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德清美丽乡村建设纪行

  本报记者 江晨

  县委报道组 潘宗敏

  通讯员 陈阳 赵方正

  美丽乡村,何以美丽,以何美丽?要解码浙江农村、探秘美丽乡村,莫干山麓、下渚湖畔的德清也许绕不过去。最近,记者探访地处苏杭中点、“天堂”正中的德清,穿梭于农村、农户和现代农业基地,甘地的诗句萦绕在耳边: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在德清,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也许早已不囿于山水美、农家富,当地十年磨一剑全力打造的“和美家园”,可能更美在让居住其中的人找到了心的归属。

  村美民富,

  生态与经济共赢

  山青谷翠,修篁如黛,清新的空气直袭肺腑。今年国庆,莫干山镇劳岭村凭借这抹绿,赚了个盆满钵溢。

  “长假7天,净盈利5万元,中外游客就喜欢这种原生态的居住环境。”在鸭蛋坞自然村,“天然谷”洋家乐不算显眼,老板江平说,他经营的这家高端民宿只接受预定,目前客人已经预约到了2015年春节后。而周边40余家洋家乐的经营情况也大致如此。

  劳岭村是德清洋家乐的发源地和集聚地,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优美的生态环境,直接转化成经济效益。全村一半以上村民从事与洋家乐相关产业,村屋出租为村民每年带来3万至5万元的房租收入,山里的瓜果、土酒成为客人争抢的绿色好礼。

  据悉,德清规划串点成链、高品质打造西部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带,2013年,以洋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为德清西部农民增收2亿元。

  在“天然谷”帮工的村民林仕荣依然记得,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前,劳岭村的村舍就像一盒翻倒了的棋子,庞杂散落在各处。窄路崎岖,倒塌的老屋在苍翠山林中留下“疤痕”。而如今,村屋外部修旧如旧、内部舒适宜居,它们点缀在整洁的乡村中,被平整宽阔的村道紧紧扎系起来。在风景中赚钱,德清人实现了新跨越。

  今年初,“康家寨”的老板娘黄珊放弃县城宾馆的工作,回村开办洋家乐。她不仅能做出丰盛的当地美食,还擅长牛排、西点。黄珊说,村里现在和外国人的互动活动多极了,骑行赛、露天烧烤,随便哪位村民都能“飙”几句英语。“看到村里的风景能生钱,村民也更加自觉地爱护环境了。”

  当下,劳岭村的村民正忙着为流经家门口的溪流修筑堤坝精心打扮。为了保护河道,他们将禁渔与禁挖鹅卵石写进村规民约。

  智慧乡村,

  生产与生活的变革

  “美丽乡村建设是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综合变革。”德清县农办主任王树国如是说。

  满格的无线WiFi信号将我们带进德清中部武康镇的五四村,“数字化生存”充盈于连排的农民别墅、成行的茂密果树和大片玫瑰基地之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村委会办公楼里,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的电子屏实时滚动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流转交易的租赁、发包、转让等信息汇集在交易平台上。只需鼠标点点,村民不仅可以发布、寻找信息,还能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比价”,进一步盘活沉睡资产。

  党员曹春凤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坐坐,打开数字电视,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全村政务信息公开;家门口的数字化IP广播、视频监控一应俱全。

  “我们和城里一样时髦。”说话间,曹春凤将我们带到村口,一个深1.4米、长10多米、宽5米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将全村污水循环再利用。这口池依托物联网技术,与县城的运维中心相联接,通过远程监控平台,实时检测污水的化学需耗量、总磷、总氮的排放,并通过增氧曝气、生态过滤等遥控技术,深度净化污水。

  百米之外,村里的生活垃圾清运也与城市接轨。垃圾清运车上的“电子眼”轻扫贴在垃圾桶上的“电子标签”,城管中心便可以随时掌握垃圾回收时间、倾倒频率以及清运轨迹。

  “我们还要抓住‘指尖经济’,将美丽乡村的营销带入WEB2.0时代。”五四村党支部书记孙国文说,未来,村里计划推出一款手机APP应用:田园风格的界面,分别包括手机地图、自助语音导游、公共自行车查询、农家乐预订、特色菜点评、网上支付等多重功能,只需轻点手机,就能畅游虚拟五四村。

  人美心安,

  可以度量的幸福

  一路由西向东,古运河畔,雷甸镇洋北村党支部书记潘正华获奖无数,他却把“优秀农家书屋”的奖牌摆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2009年,该村整村拆迁,2286位村民于两年后集聚建立新社区。

  “拆迁后,村里小轿车就有400多辆,如何驾驭财富,还得依靠文化的力量。”潘正华坚信,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它的落脚点最终集聚在一个个村民的幸福感中。

  藏书上万册的图书室里,每天有上百本的图书被借还。在新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中,除了每个月必搞的两场文化活动,每次开会前还会有10至20分钟的“文化课”。村妇陈法英说:“和人握手前要擦干手;坐下时要挺胸并腿;不能说脏话粗话;邻里矛盾可以沟通解决。这些规矩以实例教给我们,我们学了再回家教孩子。”

  “富起来,我还想得到社会的认可,总想为村里做些什么。”43岁的谢金卫在县城开店,家境殷实的他自发拿出一笔资金在全村设立“金卫好家庭奖”,每年奖励10户“和美家庭”,虽然每个好家庭的奖金只有800元,但邻里之间“比学赶超”经营家庭的劲头十足。年近五旬的村民姚志松,老父亲平时喜爱喝茶,凌晨五六点起来就要去泡茶馆。姚志松风雨无阻,多年坚持接送父亲喝茶直至去世,获奖自然当之无愧。

  “村民自发设奖,把农村的正能量激发出来。”雷甸镇副镇长曹娅芬介绍,雷甸镇共涌现出“智灵乡土文化贡献奖”、“高翔助苗奖”等7个农民自费设奖项目。

  “村富民富共同富,争做文明领路人。”一曲村歌《快乐奔小康》不仅在省里竞赛获奖,更唱出洋北村人的心里美。富足的心灵,余韵悠长……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4-11-13 浙江日报2014-11-1300010 2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