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韵仙地是柯城
文/仇欢
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
——柯 城
风韵仙地是
文/仇欢
如果说“仙气萦绕”、景色秀丽的烂柯山是一幅水墨画,那烂柯山脚的柯城自然是融合其中、不可缺失的“墨韵”所在。
柯城山川河流纵横,有多条河流经行穿梭。青山、绿水相拥着村落,时而似泼墨重彩,时而又如淡抹写意,恰似一幅山水长卷。 随形随心的碧水,贯穿古今,浸润着这片土地,塑造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智慧,崇尚自然的生态观。
1800年后的今天,行于乡野间,天然亲切的田园景致,千姿百态的自然生态,令人神往的居住环境,既鸟语花香又宁静温馨,既诗情画意又平实亲切。
美丽乡村治水为先
治水兴水,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治水史、兴水史。
在柯城,一场与水相关的美丽乡村提升运动,正借着“五水共治”的东风,在山河间扬起风帆。
“以治水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给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赋予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把脉新形势,这对于拥有丰富水资源、水景观、水文化优势的柯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机,做好做足“水”文章,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家一品、一户一景,把乡村建设引向深入,打造“美丽柯城、美好生活”。
走进柯城石梁镇坎底村,满目青山,桔林满山皆是,竹林葱郁连绵,古木巍峨屹立,清澈的溪流潺潺穿村而过,溪内有天然泳场,巨大的卵石,风景迷人,可谓名副其实的浙江“小丽江”。
坎底村石梁溪边的樟树下,一个污水集中处理池已经初具规模,这是该村“污水处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家家户户的污水都是自己处理的,等这个工程造好了,村里所有的污水就会都集中到这个污水池里面,经过处理再排出去,我们这石梁溪里面的水就更干净了。”坎底村村主任王献忠,是土生土长的坎底村人,对村里这条石梁溪有着深厚的感情。
沿着石梁溪边漫步,偶尔会看到一道道浅浅的水槽,直接通往石梁溪。原先村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大多是直排,少数家庭有自建过滤池。而村里的污水处理工程完工之后,会将村里所有的生活污水集中之后,经过沉淀、过滤等程序之后再排出,这样的方式,是对家门口这一支清流的最好守护。
目前,柯城区已经全面启动86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61个村已经开工建设,投入资金8100万元,受益农户34670户,受益人口104201人。柯城区农办副主任徐宽善说,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要求,柯城区将分3年时间投入3.4亿元,集中力量,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到2016年底,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农户受益率达到80%以上。
在柯城区另一条重要溪流——庙源溪流域上的万田乡,做出了治水必先禁养的战略决策。
曾经,万田乡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大乡,年存栏5万余头,年出栏约10万头,养殖集中于庙源溪、里垄大排渠两侧的村庄范围内。无秩散乱的养殖严重影响了万田乡主要流域的水体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庙源溪流域水质常年不达标,村庄内污水横流,农村群众对此怨声载道,迫切要求政府加强整治,还一片水绿村洁、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
自2013年10月万田乡决定在冯坦村冯家自然村创建以“猪棚”换“大棚”的产业转型试点以来,该村已完成123亩土地的政策处理、清表土地流转及大棚搭建工作,并按计划分配至生猪退养户种植蔬菜。
以“猪棚”换“大棚”为契机,另一边加快了庙源溪、石梁溪两条流域的原生态“最美溪流”项目建设,计划在年内建成两条风情带。目前,庙源溪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堰坝工程已经完成工程量的60%,护岸工程全面开工,完成投资3240万元;石梁溪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已投入资金1980万元,已经开工建设。这两条溪流即将成为集健身、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城郊特色风情带、“慢生活”体验区。
自古以来,乡村里的乡民们习惯将自己生活的富足美好用“鱼”的形象来表达。如今,清澈见底的潺潺溪里,青白相间的石斑鱼群群结伴欢快游弋,自然是预示着柯城乡村美好起来的生活。
美在“深山”有人识
七里乡位于柯城西北方,蜿蜒山路兜兜转转,两旁绿林茂密,溪水潺潺,瀑布声和漂流人群的欢声笑语传入耳中,如入桃源画境。
然而,2004年之前,桃源村乃至整个七里乡,还是一个家家开竹料腌塘的地方。人口仅仅5000人左右的小乡镇,就有土法造纸用的竹料腌塘1400多个,生活垃圾、腌塘废水直接入溪,生态污染严重。“以前,七里流来的水,总是又黑又臭,跟现在完全两码事。”在七里乡下游的石梁镇坎底村村民说起早些年七里乡流来的溪水,总是不住地摇头。
“关闭竹料腌塘,是我们当时唯一的选择。”一名在七里乡工作多年的老干部告诉笔者,2004年七里一口气关停了全乡所有的1400多个竹料腌塘,之后七里乡的水质是变好了,可是村民们却损失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得与失是永远不能分开的存在。竹料腌塘的消失换来清水的回归,因而也带来了新的商机。
