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我们美丽的家园
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
——永 康
,我们美丽的家园
开篇:
“美丽乡村”的“永康升级版”
永康,寓意永葆安康。简简单单的4个字,听起来虽然不如许多豪言壮语来的引人瞩目,但它却是许许多多基层百姓的心愿。
这里,是一片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吉祥宝地。永康古称丽州,置县始于公元245年(三国赤乌八年),相传孙权之母吴国太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葆安康”而得名。境内有拍摄了《天龙八部》、《汉武大帝》、《大宋提刑官》等600多部影视剧的石鼓寮影视城;有“远望五峰插天,若人伸手探云”的五指岩;有“峰峦如画屏,瀑声赛雷鸣”的灵山湖仙岩;有“小九寨”美称的虎踞峡;有“现代版世外桃源”盘龙谷;有南中国黄帝“安营扎寨、炼铜铸鼎”的石城山;还有“城市绿肺”金胜山森林公园。“人间仙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方岩更是自然景观雄奇秀美。方岩文化庙会折射着岁月的斑斓,“十八蝴蝶”、“九狮图”、“锡雕”成为中华民间艺术中独特而璀璨的瑰宝。
这里,是一片孕育了五金灿烂文化的神奇土地。从黄帝铸鼎、春秋锻剑、汉造弩机、唐制铜镜直至而今名扬天下的五金之都,永康书写了一部纵贯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制造传奇。“百工技艺”传统在永康源远流长,“良田千亩不如一技在身”的观念深入人心。800多年前,因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工商业代言人——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宋史专家田浩称为“世界英雄”的陈亮,其“农商并重”、“义利双行”的“事功”学说,激励了无数五金工匠走南闯北,铸就了“府府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永康人凭着“铜头、铁嘴、飞毛腿”的创业精神,硬是把永康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打造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五金之都”。“永康五金”成为浙江区域品牌,永康(含武义、缙云)五金被列入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这里,是一个乡村风貌美如画的宜居家园。按照省委的部署,永康从2003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0年,永康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紧紧围绕“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追求“村强、民富、人和、景美”,以打造“绿色家园、富丽村庄”为主导,从2011年开始,连续4年申报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市。期间尽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3次调整,但是三任班子接着干,一张蓝图抓创建,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从规划的源头描绘建设蓝图,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确定了“一心、五片、七线”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向。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永康尤其注重对古树名木和有价值的老房、老祠堂的保护与和利用,为传统文化留“根”,突出乡村特色和村庄个性,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村一品”。全市不断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仅市财政已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9.7亿元。全市共创建省美丽宜居示范村7个、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7个、金华市村庄整治建设示范村94个。目前,“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已初步形成。永康还连续4年获得省农房改造优秀县市,连续3年获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称号。
今年7月,永康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吹响了“建设美丽永康、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号角,站在“二次出发”的新起点上,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决策部署,铆足干劲、扬鞭奋蹄,敢于担当、狠抓落实,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努力实现由富到美的华丽转身,努力建设好美丽家园。
永康农村更清爽
全省“五水共治”号角吹响后,永康也打响了全域治污、全民治污的攻坚战。针对三多(工厂多、人口多和污染源多)、三少(污水处理厂少、截污纳管少和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少)的现状,统筹科学布局城乡5个污水处理厂,做到行业整治促源头减污、项目推进抓纳管截污、环境修复保生态去污三污同治。启动2.78万户农户的化粪池建设改造,新建城镇污水管网34.4公里,封堵非法排污口87个, 规范整治雨污混排口227个,完成河道流域绿化490亩,关停15家非法机制砂场所,建设杨溪水库生态湿地二期工程200亩,促进“五水共治”、建设美丽乡村。永康强势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建设,通过深入实施挂出一张作战图,理清一份责任表,摆出一场擂台赛,编织一张精品网,共谱一曲大合唱“五个一” 百日攻坚行动,全市上下掀起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热潮。2014年省、金华市下达永康确保完成151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目前已开工194个村,开工率128.5%;完成50%工程量102个村,占任务数67.5%;已完工20个村,完工率13.3%。
通过抓“三改一拆”促“五水共治”和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永康从源头上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乡村环境的整体提升,重在长效,永康深知此理,在金华市率先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工作,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农村垃圾分类、农村卫生有偿服务收费试点工作,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目前已形成日均1000多吨建筑垃圾消纳处理能力,通过上门收购—油水分离—压榨加工—废油利用,用作生产生物柴油、化工肥皂、油漆等产品的原料,目前每天处理20余吨餐厨垃圾量。唐先镇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中心,依托有机肥加工厂,把可堆肥垃圾经过“再次分拣—粉碎加工—搅拌制作—发酵处理”工艺流程,直接加工成有机肥,一天可处理100吨生活垃圾,不仅解决了农村垃圾“怎么分”的问题,更解决了垃圾分类后“怎么办”的问题。
