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乡村
触手可及的美丽之洲
文 朱凤娟
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
——余 杭
都市乡村
触手可及的美丽之洲
文 朱凤娟
“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曾经,宋代大诗人范仲淹用洗炼的笔墨勾画出余杭一派江南山水之美。
今天,余杭地处要津,身近繁华,却不失宁静,乡野气息与城市呼吸并存。承载着希望和梦想,余杭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行,这个都市边的乡村,正续写着5000年诗意生活的美丽画卷:以“四美、三宜、两园、一净”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突出连片整治,注重彰显特色,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余杭特色的“美丽之洲、都市乡村”,成绩斐然。
截至2013年末,全区共投入资金28.9亿元,完成15个精品村、20个重点提升村、2个风情小镇的创建,15个中心村培育深入实施,启动开展4条精品线路、2个精品区块、5个历史文化村的培育工作,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
水净:“清水治污”点亮题中之义,山水交融方为美丽发展
“要把村庄建设美丽,这是一个很大的宽泛的要求。这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最大的前提是生活污水治理,这是首要任务。不能绿化很漂亮,墙面也刷得很白,但是水是臭的。”余杭农办主要负责人的一句话点出了今年以来余杭美丽村庄建设的要义。
的确,农村污水面多量大、影响面广、治理条件复杂、基础薄弱,这是全区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治理,全区治水就难以有大的起色,美丽乡村也毫无美丽可言。
2013年4月,余杭启动了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的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精品村、重点村、一般村创建和精品区块、精品线建设为载体,重点解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余杭美丽都市乡村格局。其中,突出生活污水治理。按照先解决好下面治水、上面拆违,再搞面上整治的原则,先行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0%以上用于污水治理。
在农村污水治理的工作方式方法上,余杭也可圈可点: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确保组织到位;统一规划,分村设计,确保技术到位;统一招标,分项实施,确保程序到位;统一标准、分层监管,确保质量到位;统一协调,分类治理,确保效果到位。治水,需要讲究科学,合理选择治理模式很关键。余杭对具备条件的区域优先采用截污纳管治理模式,对其他区域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实际的就地生态化治理模式,对人口密集或生态敏感区域采用微动力好氧治理模式,农居分散区域采取户用一体化污水处理方式。全区采用截污纳管约2.2万户,生态化处理约4.2万户。
余杭区主要负责人在调研时表示,美丽乡村创建和“清水治污”专项行动,是美丽发展的题中之义,是转型发展的倒逼机制,是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幸福新余杭的必然要求。所以,治理农村污水对于余杭来说不仅仅牵涉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更关系到整个区域的整体生态。
全区138个美丽乡村创建村,3年内计划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6.4万户,对已建成设施进行改造完善,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覆盖率达到100%,农户受益率80%以上。截至目前,138个美丽乡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已全部进场施工。到年底可新增受益农户2.3万户,超额完成省市下达年度任务。
余杭还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组合拳,成为全省首个全面禁养污染型畜禽的县(区),对临平城区约114.9万平方米温室甲鱼实施关停,创新开展全区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积极推进肥药双控、秸杆综合利用等工程。
余杭——“美丽之洲、都市乡村”,将让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山水交融,可品可读,奏响一曲曲醉人的华彩乐章。
村美:“都市村庄”点缀余杭大地,乡野情趣可称江南慢村
如果你已经忘记漫步竹林听着沙沙声的感受;如果你已经太久没有感受过青山绿水斜阳;如果你从来没有置身丹桂树丛中呼吸过沁甜的空气……
那么置身都市的你,可以来瓶窑镇有一个叫做奇鹤村的地方。村内水鸟出没,自然坏境十分优美。整个村子有一万多株桂花树,在这个凉风习习的金秋季节,水洗过的蓝天映着或浓或淡的桂花,走在村里小道上,呼吸空气里无处不在的香甜,聆听路边溪水急促的流淌声,眺望远方绵延起伏的山峦,整个心灵都被安静和幸福包围。
而这,只是余杭都市乡村的一个缩影。还有“江南慢村”——中桥村,“慢休闲、慢运动、慢娱乐、慢体验”,回归久违的宁静。双溪漂流、径山禅茶、超山赏梅、塘栖风情小镇,以及掏羊锅、枇杷节等农事节庆……农业园区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围绕农业“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百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绘就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田园景观……这里的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城里人休闲旅游的乐园。
这要得益于余杭2010年提出的“美丽之洲、田园城市”发展理念。
2010年,余杭区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要求和构建“美丽之洲、田园城市”发展理念,以重点提升村、中心村、精品村和风情小镇“三村一镇”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美丽都市乡村建设工作。
建设重点提升村。2012年底,20个重点提升村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涌现了瓶窑镇奇鹤村、中泰街道中桥村、径山镇径山村等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生态文明进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特色村庄。
