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让乡村更富美
城乡一体从表到里实现真正共享
文 朱凤娟
让乡村更富美
文 朱凤娟
2014年6月19日,莫干山镇黄芽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云鹤与其他9位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一道,高高兴兴地拿到了德清县首批农村土地(林地)流转经营权证。“这下经营权证也可以抵押贷款了。”一位农林部门工作人员这样对种养大户们说。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民资产,真正实现了“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如今,这场在浙江全省农村展开的以产权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正在不断唤醒农村的沉睡资产,全面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美丽乡村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实现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关键要靠改革。只有以改革引领、支撑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有效盘活农村资产资源,通过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切实提高农民幸福感;只有以改革引领,充分调动农民美化家园、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使青山绿水源源不断地为农民带来金山银山,才能使美丽乡村建设真正为农民带来美好生活;只有以改革引领,引导农民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转变,让浙江广大农村“由内而外”地美丽起来,才能深入呈现乡村的活力、富足与底蕴,使美丽乡村建设真正从1.0版本跨越到2.0时代。
2011年,浙江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率先探索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创新。今年是我省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第十二个年头,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进入“扩面、提升、深化”的新阶段,坚持以改革为统领,按照改革赋权、转型强农、治水美村、惠民增收的总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乡村建设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和基层治理方式,着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省美丽乡村正在完成从“局部美”向“全面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形体美”向“人文美”、“几村美”向“村村美”、“建设美”向“服务美”的升级提升。
重整山河:村庄整治从全面普惠向重点攻坚转型
日前,衢州市柯城区启动了今年第二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该区创新设计单位、建材供应单位、施工单位、管理单位优选机制,让企业切实树立起“做得好多挣钱、做得慢少挣钱、做得差要淘汰”的观念。创新机制,让柯城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顺利推进。
而这只是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创新工作思路、健全体制机制的一个典型缩影。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五水共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难点,更是当前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污水治理,必须要用改革的办法和法治的方式深入推进。
这不是一场“轻描淡写”、“描红绣花”的走过场,而是一场“集中力量”、“重拳出击”的攻坚战。从完善工作突破机制开始,省农办根据“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重点突破法,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矛盾主要方向,集中力量,抓住牛鼻子,发出了铁腕治水的最强音。
从2014年起,全面启动全省有治理任务的83个县(市、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力争用3~4年的时间,新增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村8209个,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扩面改造村12968个,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448万户,使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急事、难事,为了更好地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各地还创造了衢州市“七统一”机制、余杭区“四统四分”模式、龙泉市“五个一”机制等做法和经验。除此之外,余杭区、象山县、洞头县、柯城区、嵊泗县、黄岩区、云和县等也成为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确保“推进速度”和“建设质量”并重批示精神的排头兵。
对农村环境来说,水清百清、水浊百浊。通过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生态,把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突破口,与时俱进地丰富整治建设内容。
全省各地积极改革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在全面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分类分拣、源头追溯、定点投放”的试点,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环境是“创”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各地相继建立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完善政府主导、集体与农民共担的保洁经费筹措机制,推行“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的常态保洁制度,着力保持庭院、村庄、道路、河道等洁净状态;针对初期“走过十几个垃圾村才见到一个新农村”的局面,推动农村环境整治由点状向线状和块状拓展,按照“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要求,全面开展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整治建设和整乡整镇的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四边三化”和农村“双清”行动。
赋权活农:产业富民与美村富民完美结合
“这次用综合产权抵押贷款,不用像以前那样到处求人担保,一年利息还能省下近2000元。”刚刚拿到28.5万元贷款的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展幸村村民徐娟说。“农民拿着产权证,就能进行综合产权抵押融资。资金不用愁,创业有奔头。”正如农办相关负责人所说,不从根源“破”,就无法真正“立”。
当前,做好“三农”工作关键是坚持以改革为统领,通过改革赋权转型强农,以明晰产权激发农民积极性,加快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探索农村产权流转实现途径,积极稳妥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济股权等流转交易,不断增进农民财产权益。创新集体经济经营形式,依托景区景点、集体物业等载体,采用土地入股、资产入股等形式,广泛开展“村庄经营”,使门票、租金等成为其重要收入来源。
美丽乡村需要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也催生了一大批美丽产业。各地创新经营体制,优化金融服务,着力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美丽成果”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资本优势”的体制机制,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民宿经济、运动养生、物业租赁等美丽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形成“美村”与“富民”互促共进的局面。各地运用“五水共治”成果,亲水型经济风生水起;围绕美丽乡村风景带的打造,发展运动经济;围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文创经济悄然兴起。东海离岛、钱瓯源头、运河之畔都呈现了运动经济、养老经济、民宿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
借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充分利用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优美环境,配套建设休闲旅游设施和景点,开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等活动,举办农事节庆、农业体验、开心农场等项目,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形成了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纽带、农家乐经营户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格局,带动了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借势培育农村新型业态。不断发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经济价值,把生态良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发展山水养心、绿色保健等养生经济,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运动经济,寻根探史、写生摄影等文创经济,农房出租、会堂入股等物业经济,产品直销、电子商务等商贸经济,来料加工、旅游品加工等劳务经济,培育了一大批“美丽产业”,形成了“能人广泛创业带动农民充分就业”的普遍增收格局。
借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着力开辟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打造美丽乡村的村级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配套服务业,使门票和服务收入成为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依托中心村培育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民工公寓等集体物业项目,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出台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帮助经济薄弱村在中心镇、中心村、工业区异地发展物业经济。
以人为本:
城乡一体从表到里实现真正共享
以民为本、不断满足百姓期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12年前,“千万”工程始于农民对美好村容环境的期待,12年来,每个项目、每项改革,听取农民建议,尊重农民选择,“农民是美丽乡村的主人”。在改造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无形之“墙”逐渐被推倒,农民富得长久、农村美留得住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新一轮改革,就是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农民市民同待遇。
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要求,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全面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把中心村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基础平台,以周边3~5个行政村为辐射带动范围,整合资源建设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推广、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向农村延伸,基本形成了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美丽乡村正逐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城市、乡村越来越趋于一体。
特色是美丽乡村的生命,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改革完善特色彰显机制,推动由注重外在美向外在美内在美并重转型。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更加凸显了我省农村乡村气息和自有个性。
桐庐环溪村在环境整治基础上,围绕溪流做文章,投入1000余万元,沿溪打造了一条800米长的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风情长廊,设立民俗展览馆、手工艺展示等景点,全域景区展示着原汁原味的江南农居文化;德清县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向农村“输出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农村古已有之的建乡贤祠传统,在各村全面推行既有时代精神、又契合乡村认知的“和美乡风馆”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乡贤祠”。
以文为魂,强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变“文化荒岛”为“溯宗之地”。各地通过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让传统建筑焕彩、民间故事复活、龙飞凤舞显灵、地方剧种走红、传统美食扬名。同时通过村村“种文化”活动,新田歌、农家戏、农民画……每个村都红红火火,实现原生态传统村落和现代化文明理念的深度融合。
│主办单位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 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 浙江省农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