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江南 幸福萦绕
文 仇欢 谢尚国
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
——南 浔
如梦江南 幸福萦绕
文 仇欢 谢尚国
“碧溪深处绝世喧,自汲清流日灌园,却笑渔船长共到,不知是否比桃源。”秋季的午后,步入南浔的美丽乡村,淡淡的韵味随着步伐流淌。
小巷的石板路已经被路人的足迹打磨得光可鉴人,那是一种厚重而不浮夸的通透,像极了亘古美玉上的温润……走在石板上,就像漫步在时间的刻度上,融入了时光的深处。仿佛述说着,一辈又一辈人,他们的冷暖,他们的温饱,他们的命运,以及与石板,与乡村息息相关的故事。
南浔美丽乡村,汲天地之灵气,汇生态之优势。这里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是岁月的留痕;这里的一桥一水、一叶一花,都在幸福歌唱。
宜居,离土不离乡
青堂瓦舍,傍水而居,小桥流水,街面廊屋,这是坐落于和孚镇的荻港村,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村落,从演教禅寺到南苕胜境,从里行埭到名人馆,荻港村的每一个角落都传续着千年来的古风遗韵。
站立在那古老的桥上,看着岸边已经上了年代的小巷灰房不禁想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样的意境,或许,也只有在这样的水乡才能感受得到。
在南浔,像荻港村这样的“水乡”还有很多。去年以来,南浔区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水环境整治”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全区“魅力水乡”建设。以南浔古镇的辐射、聚集作用,打造南浔城市核心区;以浔练公路、三新公路、湖盐公路、墙莫线以及和新公路为交通轴,形成古镇新貌风采带、笔墨书香风雅带、鱼米之乡风光带、蚕花故里风俗带和梦里水乡风情带;以[頔] [页]塘和京杭运河为轴线营造两条水上景观廊道;依据资源秉赋,形成东部都市水乡风貌区、西部渔业风情发展区和南部特色生态文化区。
和孚镇荻港村、菱湖镇竹墩村、旧馆镇港胡村等7个历史文化村落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池一塘都经历了数百年岁月沧桑的积淀,它们的“古”与“旧”在传递村落魅力,彰显独特印记的同时,也被贴上古建筑村落的标签;善琏镇含山村、善琏村和练市镇大虹桥村孕育着民风习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瑰宝,它们的“美”与“魅”不仅铭记着文化根基,也连接着传统文化的源头。
79个美丽乡村、27个“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外加一批农房集聚项目促成的农民新村……如今各村朝着“一村一特色、村村有亮点”的方向探寻着蜕变。南浔镇柏树村、永联村结合“最美乡村路”建设,书写一村一景观、一路一风情的美丽画卷;练市镇荃步村收集当地古旧石器,建成古石长廊,弘扬水乡文化;双林镇向阳村坚持高标准,把农房集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起步于2012年的南浔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区,确定了“离土不离乡、乡愁依旧在”的现代田园新镇主题。
眼下,农民宅基地换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产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已迈开步子,南林社区一期21万平方米已全部结顶;二期21万平方米已开工建设……
历史上的南浔,因水而名,因水而美。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在他的《江南小镇》里,一口气用66个“水晶晶”书写他的美丽故乡南浔。
南浔人有一个共同的儿时梦,清水潺潺,摇橹声声,鱼儿欢快,这是一份记忆深处的乡愁。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五水共治”项目的推进,这一记忆将被重新寻回。
临于水上的南浔,灯火阑珊,繁华岁月的背后,孕育着一个个崭新的故事。
富足,土地上的赞歌
桑叶墨绿,阡陌相连;鱼塘遍布,水光潋滟。
上世纪90年代,南浔区桑基鱼塘育桑养鱼,相连相倚,相辅相成,成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所肯定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桑基鱼塘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随着蚕桑产业的迅速发展,其生态养殖模式基本成型。据明代归安县沈氏所著的《沈氏农书》记载:“池畜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鱼,岁终可以易米,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成了世界罕见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今天,拥有打造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丰富经验的南浔区将美丽乡村的转型与生态经营并举推进美丽经济发展。农业“两区”深入推进,全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已经达到12.26万亩,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区、省级示范性粮食生产功能区等荣誉。