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美丽乡村

象山 “一生所爱”,花园半岛

  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

  ——象 山

  “一生所爱”,花园半岛

  文/刘梅

开篇:“四养·五味”——在所有风景里,我最喜欢你

  象山,位于东海之滨,是笔者第一次直面江海相融的地方,也是笔者父亲的家乡。童年记忆里,这里是海陆相依、一往情深的地方。

  海之大,像足以接纳千条江、万条河。河之大、江之长,像足以包容海况的变换、大气的流转、暗流的奔涌。

  在海天一色,暮鼓晨钟中,这座“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带你走进了乡村。它是兼具“山与海、田园与半岛、渔村与古镇”的和美画卷,更是许多人的“一生所爱”!

  年老的人来这里养老。钟情海阔山岚风景的人来这里养眼。贪恋生鲜美食的人来这里养胃。而渴望远离城嚣的人则可以在这里养心。“五味交融”的乡村文化,让许多人找到了可伴一生的归宿。

  乡村有“五味”?这在象山“四村一线”创建而成的优美村落群中,就可找到示范性的“代表”。

  第一味,是渔家文化。在有“浙江第一渔村”美誉的东门渔村,象山最具代表的暗褐色木制民居散落村庄。海在这里未必是浓郁的繁华,但一定有着素雅的韵味。高十余米的妈祖雕像在芦苇荡铺成的村路顶端守卫着大海和渔民。多少年来,这里的村民以海为生,以渔为业。“中国渔文化艺术村”内,人们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鱼标本,大量以渔家为主题的书画,还有《出水如黄金》的鱼拓。传统的渔家文化,被原汁原味地收纳在村里的习俗中。农历三月廿三和六月廿三是东门岛上最重要的节庆。前者是开洋节,出海的船员都要去庙里祭祀,以求平安。后者是谢洋节。高产归来的渔船,会请戏班庆丰收、谢大海,盛时连演七天七夜,盛况空前。

  第二味,是明清文化。“竹韵梅香宅,山园水绕家”的溪里方村,是明代鸿儒方孝孺后裔的聚居地。如今保存着的数十栋明清古建筑,依稀可辨当年文官武将的家门雄风。今年80岁的老人方德培对村里的历史与传说了若指掌。由他保管方氏宗谱,就是一幕传奇。“九房三堂”的古民居群,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一个家族的古老训诫:恭、德、贤、安、信、怀、仁、义。这八个字,承载于一抬头的门楣中,一低头的石板上,和房屋主人祖祖辈辈相继的命运里。俯仰之间皆是文章。

  第三味,是生态文化。在被誉为“零工业致富村”的西边塘村,注重生态环保,发展精品果园和乡村游乐园,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这里仿佛一个世外桃源。郁郁葱葱的果林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精致典雅的乡村别墅鳞次栉比。柑橘、葡萄、杨梅是全村1600多人的致富果。村里建立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象山红”示范园。西边塘人把小包装的优质柑橘出口到了俄罗斯,曾创下全村柑橘年收入过800万元的佳绩。葡萄种植大户年收入过10万元。年轻人都选择留在田园致富。一幅“果香四溢·民富足”的画卷在这里展开。

  第四味,是休闲文化。在美丽的方家岙村,1000米的沿溪观光长廊已经建好。2000平方米的水上乐园和1500平方米的垂钓中心已经入驻。村书记欧昌伍热情地向参观的客人们介绍“农家客栈”。利用天阔风微,溪流淙淙,树木葱笼,村庄洁净的休闲氛围,方家岙村打造了乡村休闲一条龙。游客一日食宿仅60元,体验到的山水清乐却不只是60元。

  最后一味,是影视文化。走进毗邻象山影视城的黄公岙村,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已经吃起了“旅游饭”、“文化饭”。当地村民当群众演员、开影视客栈、办影视餐厅……八成村民演过戏,影视客栈都快变成了“一条街”。孪生兄弟林启明、林启寿的致富故事也“别出心裁”。弟弟给《赵氏孤儿》剧组做盒饭,10多天就有20多万元的毛收入。哥哥更有意思,把闲置的稻草“变废为宝”卖给剧组当饲料和布景,半年就挣了三四万元。

  如今,按照“小康村重环境、中心村重集聚、特色村重韵味、提升村求跨越、精品线显形象”的要求,象山已创、在创各类示范村已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0%。

  东门渔村、溪里方村是展示渔家风味和明清风韵的历史文化村落。西边塘村、高坭村等发展生态高效种养业。沙地村、花墙村、方家岙村、何婆岭村,打响“农家客栈”休闲旅游品牌。黄公岙村、上盘村,对接影视城开拓影视主题服务业。一条贯穿中西部5个镇乡、长60公里的景观带已跃然横亘于半岛大地。

  在清朴包容的山海中,你可以撇开芸芸尘嚣。在穿越百年的历史陈列里,你可以找到渔农文化的世俗生活场景。在乡村“四养·五味”的风情中,你会发现勤劳渔农的日子,正在一天天中变得更好。就像水的痕迹,润物无声。象山美丽乡村建设的朴素智慧,让人幸福安心。

  也难怪,已经离开家乡多年的父亲依然在嘴边挂念。在见过所有美丽的风景里,他最爱的依然是老家的海、老家的土地和人情。在所有可能的归宿里,他依然会选择老家的乡村,落叶归根。

梳理村庄巧做减法  打造美丽优居村落

  有人说,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而清理农村的非法“一户多宅”更是难上加难。这一说法并不夸张。按照规定,一户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也不得超过一定标准。但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户多宅”的现象在农村屡见不鲜。象山美丽乡村建设也遇到了这个“拦路虎”。

