没有精美的服饰,更没有廓大的场面,有的只是村民发自肺腑的恭肃……

  这是一座美丽的山村,对于远隔千里、生活在江南鱼米之乡人间天堂杭州的我而言,更是一片神奇的乡野,澜沧江上游的支流沘江穿城而过,留下了无数关于廊桥、古道、马迹和行走天涯的传奇,在我心中,诺邓就是传奇的起点。“叠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双桥镇小狭,水细未成河”,还有“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簧密植,烟火百家,皆依山构舍,高低起伏”——沐浴在这些优美文字炼就的意境里,我在陡峭的山路上,一步一步追寻现实和历史的角落,那口至今尚存的千年盐井深不见底,仿佛默默地在向游人述说着它的光荣与梦想,不知从哪年开始,络绎不绝的村民从这里提取一桶桶卤水,熬制成晶莹剔透的井盐,肩扛马驮,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换回茶叶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道道马蹄,一串串汗水,就这样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印在了这条蜿蜒曲折的古道上,承袭了成书于公元863年《蛮书》中这样的一句话:“剑川有细诺邓井”,从此“诺邓”这个村名就与盐井相伴相守,不离不弃,历经唐、宋、元、明、清,一直流淌到了今天。

  沉湎于记忆的灵光,我逡巡在北向山坡,盘桓于风格各异的民居,穿行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那至今古朴厚重的院落,想象着它们曾经的主人是怎样地在这局促狭隘的山谷坡地,巧构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的安居之所。走在清一色石板铺就,三步一阶、五步一台的村巷村道,谁也数不清总共有多少级台阶,想象着每月“赶”四次,逢初一、十五“赶大街”,初八、二十三为“赶小街”的村中集市,那些山野风物,那些地方特产,还有井盐、火腿是怎样地罗列在一起,飘散出诱人的芳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擦肩而过的村民不都是这样回头说吗?诺邓盐是钾盐,质地好,牲畜吃了不易得疫病。一丝自豪的微笑,一句朴实的心声,使得八方乡邻、远近商贾,辐辏于此,交易红火,一个小小的诺邓村历史上一度竟是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怪不得, 明初政府在这里设有五井盐课司,“专理盐课”, 到明朝中后期,该司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每年已达38000多两。

  山道弯弯,人流熙攘。在我眼里,山腰上的“士大夫第”石坊和大青树上的黄桂故居映衬的不仅仅是府第的大小和宗族的兴旺,更是对文化和教育的崇尚和坚守,据说,当然史书上也这么记载,诺邓村明、清两朝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在整个云龙县中最多兴盛,尤其在清代,云龙县三名“进士”中诺邓就占有二人,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60余名,秀才多达500余人。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被誉为“滇中一儒杰”,云南最早的诗歌总集《滇南诗略》就收录有好几首他的诗词。当然让我高山仰止的是山顶上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的棂星门,站在这座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前,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对诺邓村民的敬意,诺邓不是州府,也不是县衙所在,一个小小的山村却建有文彩焕然的孔庙,这或许在古代礼制中是个例外,但我更愿相信这是诺邓村民耕读传家意识的深层反映。恭立在精致庄严、古朴典雅的诺邓文庙前,大成殿上端坐的“布衣孔子”丝毫没有通衢大邑中孔庙造像的帝王气,倒更像一位师长,和蔼可亲,我不由自主地迎上前去……

  锣声三响之后,73岁的白族老人杨义民司仪一句“祭典开始”的吆喝把我唤回到了眼前的场景,祭典开始了,钹、锣、鼓、二胡、笛子……由村民自发组成的乐队奏响了和谐的乐声,36个小学生身着红色的古代学生服装,左手拿着笛子,右手拿着羽乐左右前后穿梭起舞,五位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衫马褂的主祭和陪祭老人向殿上的孔子像叩拜行礼,我不时按动快门,将此情此景一一收入镜头之中。耳边响起的《咸和之曲》“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祀典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让我融身期间,紧随着主祭老人走上大成殿,为孔老夫子斟上甘醴。供案前,摆满了牛、羊、猪、鸡、鸭、鱼肉和各式精美的糕点果品,这是诺邓村民用最古老和最高规格的三牲“太牢”大礼来祭祀这位至圣先师,我仿佛在这古老的祭祀中穿越了,行走在请神入殿、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礼等一个个节点,守护在整整60分钟的时光隧道之中。

  我追逐在杨义民老人身边,这位家境贫寒的老人上世纪50年代在大理城念完初中的经历本身就是诺邓村教育的缩影,如今他的孙子孙女一个上了高中,一个在念初中。老人告诉我,诺邓村从明朝开始不知多少代、多少辈传下来的祭孔庆典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们要尊师重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虽然其间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断了50多年,但我们心里惦记着呢,一直不敢忘记。多么真挚的愿望,多么朴实的语言,我依依不舍地作别了老人,蓦然回首,两位上山时与我同行的初中女生仍在孔子像前默默地凝视,微风吹过,我从她们清纯的目光中似乎看到了发自内心的憧憬,看到了千年白族村的坚守和希望。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千年白族村的坚守 2014-11-14 浙江日报2014-11-1400006 2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