培育中心村。按照“引导农村人口集聚、优化农村要素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以大项目带动为主,推进15个中心村培育,实施农居人口集聚、农房改造、道路、农田水利等项目104个。
打造精品村。完成市级精品村15个,2014年启动5个。
创建风情小镇。2010年以来,以“宜居、宜业、宜游、宜文”为标准,积极推进市级“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目前,已完成塘栖、双溪两个市级风情小镇建设。
打造精品线路。按照“统一规划、全域整治”的思路,以“四边三化”为基本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重点培育运河风情线、良渚都市农业线、径山禅茶线、西溪湿地线等4条精品线路,目前已启动实施23个项目。
今天,良渚博物院和美丽洲公园,千年文明,深邃迷人;西溪湿地,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塘栖,江南水乡古镇,是京杭大运河文化游重要一站;超山,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十里梅花香雪海”的胜景蔚为壮观;径山,日本茶道发源地,禅茶文化享誉中外;中泰街道中桥村、鸬鸟镇山沟沟村、径山镇小古城村等一批精品村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2013年,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接待游客达572万人,经营收入5.77亿元……
虽没有其他山水城市那么多青山、碧水,但余杭就是依靠打造“美丽之洲、都市田园”的信念,把这一片杭州郊区的城乡之地幻化成了都市人的后花园。
人和:“惠民为本”点金幸福城乡,平安和谐乃是百姓福祉
如果说《余杭区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项目五年行动计划》为余杭新农村发展绘就了蓝图,那么,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宜居田园城市、美丽都市乡村”的构想,就是为这一蓝图定下的色调,这是余杭未来的色彩,这也代表了余杭百姓的最美好愿望。
目前,全区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100%,污水处理行政村覆盖率90%,卫生户厕完成率100%,市级生态村创建率61%,文明村创建率77%,全区等级公路、公交一体化、村邮站、数字兴农、农村社区建设等均达100%,城乡社保实现“无差别化”,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2647元……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全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进入全面融合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位居全省最小行列。
在余杭,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惠及农民,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越来越多的农民身在农村却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日子过得直叫城里人羡慕。
余杭坚持惠民为本,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把加强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城乡统筹的民生保障联动机制,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品质生活和现代文明。
——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余杭区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全覆盖示范单位,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规范,构建了具有余杭特色“五落实十服务”的“5+10”农村社区服务模式。全区188个村全部完成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一门式”办公、“一站式”服务,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各项民生事务。
——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全覆盖,全区所有农村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稳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全民共享、统筹城乡、人本服务和精确管理”四大理念,建立了“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居民和城乡居民“无差别化,政策待遇与主城区全面接轨……
事实上,人和就是平安、和谐、幸福。提高人的素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化礼堂‘种’下的文化种子,收获的不仅是当代人的精神富有。一个地域里有大影响力的人才,都是文化‘养’出来的,而不是短期‘培’出来的。”余杭农办主要负责人说。
正因如此,余杭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礼堂建设相结合,同步规划、同步投入、同步督导,目的就是要起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最终发挥出“1+1>2”的效应。帮助各村开展农耕文化、民俗传统,历代乡贤、家训格言等文化资源的整理,拾起这些村庄的历史文化碎片,串起散落的珍珠变成农民自我教育、健身养性的教材,注入到文化礼堂建设之中。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文化走亲、排舞大赛、农民运动会等百姓乐于参与的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凝聚人气、凝聚人心、凝聚人力的作用,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宋代诗人范成大描述的《余杭》,在这个激情澎湃的新时代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主办单位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 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 余杭区农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