农业主体逐步壮大,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16家,其中浙江卓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州申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统食品有限公司、湖州华金康粮油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脱颖而出。2013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7家,家庭农场21家,注册资金达1894万元。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良好,化肥使用量逐年降低,农牧结合、粮经结合以及湖羊离地平养、水禽旱养、稻鱼共生等循环模式广泛应用,南浔区“桑基鱼塘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秀美山水可饱眼福,农产品可用于果腹,倘若能巧加创意,就可蝶变为‘美丽经济’,吸引城乡游客休闲养生、观光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有专家认为,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蝶变,经营村庄就是个法宝。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的思路,重点打造了古镇新貌风采带、鱼米之乡风光带、蚕花故里风俗带、笔墨书香风雅带、梦里水乡风情带及横三线“美丽乡村路”建设等“六条线”。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成功举办“渔文化节”、“湖羊文化节”、“葡萄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全区农家乐共接待游客69.8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1.38亿元。今年,还将投入200万元在美丽乡村创建村中引导培育10个2A级以上旅游景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在和孚镇荻港村,我们看到,1007亩的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内,塘、田、地穿插,各产业相连相倚、相辅相成形成了极富生命力的种养业生态循环系统。
桑基鱼塘农业为基础,农家乐在乡村兴起。荻港渔庄是荻港村内总占地面积605亩,投资1亿多元的农家乐企业。董事长徐敏利早年办化工企业起家,当意识到化工污染对水乡环境的极大破坏后,2005年放弃利润丰厚的化工厂,改造300多亩荒废湿地,建起浙江五星级农家乐“荻港渔庄”,带头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渔庄开辟了打年糕、酿米酒、磨豆腐、摘水果等游客参与性农事活动,已成为南浔区经营美丽经济的一个新亮点。
文化,把乡愁留下
有人说,每一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向人们叙说着历史与沧桑,里面都有奇珍异宝,都值得保留。例如,善琏镇善琏村的湖笔文化、千金镇千金村的剪纸文化、双林镇七星桥村的稻作文化、菱湖镇陈邑村的鲈鱼文化、南浔镇辑里村的辑里湖丝文化、石淙镇石淙村的蚕花文化……
2013年以来,南浔区在文化特色鲜明、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建设“两堂五廊”,打造以“礼”育人特色。对全区范围梳理挖掘出一批在传统、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等方面有突出特点的行政村,建设首批“文化礼堂”。如练市镇慈姑桥村的慈善文化、双林镇七星桥村的农耕文化、和孚镇荻港村的渔文化、善琏镇含山村的蚕文化等。根据民间文化场馆呈现的地域特点和所属类别,南浔区精心打造“文化礼堂·水乡记忆”示范带,每个示范带由4~5个场馆相组合,共形成5个示范带。由渔业文化带、民俗文化带、农耕文化带、非遗文化带、新风文化带所延伸精神脉络,串联起一个个村庄的文化基因,形成合理布局、适度交叉、协调推进的文化礼堂建设新格局。
10多米的文化长廊是南浔息塘村文化礼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瓦片的屋檐装饰,体现出独特的耕织文化。一幅幅照片和一段段文字,体现当地民风民俗,流传乡间的俚语,使息塘村变得愈加鲜活。村民们最喜欢带着孩子参观文化礼堂的新农村建设成就馆,这里能唤起老一辈息塘人记忆深处的故事。
书画室则陈列着年代久远的农耕用具,以书画形式展示的古代息塘村代表建筑和历史故事漫画。村里会不定期组织活动,请名师教孩子在这里研习书法、临摹图画,动手体验息塘村的人文风情。
除了文化礼堂,南浔图书馆“百姓书房”、南浔大剧院“亲民剧院”也逐一落地。为延续传统文化,让“文化走亲”真正在农村落地生根,南浔积极举办“南浔你好”、“健康南浔科学健身”、“国旗下成长”主题歌咏会、“安康重阳”义务体检、湖颖写金秋书画下乡等活动。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工程,含山打造“中国蚕桑民俗圣地”、善琏承继“中国湖笔之都”、练市唱响“中国江南船拳之乡”、千金谱写“江南剪纸之乡”。
朝着“需有所供、难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托”的目标,南浔也把创新农村治理模式提到了重要日程。多举措提升老年人养老设施,促成村级日间照料中心建成率达到40%以上;全面开展老年健康咨询服务,让城乡“三无”对象全部实现入院集中或户院挂钩供养。
魅力南浔,就像一曲凝固的音乐,走近了才能品味她的动人。
│主办单位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 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 南浔区农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