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施乐会卷入“置顶费”风波
慈善,能否这般运作
记者 吕玥
一面宣称“首家免手续费众筹平台,善款100%到达受助人”,一面却收受受捐人的“捐款”,帮其置顶求助帖,从而获得更多善款——最近,金华慈善组织施乐会被指向受助人收取置顶费,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为此,记者前往金华展开调查。
无奈或自愿,众说纷纭
“误会,这完全是一个误会。”连续几天深陷舆论中心,施乐会会长方路似乎有些不堪重负,见到记者忍不住提高了声线,“你说我一家运营了7年的公益组织,就算借我10个胆子,会这样自毁前程吗?”
这几天,一篇题为《慈善网站施乐会深陷“置顶费”漩涡》的报道披露,有求助者表示自己募集到10万余元善款,在向施乐会交了“置顶费”后到手不到1万元,把号称“公开、透明、直接、全额”的慈善组织施乐会推向了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
记者电话联系到四川广安的阳先生,几乎遇到了报道里一样的情况。因为女儿不幸意外造成高位截瘫,这户贫困的家庭已花光所有积蓄,无力承担孩子的后续治疗和康复费用,今年1月26日,在无意中发现施乐会的网上救助平台后,阳先生觉得自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马上试着发布了一条求助信息。
在经过4天的信息审核并等待后,阳先生等来了一个让他意外的电话。一位名叫“薛峰”的施乐会服务专员称,只要交纳一定的“置顶费”,就可以帮他把求助帖放到首页显眼位置,从而募集到更多捐款。而如果阳先生收到的捐款少于交纳的“置顶费”,施乐会方面会补上这个缺口。
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损失,阳先生当时向施乐会的对公账户打进了第一笔500元钱。他说,截至本月3日,他通过对公账户、部分服务专员的私人账户,累计交纳“置顶费”14万元左右,募集到善款15万余元,自己到手1万余元。
不过,施乐会负责人表示,15万元和14万元仅仅是表面上的数字,实际“置顶费”是73000多元,施乐会以补缺形式退给阳先生57000多元,实际募集捐款约35000元,所以阳先生最后到手1万多元。
多位受捐者向记者证实,交纳“置顶费”并非强制,同时他们也确实因为“置顶”而受到更多关注。但是,也有不少人和阳先生一样,觉得身处其中实在不是个味道:“感觉自己像在花钱买善款,而施乐会在利用我们拿钱。”
慈善和商业,能否共存
一时间,舆论哗然。质疑者认为,这种方式有违公益的公平原则,而且,作为一家慈善组织,不应该这样收钱。而方路觉得,自己的初衷完全被曲解了。
“我们只是试着把慈善和商业结合在一起,探索一条能让慈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路承认,施乐会确实收过“置顶费”,原因在于经济上的捉襟见肘。
成立于2007年4月的施乐会,原本一直在当地一家企业的资金支持下运行。然而,发展到2013年10月,这家企业停止对施乐会继续出资,改由全部开支自行解决。
无偿显然无法支持一个公益组织的长久运作,那么没钱做慈善了,要不要关掉呢?方路称,当时施乐会内部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过争论。然而6年运行,施乐会当时募集善款总额已有5000多万元,受益家庭达25000多个,为了继续把善事做下去,管理层决定从助学、济困、救灾等7个板块中选择“助医”这个项目,实验性推出“帮他置顶”功能。
当时大家希望,部分捐助人在向受捐人捐赠的同时,愿意向施乐会平台捐赠一部分支持费用,这样既能够弥补施乐会运营经费的不足,也能够把最急需帮助的捐赠项目推荐至最佳位置。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现实和愿望出现了差距。有的受助者自己或通过客服以捐款人身份注册一个或多个账号,捐钱置顶。而在今年6月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施乐会采取了由网络营销推广公司操作向受助人收取置顶费的方式,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质疑。
有受助者表示,这样的方式令他们无法拒绝,因为“在施乐会发帖求助的人太多了,你不交的话,有人愿意交,交了的人获得的捐款多”,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承受着内心的煎熬:感觉骗了不知情的爱心人士,所谓透明公开的捐款进度,其实只展示了一个虚假的数字。
方路也承认这一尝试目前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他认为不该完全否认施乐会在慈善商业化操作上的探索。“2014年1月至今,我们共救助人员两万多人,几乎是之前6年救助人数的总和。”他觉得,施乐会开拓了新的网络救助模式,为更多困难群众送去了帮助。
道义和市场,如何两全
根据记者获得的一份“施乐会运行情况说明”,11月7日,作为主管部门,金华市慈善总会已经发出整改意见通知书,要求施乐会立即暂停收取“置顶费”,但事态并没有因此停止发展。记者在施乐会网站的投诉建议平台上看到,这些天来,各种质疑和指责纷至沓来。
不过,与圈外人士近乎一边倒的指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省内外公益圈内的许多知名人士都对施乐会这次走了火的尝试抱肯定态度。
方路说,“置顶费”事件爆发后,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两三个从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向他讨教商业化慈善的运作方法。而记者从一个公益群里看到,多位省内外公益人士都表示,自己支持并在学习施乐会“全透明化的网络募款”模式,在他们看来,慈善公益如果没有运营支持,说得再多也是白搭,自己都混不下去还怎么去为别人服务?
“施乐会的成本运作模式,是一种公益持续发展的探索。”知名义工、滴水公益创始人大北也对施乐会的商业化运作持认同态度。他认为,磕磕碰碰的争议,将给所有公益组织带来更多的经验和启示,在道义和市场的矛盾中,公益组织要不断完善自己,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同时,自律之外,商业公司能否以这种方式做慈善,或者公益组织能否运用这种商业手段,还需要法律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规范。“不管以什么方式做慈善,善款的流向一定要做到实质上的清楚透明。”有业内人士指出,慈善借鉴商业力量,提高了效率,但是,如果不公开透明,一旦出了问题,伤害的将是社会和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