  2009年,象山启动村庄梳理改造工程试点,2010年全县逐步推开。结合“三改一拆”行动扩面深化,象山在4年内交出了村庄梳理改造的答卷。353个行政村实施清理整治,拆除老破旧房1.8万户4.6万间,清理宅基地3500亩,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4100亩。这些“清理出来”的新资源,为乡村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创造了“施展拳脚”的舞台。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可持续、可推广的村庄建设路子。

  有人好奇象山是如何做到的?象山农办用一句话给出了答案:“一拆了之”不可取,让利于民是关键。

  如何让利?第一,象山把拆除出来的土地集约利用,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引进产业。这样既壮大了村集体的实力,也能让农民增加收入。第二,有了资金和土地,象山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村里修了新路、施行绿化,建设公园等休闲文化娱乐设施。尤其是大胆探索“老宅收回、集体建设、无偿居住”的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已推广至108个村,受惠老人1500余人。

  在茅洋乡溪东村,投资150 万元建造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有住房6幢42间,免费安置旧房拆迁的老人35户。养老服务中心对老人实行集中供养、集中照顾。人们在现场就可以看到老人的生活环境。养老服务中心就坐落在村头的小溪边。这里天蓝水清,环境清幽。每套住房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老人住的房内,电视机、洗衣机、热水器、独立卫生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巧做减法,梳理“一户多宅”后,象山开启了“五水共治”攻坚战。今年5月,象山顺利通过全国生态县验收。计划到2017年,建成近500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500家重点企业排污和治理项目,搬迁整治1000家畜禽养殖场,完成近800条河道水环境整治。

  目前,象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三河”整治工作等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已有234个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拆除搬迁畜禽养殖场622家,面积24.3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垃圾河清理。

  大力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模式,率先建立美化家园地方服务标准……通过全域整治,象山的乡村面貌呈现了“清新养眼”的感观。

改革创新勤做加法

   农村“沉睡”要素激活

  农村建设的服务主体是广大的农民。因此,象山不仅注重村庄环境的“养眼”提升,更把富民强村摆在了重要位置。全面实施113行动,探索梳理改造、盘活宅基地的创新做法,为全县农村增加转移支付600余万元。

  撬动农村“沉睡”要素的支点,正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其中金融支农服务创新和产权交易创新,在象山经过几年探索已经成效斐然。

  象山大力实施普惠金融工程,针对“三农”,设计了一系列“个性化定制”的贷款品种。农村住房等“八权抵押”贷款、村集团授信、“银行+合作社+农户”、“双卡一信”免抵押贷款及“文明诚信家庭”信用贷款等不同品种的贷款产品,给百姓增加了更多选择渠道。政府给予党员、青年、妇女创业专项贷款金融服务;建立村集体金融服务点409个,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今年,象山涉农贷款总额已经超过了130亿元。金融支农工作多次获得了省领导的批示肯定。

  新桥镇东溪、庙前杨、山头王、洋坑4村的2000亩山地,原来一直由村民零星种植番薯、茶叶,无力投入进行成片开发。20多年来,这2000亩土地的收益基本为零。直到去年,这片“沉睡的资源”才被彻底“唤醒”。通过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宁波富农果蔬有限公司以每年60万元、16年共计960万元的交易额进行承包,准备大规模开发种植黄桃。

  新桥的例子,只是象山创新农村产权交易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象山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以来,象山共计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森林资源资产、农村集体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进行产权交易636宗,交易总额达2.3亿元。通过产权交易这个平台,优质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更加便捷,农村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大大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加快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更可贵的是,村集体经济也在产权交易中大幅提升。据象山县农办提供的数据,去年全县91宗交易中,共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12.8万元。如鹤浦镇鹤湾村养殖塘对外承包年增收54万元;爵溪街道东塘区房屋出租年增收50万元……通过公开竞争,让市场作为主导,是流转价格明显攀升的最大助力。

  支点撬动活力后,象山各项产业呈祥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势头。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象山深入实施“7+1”农业龙型产业提升计划,加快产业基地向现代农业转型提升。建成了粮食功能区10.12万亩,环大塘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农业精品园22个。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通过实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工程,象山吸引了中国供销集团投资45亿元的远洋渔业基地落户当地。现在,远洋渔业年产量已超过万吨。

  2013年象山农业总产值105.93亿元,已连续4年位居全省首位。休闲渔业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

  象山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农业基地、山海风光、民俗文化和乡村环境资源,积极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集“民宿、民食、民游”于一体的农家客栈,已成为象山农家乐的主要形式。目前,象山已建成农家客栈特色村22个、床位6000张,带动从业人员年人均增收8000元。2013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23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24亿元。以农家客栈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呈遍地开花之势,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

  去年,象山举办了100多场节庆活动。其中农民文化节、枇杷节、葡萄节、白鹅节、海涂节等丰富多彩的农时节庆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相融合,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村庄靓丽、渔农富裕,乡村文化原汁原味甚是热闹。象山乡村越来越能体现养眼、养人、养心、养胃的风韵。

  给自己一点时间,来这片花园半岛闲居。在古朴的渔村发发呆,在柔软的海涂边享受摸鱼捉蟹的童真。渔民爽朗的笑声围住了你,热闹的节庆温暖了你。没有人问你从哪里来,你却在这片乡村里,找到了家一般的归宿。

  这就是象山乡村的魅力,也是我“一生所爱”的地方。

  │主办单位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 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 象山县农办提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24 象山 “一生所爱”,花园半岛 2014-11-13 浙江日报2014-11-1300008;浙江日报2014-11-1300009;浙江日报2014-11-1300012;浙江日报2014-11-1300013;浙江日报2014-11-1300011;浙江日报2014-11-1300014;浙江日报2014-11-1300015;浙江日报2014-11-1300025;浙江日报2014-11-1300016;浙江日报2014-11-1300030 2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