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 海上生“桃源”,何止是风情
文/刘梅
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
——洞 头
海上生“桃源”,何止是风情
文/刘梅
开篇:
我懂了你——
海上桃源·风情渔村!
温州的乡村有两个“桃源”。相较于永嘉以“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扬名全省,洞头打出“建设风情渔村、打造海上桃源”的口号,一开始并不太引人关注。
人们对洞头的印象,多起源于那带有“家乡味道”的海。它不同于国外的海,带有果冻状的蓝绿色。近处看,它是沙土的色彩,但随着海浪不断地推向天际,那浓郁的黄会在远处变身为肃穆的蓝,一直深沉地铺向天空。这是许多人熟悉的海,亲切的海,虽然不一定最美丽,但却是让人怀恋的。
除了海,洞头还是百岛之县,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这里拥有我省第二大渔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域命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海钓基地。但对于乡村,人们一下子能从脑海里蹦出的名字,在过去,恐怕的确不多。
一年前,笔者去过洞头乡村一次。当时被白迭村、 寮顶村的“美貌”所惊艳,但同时也为洞头的乡村建设者感到一丝“委屈”。太难了!由于海岛的特殊地理地貌,这里的乡村“战线”拉得很长。一个村与另一个村之间往往隔着很远的距离,好像白迭村就是藏在犄角旮旯中。而有些村子,受制于海岛有限的土地资源,房子与房子之间又挨得太近。最窄的地方,一条细胡同恨不得把两边的屋舍都黏在一起。这样的格局,想让美丽乡村建设“施展拳脚”,实在不容易。哪里像永嘉得天独厚,仅楠溪江畔的古村落,就是一份壮丽的答卷。
今年,洞头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笔者又一次到洞头乡村跑了一遭。短短一年之别,乡村巨变竟让人如此吃惊!这一次,在满目的惊艳中,笔者明白了洞头打造海上桃源·风情渔村的真义。这里虽然不一定有楠溪江山山水水的天赋,不一定有历史文化丰富的积淀,但它却超越了海岛的局限,找到了另一条接近“桃源”的路。
很难遇到这样的乡村,被七彩的颜色所笼罩——
哪七彩?蓝、黄、白、灰、绿、红、金!它们是天空的颜色,村舍的颜色,道路的颜色,果卉的颜色,植株的颜色,和海的颜色。那么多丰富的色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让你想到了梵高的《星夜》,脑海里全是绚烂夺目的光芒。
天是很高很远的蓝,偶尔有几丝云絮拉开细长的白线,像青瓷上的釉质,给天空加上了质感。农村建设者特意保留了乡村的“原味”,用大地色的小黄砖铺路。沿着 “黄金小道”,扑面而来的是海岛“焕然一新”的村舍。
建筑的整体风貌不再杂乱无章,墙体依然保留了“垒石”的风格,但都清理干净了,勾上了细致的白边。这几乎成为洞头乡村建筑特有的标识,带有朴雅的海岛风情。
岛上奇异的树木,或婆娑、或挺拔、或如针刺般炸开,铺绿了村前舍后。新建的棕黄色木栅栏,把农舍前的空地圈成一个个小院,栽满花果。粉红的、桃红的、紫红的、赤红色的花卉,绕在栅栏上,挂在墙边,爬上屋顶,立于窗台。尤其是那怒放的“三角梅”笑在阳光里,和新摆上的大阳伞,把海岛乡村装扮得有“洋房”味道。
村庄是那么干净。屋舍间距虽不能拉大,但却因为“美丽的变身”,有了圣托里尼岛一般的“迷宫风情”。差别只在于,圣托里尼岛是白与蓝的天下,而洞头却有七彩的绚丽。
走出“迷宫”,再去看看那熟悉的海,你会发现它也不同了。阳光下,它是唐三藏的锦澜袈裟,那么金光闪闪、光芒万丈。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金子般的海,又在渔火、灯光的映衬下,换上七彩的霓裳。
这就是现在的洞头乡村。无需更多语言,你已懂得了这座“海上桃源”如今的与众不同。它在“不服输”的“倔劲”中找到了自己的风情所在。 而这种不被现状所困、励精图治的“倔劲”,正是海岛农村建设者最令人折服的精神!