藏在乡野无人识,一朝闻名客纷至。如今,七里林间毛竹万亩,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境内平均海拔650米,夏季平均气温低于市区5~10℃。“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的山地乡村特色,竹海雄峰、香溪奇石的自然景观与白墙黛瓦、古道人家的人文景观在这里完美融合。桃源七里景区成为省内首个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国家4A级景区,完成了从单纯农家乐到旅游景区的华丽升级,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全乡农民人均因旅游业增加收入近5000元,村民身边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目前,柯城通过做活“青山绿水”经济,倒逼传统农业转型提升,发展铁皮石斛、红心猕猴桃、火龙果等高标准设施果蔬基地1100余亩,带动农民产业增收2000多万元。
另一方面,柯城正在造景生财,积极推进农家乐向景区转型,探索发展观光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实现区域个性化发展,推动区域优势互补。结合农家乐景观改造和景区建设,以“养殖改养生”模式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改善流域河流水质,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山水美景、农家情趣、乡土文化等优势,打造景区农家乐转型特色经营。全区“农家乐”接待游客256万人次,营业收入已经破亿元。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让乡村回到无数人心中缱绻的梦里故乡,同时乡间溪流串起美丽经济,让农民更富足。
乡村文脉恒久远
“局上闲征战,人间任是非。空教采樵人,柯烂不知归。”“岁满乞骸何处好,仙棋一局烂柯山。”烂柯山作为围棋“仙地”,“棋子文化”长盛不衰,成为柯城特色地域文化的支柱之一。
烂柯山南麓的荆溪村围绕围棋文化中轴,以文养文,“桃花深处、鸟语花香,长亭古道、古塘新景,屋在林中、人在画中”。白墙黛瓦的农居建筑依山而建,如同一枚枚棋子,散落在巨型“棋盘”的边缘;停车场边的烂柯棋谱和庭院栏杆上的黑白棋子,处处展现着村里与众不同的围棋文化特色。走进地处柯城区石室乡荆溪村的中国围棋谷,映入眼帘的是浑然天成的黑白景象。围棋谷位于围棋“仙地”烂柯山南麓。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布局巧妙,负阴抱阳,三面环山,民居如棋子,村庄似一盘和棋。围棋文化与村之绿地相结合,围棋之气与村之灵气相融合,山之传说与村之文明相呼应,围棋文化已渗透到荆溪人的生活中。
在沟溪乡余东村有一支小有名气的“乡野毕加索”。他们白天背锄头种地,晚上拿笔头画画,把卧室做画室、门板当画板,几十年笔耕不止,用笔墨纸砚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
远处是青山,眼前是茶园,中间是蜿蜒而下的天蓝色小溪,村妇们正在茶园里劳作……这是农民画家郑根良的作品《溪水清清》。在此之前还有一幅《夫妻保洁员》,是“五水共治”的初期作品。
沟溪乡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绘画)之乡”。余东村村民多年来边务农边画画,先后有100多幅在全国或省级农民绘画展中入选。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余东村水环境和村容村貌的改善给农民画家们带来了新的灵感,橘乡的丰收景象、充满趣味的“农民运动会”、现代化的养猪场、欢声笑语的乡村敬老院等,都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据悉,2003年建起余东农民文化中心,余东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农民画时代。近几年就有20多幅农民画作品在全国民间绘画大展中获奖。例如在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郑位良的《科普》获得了大赛银奖,毛老虎的作品《春江水暖》获得铜奖,郑利民作品《农家节日》、郑根良作品《丰年》分获优秀奖。
柯城农民除了以“画”寄情故土,还将民间节日习俗的传承作为是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九华乡妙源村句芒神的祭祀活动一直世代相传。农历立春日为祭祀日,祭拜春神、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扎春牛、扮芒神、贴春牛图;踏春、采春、尝春、带春等,形成了具有衢州地方特有的梧桐祖殿迎春庙会。
当地村民以梧桐祖殿为载体,通过“春神”的造像和祭祀活动来传播农耕文明和天、地、人的自然生态关系,弘扬其向往美好生活、顺应季节规律,掌握自然常识,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
“立春祭祀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一种文化,我们要传承下去。”妙源村党支部书记龚元龙坚定地说道。
如此恬然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生的民风民情,使得柯城山水田园里弥散着淳朴和清新,绿水青山中隐含着神秘,鸟语花香间唤起了人们的归属感。
│主办单位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 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 柯城区农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