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橘乡的美丽哲学
陈爽
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
——黄 岩
诗画橘乡的美丽哲学
陈爽
“橘花如雪忆长州,橘子黄时到古瓯”,天气转入深秋,满树的橘子是一篇篇散落在山间村头的诗,橘黄成为黄岩乡村的主色调。这个时节走进黄岩,更能读懂中华橘乡的别样风情。
橘乡的美,不局限于自然,黄岩农村的发展轨迹处处彰显着美的魅力。在黄岩,一整套成熟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贯穿乡村经济、农村环境治理、乡村规划等工作始终,是黄岩乡村叩问未来图景的思想精华,在各个村子落地、扎根,造就了黄岩“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风格。
精雕细琢——大美乡村各具千秋
九曲如练的永宁江穿城而过,两岸秋色尽染,偶见飞鸟划过水面,游人垂钓于江,人水和谐的画面徐徐展开。沿岸而建的绿道,绵延30多公里,直达长潭水库。沿着绿道,人们或骑行,或三两漫步,慢生活的情调优雅而至。
这几天,永宁江畔凤洋村的村民格外忙碌。11月5日,村里的柑橘园迎来今年采摘游的首批客人。橘园入口的广场上,工人们加紧搭建展台,以便村民向游客售卖当地特产。12月5日,一年一度的“黄岩柑橘采摘节”也将在该村开幕,“橘”产业产生的链式影响得以展现。
伫立在橘园前的橘神雕像、中国柑橘博物馆诉说着黄岩悠久的橘文化历史。说起蜜橘,街道副主任王立宏如数家珍,从黄岩蜜橘的独特习性聊到橘子经济,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年大部分时间忙于“橘”事。“6个村子种植了5000亩的橘子,涵盖108个品种,每位游客只需花15元,便能品尝好吃的橘子,体会悠久的橘文化,这是一种双赢。”王立宏说。2010年以来,该村逐渐形成以游园区、赏橘花、采橘子为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村民的收入构成和总量也随之改变。
凤洋村只是窥探黄岩橘文化的一角,也是黄岩区发展乡村经济的一个缩影,一村一品的景象在黄岩农村比比皆是:头陀镇白湖塘村通过发展荷花、水蜜桃等特色农业,培育农家乐园、QQ农庄等休闲旅游产业,形成了“花园式”生态农庄,被评为首批省级“最美村庄”;石狮坦村不仅是台州市黄岩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还被认定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村。
几年前,深藏在大山中的屿头乡布袋坑村因“落跑新娘”现象出了名,很多嫁到本村的姑娘到城里打工后就不再回来。这几年,布袋坑村积极发展布袋山峡谷景区、柔极溪漂流、农家乐、水果蔬菜种植等,2013年,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曾经的“落跑新娘”又回到了布袋坑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丽乡村?”这是黄岩农办一直思索的问题,对这个全局性的问题的解读,关乎黄岩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黄岩区农办积极开展招研引智工作,与同济大学、中国美院、台湾农村规划方面的专家合作,通过专家规划引领、科学指导,架构起黄岩美丽乡村的建设格局。在黄岩区农办主任戴庭曦的办公室,笔者看到厚厚的一本材料——《美丽乡村黄岩实践》,这是同济大学全国首个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落户屿头乡沙滩村后,同济大学教授、研究生团队编撰完成的,针对黄岩区各个特色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详细的发展规划。黄岩的实践还在国外引起了反响,“中德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联合研究中心”也将落户黄岩。
目前,黄岩正加速推进和完善50余个区级精品村、10个市级精品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和6个一般村的美丽创建工作;围绕“美丽乡村综合功能示范区”的主题,打造北洋镇;而屿头乡区块正朝着“美丽乡村风景区”的建设目标奋进。
美丽提升——科学治水亮点频呈
按照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决策部署,黄岩区结合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打响一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形成自成体系的“黄岩经验”。
去年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召开后,黄岩区便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工作要求,制定《黄岩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2014~2016)》,明确各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目标值、技术路线图和时间表,计划分3年实施444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其中2014年整治161个村、涉及41021户,已全部进场施工, 截至10月底,31个村通过竣工验收。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情况复杂。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涉及规划、资金、施工等方面,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一套系统科学的操作体系却为工作减压不少,“规划阶段和工作铺开前期比较艰难,进入规范化操作之后,就轻松多了。”黄岩区农办一位工作人员说。系统、科学的规范化机制,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土工程”变为“正规军”,呈现出一系列黄岩特色的工作亮点。
特色亮点一:
强化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黄岩区在委托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理的基础上,委托台州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监督站黄岩办事处对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进行监督。同时,专门成立村级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对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设立在凤洋村村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施工项目部”,无疑是统筹该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大脑。在这间办公室的档案柜里,“施工组织设计”“安全记录”“施工进度月报表”等文件一应俱全,全年各个阶段的施工方案、进度情况均记录在册,旁边便是“监理项目部”,负责工程质量全程监管。