通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永康关停拆除了602家畜禽养殖场(户)。大力推广“猪—沼—作物”的“零排放”模式。一条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治污新路在乡村展开。
结合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永康形成了全市统一牵头、部门分工负责的卫生长效管理模式。村庄更加富强、村民更加富裕,乡村整体环境更加清丽。
永康乡村更靓丽
安居乐业,农民有其居、有美居是开启美好生活的必要基础。永康通过因地制宜推出“立改套”、“二手房”、下山农户异地安置、农民入股经营、村集体公司化运作等节约集约土地的安置模式,摸索出一套农房改造创新办法。
自2009年启动农房改造,6年来永康累计拆除旧房占地面积235万平方米,完成改造建筑面积742万平方米,2.8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其中,园周村在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基础上争创全国宜居示范村。
农房改造后,永康将目标瞄准了精品村、示范村、精品线路、精品区块等系列精品工程建设。选择村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区块,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重点推进。
结合李溪最美河流创建, 永康打造了具有城乡旅游健身休闲观光特色的“秀美山水”风景线。结合田园风光和四季瓜果资源,永康打造了田园风情风景线。目前,成功创建精品村24个、秀美村54个,美丽乡村风景线7条,“十里葡萄长廊”、“百壑仙姜产地”、“千亩荷花湿地”、“万亩红富士基地”等精品区块创建成型。其中,园周村入选了全省最美乡村,并入围全国美丽乡村试点。高镇村被评为全国十大幸福村庄。这些精品村、区块、线路,串“珠”成“链”,串“线”成“面”,整合各个乡村的区位、产业、历史、文化优势, 塑造出有特色、有个性、有传承的永康农村新意境。
按照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融合的要求,永康全面推动乡村教育、医疗、卫生、通讯、交通、社会保障等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村里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省感戏、九狮图、十八蝴蝶、方岩文化庙会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再次登上了乡村舞台。
3年内,永康财政投入了2000万元,用于建设保护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其中,芝英镇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后吴村列入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舟山二村列入第二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乡村的历史文化、古树民居与旅游、影视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目前,永康已吸引100家影视文化公司在当地注册成立。把古街老巷、有特色的风景点和乡村建筑作为影视拍摄点,已成为永康乡村的新热潮。不少村民也过了把“群演”瘾,乡村文化体现更加有趣多样。
永康农民更富足
百姓安居后,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农民乐业。近年来,永康坚持“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理念,持续推动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带三大发展平台,促成了传统农业向经济型、生态型、观光休闲型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永康已有省级、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共5个。2013年,全市农家乐经营点接待游客过百万,营业收入2400多万元。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高素质的农民。以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为目标,开展的农民素质培训,一直是永康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品牌。永康不断扩大农村素质培训的内容和培训规模。先后开展了针对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服务、农村文化、生产安全等系列培训,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永康农民学校自去年年底成立以来,已经累计开设各类讲座10多期。近10年来,永康全市完成农民培训18万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7%。农民从自身角度,增强技能、提升素质,为乡村发展、农民致富增加了内在动力。
依托“中国五金之都”与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这两块金字招牌,永康利用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先进单位、学校等地方优势,大力开展企业入驻校园、顶岗学习、换岗培训和订单培养等多种培训模式。重点培养五金特色产业人才。
永康已连续举办了4届“永康技工”技能大比武。在大比武荣获一等奖的顾跃关,以年薪15万元以上,被企业聘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通过强化村班子建设,优选“领头雁”,永康让村干部、党员、乡村能人挑起了“转型强村”的重任。市里鼓励乡村整合特色产业,发展物业经济。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农村实体经济的较快发展。
古山镇大园东村依托发达的废旧钢铁产业,引导周边5个自然村向中心村集聚,建成了拥有533个摊位的废旧钢铁市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了1000万元。城西新区的小东陈村,通过与相邻的4个村联合建立五星社区,集聚人口2500多人,盘活建设用地29万平方米。村里建设了城西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物业经济,实现了村民、企业、环境多方获利。在龙山镇里麻车村,村里新建了3万平方米的集体厂房,以出租厂房和村民入股的形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创收。村民入股村企实行固定收益,利润分红的原则是让利于民。
村庄变美了,村集体实力变强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质跃升。
在永康,农展会、方山柿节、红富士葡萄节、红糖节、竹笋节等各类展会和农业节庆活动方兴未艾。农村的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都在不断创造“卖点”,为农民增收提供外部资源。广大农村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和文化优势正迅速转化成经济优势,为新时期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幸福,经济持续繁荣,已成为永康乡村的“新常态”。
│主办单位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 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 永康市委农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