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推广龙爪粟保水土促增收
山有千钟粟 粒粒皆是宝
本报庆元11月12日电
见习记者 金春华
县委报道组 陈传敏
“龙爪粟不仅穗长得像龙爪,而且它的根也像龙爪一样能把地牢牢抓住,很难拔起来!”在庆元县岭头乡大池洋村200亩旱粮基地中,66岁的黄立高弓着腰,双手使劲在拔一株枯黄的龙爪粟。
在他身后的几个山头上,一垄一垄的龙爪粟在阴暗的天色下,看上去跟深秋的野草没有多大区别。“你们看,它的根很细很多,里面都是泥土。”老黄边说边抖着那株费老大劲才拔下的龙爪粟根,沙土纷纷落下。
老黄所在的旱粮基地原是集体开荒开出来的,后来又荒了20多年。2008年,他征求村里同意拿来重新开发。“这块地面积比较大,坡度比较陡,种龙爪粟正合适。我再在龙爪粟中间种油茶。”老黄骄傲地说,“现在我们县的龙爪粟,种子大都是从我这里拿去的。”
老黄的骄傲是有原因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原来的水稻品种产量不高,村里人都会种点龙爪粟、玉米等充当粮食。上世纪60年代,粮食紧张,龙爪粟成了特殊的食物。“那个时候,我们把龙爪粟拿来,用石磨磨成粉,加水揉成鸡蛋大小,里面裹红糖,做成汤圆,还专门当营养品给产妇吃。”老黄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充足了,大家就都不再种它了。1998年我开始种的时候,乡里几乎没有种子。我也是在家里的角落里找出来二三十斤种子。没想到隔了近20年,它还能发芽。”
那一年,老黄在屏都街道试种了30亩龙爪粟,清明下种,10月收获。收来的龙爪粟不仅做了汤圆,还加工成了面条,酿成了酒。附近的贤良、张村等乡镇都有人过来问他要种子,老黄大方地送出了百来斤。如今,在安南乡上余村,种植面积已有上百亩。
“尽管龙爪粟在哪都能活,但最好是在五六百米的山上,那样不会有虫子,根本不用打农药。”种子送多了,得到的反馈信息也多了,老黄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来:“现在我们种龙爪粟就像种稻子一样,先在苗圃里育种,然后插到地里,成活率提高不少。”
为此,他雇了本村和邻近村的村民来基地帮忙。种粟、锄草、收割……最多的时候要三四十人,去年一年人工费就付了3万多元,有些外出打工的村民甚至把自家的地免费送给老黄耕种。“地里没人管,草就长房子那么高,很难处理的。给了我,我到时送点面和酒给他们尝尝,大家都欢喜。”老黄比划着说道。
为了更好地销售龙爪粟,在县供销社工作多年的老黄又在2007年搞了个专业合作社,取名“庆元县千钟粟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出产的龙爪粟面条可以卖到10元一筒(8两装),52度的龙爪粟酿可以卖258一瓶(5斤装)。去年县里开了个美食节,他在3天里卖出了3万元的龙爪粟汤圆。与此同时,合作社还收购其他农民种植的龙爪粟,每斤收购价4元。合作社目前每年可生产3万斤面和1万斤酒。
庆元县农业局首席粮食专家兰洲介绍说,龙爪粟具有抗旱、耐贫瘠的特点,其发达的根系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烂在地里的根茎又是很好的有机肥,而种植成本仅为水稻的约四分之一。现在庆元全县种植面积已有700多亩,亩产400斤左右,如果与油茶套种,将使油茶成活率提高二三十个百分点。接下来,庆元县将进一步推广龙爪粟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