在黄岩,这种“施工项目部”+“监理项目部”是必须的配置,全区21个施工标段的施工单位全部设立标段综合项目部, 161个项目村除相邻村庄外,每个村均设立项目村基层项目部。
特色亮点二:
调动群众热情,引导群众科学治水。农办牵头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业指导书》分发到村民代表手中,依托“农民学校”,成立村级监管员队伍,开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管理培训班”,对乡镇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专业化培训。
目前,黄岩区参加培训的353人已完成学业,292人获颁“污水处理工”国家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编制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业指导书》被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向全省推广。另外,项目村醒目位置全部设立工程项目公示牌,详细公布着该工程概况、处理模式、管网布置及各参建单位信息等,使群众对工程情况了然于心,便于开展日常监督。
特色亮点三:
“治污先亮丑”,倒逼施工方强化工程质量意识。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通过召开“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现场会”的形式,对问题工程进行全行业通报批评。
6月18日,在屿头乡召开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现场会上,当着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各标段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的面,屿头乡沙滩村工程施工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红了脸,出了汗,并被要求当场拿出方案,承诺对质量问题进行返工处理。原来,两天前,屿头乡沙滩村民在进行日常巡查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苗头性和代表性问题,村民及时向监管部门上报,促成了现场会的召开和问题的解决。
“这种做法在全区推行,贯穿工程始终,给施工方戴上工程质量的‘紧箍咒’。”黄岩区农办一位负责人说。7月9日,省农办一位负责人在黄岩区报送的《黄岩:治污先亮丑》(《黄岩农办生活污水治理专刊》第18期)上作出批示:“这个做法好”,对“治污先亮丑”的做法给予肯定。
尊崇传统——强固乡村精神之本
我们的根在哪里?这个问题总能瞬间唤醒人们对乡村的怀恋。关于老家的记忆不流失,家族的情怀还在继续,“离乡”而不“忘乡”,真正“记得住乡愁”才是乡村之美的大境界。黄岩区秉承这种理念塑造美丽家园,守护着黄岩人的精神之本。
乡村建筑是维系乡情的重要媒介,在屿头乡沙滩村叮当作响的施工声中,便能感知到村民寄托于建筑中的浓厚情怀。
潺潺的楼极溪绕村而过,800多年树龄的香樟树依然屹立在村口,老式的酿酒院、茶桌等保留着古朴的模样,墙头上的一丛仙人掌旺盛依旧,最长的一株顺着墙头垂了下来。
与其说村民们是在建设家园,倒不如说是在修复关于家的恒久记忆,村民们按照原建筑轮廓,对已经破败的院落进行修复,而修复完成的旧乡政府大院将在不久后用来接待旅客住宿。
聪明的沙滩村村民把对建筑细节的处理做到了极致:拆除废旧建筑留下的瓦片、砖块等用于道路铺设,并融入自己的设计灵感,使穿巷而过的小路呈现出不同模样,一百条小路会有一百种形象;一撮撮小草从路面的石缝间、瓦砾中肆意钻出,村民们放任着植物的天性,不作任何处理;村里没有新建的绿化带,村民们在房前屋后装起了篱笆,开辟了小菜园,“农村的绿化之美应该体现在菜园上,这是自然也是生活。”随行的村主任道出了这句富有哲理的建设理念。
太尉殿、柔川书院、近现代建筑等实体元素,融合中医养生文化、传统农耕文化,让祥和的沙滩村成为了留住光阴的艺术品。“我们不破坏不割裂原有建筑、布局,在尊重村子肌理基础上集聚产业。”屿头乡乡长王欣东说,“屿头乡正在申报全国4A级景区,沙滩村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原汁原味,这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最大资源。”
在潮济村,旧客货码头、货场、商铺、明清建筑和雕刻随处可见,长200米、宽5米的古街两旁的两层木建筑房屋,廊下的人物戏曲雕刻栩栩如生。2012年年底,潮济村被列为首批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着“修旧如旧、建新如古”的理念,潮济村巧妙地利用自然和历史遗存资源,延续了乌饭麻糍制作、芝麻糖制作、弹棉花、刻字等老街商业经营,并充分利用潮济村永宁江绿道终点和82省道周边的地理环境优势,对原有产业进行适度扩展开发,在老街引进乌木、酒、茶、画展示交易等与现代生活更加贴近的产业,使古村落文化与现代商贸相结合,提升古村落现代生活品质。
目前,黄岩区已形成柑橘、东魁杨梅、高山蔬菜、番茄、果蔗等5条农业产业带,花卉、中药材等新兴产业也竞相媲美。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黄岩区在加紧建设以两线五区为重点的生态旅游、生态休闲产业的同时,积极培养现代职业农民,依托高校力量成立了台州市首家区级农民学校——黄岩农民学校,现已累计培训农民9万人次,帮助转移就业2.5万人。据了解,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216元,同比增加了10.5%。
割舍不断的乡情和美好的乡村生活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很多外出务工的黄岩人又回到了黄岩,在当地人心里,家乡才是内心深处无可取代的情感归宿。
美,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黄岩特有的自然品性,成就了它“中国蜜橘之乡”的千年美誉,黄岩人的智慧和勤奋,创造了美好如蜜的现代乡村生活,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注入了恒久的甘甜滋味。
│主办单位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 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 黄岩区农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