“三化并驱”塑肌理——渔村洁、绿、特,清丽风景海上生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海上桃源”能在一年之内呼之欲出,是洞头美丽乡村建设日积月累的成果。
早在2010年,洞头就以“桃源洞头·风情渔村”为主题,形成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体系。
县里专门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考核制度挂钩,加快推进创建进度。
四年来,洞头共计投入6.9亿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其中渔村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为乡村提升“肌底”、焕发崭新魅力,作出重要贡献。
截至今年6月,洞头3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已基本完成施工图设计。其中17个村已开工建设。
通过成立县—街道—村居三级治污工作领导小组,签订“三书一表”,洞头把农村污水治理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从项目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到运行维护,洞头汇编了地方版的农村治污“百科全书”。通过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原本耗时80个工作日的审批环节精简为10多个工作日。
今年洞头安排了5900万元,设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资金。投入量占去年洞头财政收入的1/6。
全县6个街道(乡镇)37个工作领导小组,102支网格化服务队,共计1156名党员组成了“红色细胞·治污先峰”,深入到农村污水治理的一线。上下一心,倒逼农村治水。生活污水直排的现象得到了强势遏制。
在东屏街道的寮顶村,人们惊叹地发现:这个既没有海岸资源,也没有风景旅游资源的回族村落,居然可以如此清丽!
节能路灯和多功能垃圾箱不时可见,地面没有任何垃圾。由乱竹林改造而成的生态停车场,如今整整齐齐地停放着车辆。家家户户种植花卉。柔和的月光下,蜿蜒光滑的村道和圆顶可爱的农房将村庄衬托得温柔迷人。白栅栏内,桃色的三角梅和金色的桂花树说着悄悄话。晚风拂面,鼻尖里钻进的是青草和桂花的香味。
据洞头农办介绍,寮顶村是我省首批89个“森林村庄”之一。近年来洞头大力开展清洁乡村行动,寮顶就是典型。村里鼓励村民主动参与村庄保洁。除了安排专业保洁员外,还自发成立了“老年人保洁协会”。村民养成了“见到垃圾就捡”的好习惯。
今年以来,洞头深化“户集、村收、乡镇街道运、县处理”的环卫管理运营制度。农村生活垃圾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一人。寮顶村成为了当地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试点村。
坚持实施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违扩绿、配套增绿的绿化渔村行动,洞头在清洁乡村的基础上,成功创建了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3个市级生态村、39个省市级绿化示范村和15个森林村庄。
在西南部的白迭村,昔日交通闭塞、环境脏乱差的海岛穷村如今已变身为生态农庄。村子的入口可见一个独具创意的“生态公厕”。它披着黄澄澄的毛竹片,远远望去,和小桥、流水、田园风光融为一体。
当地村民介绍,这个公厕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旱厕,脏兮兮的外墙、扑鼻的恶臭,让过路的群众敬而远之。自创建生态乡村以来,村干部带领村民对旱厕进行改造。如今“生态公厕”不止外表美丽,内部还安装了冲水装置,用水全部引自山水。通过高峰时段自动冲水、低峰时段手动控制,这座公厕真正实现了省电节水的生态目标。
白迭村的村支部书记林宝民说,除了“生态公厕”,村里还有“生态垃圾屋”,可实现垃圾消臭杀虫处理。整个垃圾屋最环保的设计在于垃圾渗漏液的处理。垃圾屋的左侧设有污水处理池,垃圾渗漏液可直接排入,避免二次污染。
此项污水处理工程现已实现100%的纳管率。白迭村还在地面埋设了不少地埋式垃圾桶,可防止台风和垃圾污水下渗。村内随处可见普及低碳知识的宣传牌和太阳能环保路灯。秀美的乡村风光,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发烧友慕名前来。
秋季到来时,白迭村是拍摄婚纱照的绝佳外景。火红的枫树晕红了天空,果园里柿子、柚子随风摇曳,山顶上还有一座座白色的风车优雅地转动。在田园特色的樟树小广场,白色勾边的石头房前,许多新人留下了甜蜜的合影。
去年,洞头荣获温州市“三改一拆”综合考核先进县称号,其“四边三化”工作考核排名温州第一。
今年,通过同步推进特色小景观、特色文化景墙建设和“美丽庭院”创建等美化渔村行动,洞头乡村处处涌动着风情,村村彰显着“味道”!
“三个特色”响品牌——海岛游、吃、钓,渔农增收有奔头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海霞村,每间农舍的门楣上都有一颗“闪闪红星”。这里是全国闻名的洞头先峰女子民兵连的诞生地,也是解放洞头最后一场战役的主战场。
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洞头有序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注重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海霞村、花岗村等一大批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了妥善保护。县域大力实施“一乡一韵、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工程。诸如“海洋放生”、“七夕祈福”、“妈祖祭奠”等民俗文化,和渔谣、渔谚、渔鼓等民间文化、传奇故事被大量“激活”。
海霞村作为洞头乡村的“红色文化”品牌,投入600万元重建了先峰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投入800万元建成了海霞军事主题公园、洞头纪念碑和红星果园等旅游文化设施。随着红色军旅游、蓝色海洋游、绿色田园游等旅游项目日臻成熟,海霞村的旅游业发展驶上了加速道。村里年均游客达到7万人次。村干部介绍,目前海霞村还和一些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在洽谈合作,未来影视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均有可能在海霞“生根发芽”。
除了“红色海霞”,洞头还根据村庄特色,建成了18个美丽乡村精品村。现在,“洁净寮顶”、“美食东岙”、“生态白迭”、“秀丽小荆”等渔村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其中,海霞村、寮顶村分别入选省级、市级“最美村庄”。
在海霞村今年新打造的“垦礁园”,人们沿着粗壮的棕榈树丛,从竹制的“观景平台”上眺望海岛风光。阳光、浪涛、海鸟、渔船、礁石,为我们呈现了海岛的盛装。它的浓郁与温柔,它的肃穆与端庄,都是“闪闪发光”的“礼物”,让人向往。
今年以来,洞头美丽乡村建设愈发突出区域特色。投入2.6亿元,深入推进五岛连桥风光轴、环洞头岛连港蓝色海岸风情线、环大门岛碧海翠峰风韵线等3条精品线建设。海霞村的“垦礁园”只是洞头海上风光的一小段。随着总长约4.5公里的环洞头岛连港蓝色海岸风情线获评温州市美丽乡村示范精品线,洞头渔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迎来了“黄金开发期”!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渔农业。开工建设省重点项目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一批休闲渔船、海钓船获批营运。政府用4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2亿元民资,改造老渔船,渔民捕捞生产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目前,洞头创成省、市级现代渔农业园区13个。共培育省、市、县级渔农家乐特色村13个。发展渔家乐示范点省、市、县级共21个。全县渔家乐经营户(点)达154个,其中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经营户31家。
去年,洞头渔家乐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10万人,营业收入达到7221万元。同比增长了15.2%。
东岙村的村书记林振平说,现在渔家乐发展已经逐渐步入“精细化”阶段。去年村里集中完成了 三件大事:一是改造背街小巷,村里的路都用精致的小砖重新铺过了。二是农家店面进行了统一改造,用橙黄色的竹片给建筑和空调外机换上了“新衣”。三是对破旧房都进行了立面加固、粉刷。村里请来许多大学生在房屋立面上“作画”。现在家家户户墙上的蓝金水彩“长廊”都是凸显海岛风情的佳作。除此之外,村里还特别做了新的路牌,换了新的路灯栏杆,家家户户截污纳管,农房统一标高、统一色彩。整个村可以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村庄整体环境大提升,店铺整体规划更洋气,洞头村的渔农民增收也有了新的渠道。
去年,洞头共发放涉农补贴2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同比增长46%。全县深入实施渔农业“强龙工程”,通过培育发展各级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低收入渔农户增收1200余人。去年一年,有169名低收入渔农民通过培训完成了“再就业”。
随着基础设施网、城乡一体住房保障网和城乡一体公共服务网的进一步构筑,洞头渔农民有了与市民共享均等化城市化服务的机会。交通、供水、用电、住房、医疗、文化等渔农民最关心的难点问题正逐一破解。洞头这片海上桃源·风情渔村换上了华丽的盛装,接收来自五湖四海宾客的“拜访”。
一片繁华海上头,是对它的风情、它的努力、它的励精图治最好的注解;也是对它的明天最好的寄语。
│主办单位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 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 洞头县渔农办(农业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