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 释放改革红利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释放改革红利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蹄疾步稳推进
城乡体制改革试点
德清县重点推进7项城乡体改工作:建立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机制、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发展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生态建设保护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着力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重点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全省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多规融合
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
德清县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总体要求,凸显特色乡愁,完善基础设施。全县1751个居住点撤并到229个,启动了93个中心村集聚项目;建成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线、中东部历史人文观光线、蚕乡古镇休闲观光带和防风湿地休闲观光带等4条休闲观光带,着力将美丽乡村“盆景”串成美丽“风景”,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展现农村新面貌。
依法拆违
纵深推进“三改一拆”
德清县始终坚持“把蓝图交给百姓、把政策交给百姓、把决策权交给百姓”,把“三改一拆”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和法治德清建设的大平台、试验田,实施依法拆违,合力推进“无违建县”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德清县完成“三改”119.74万平方米,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68.65%;拆违274.47万平方米,完成市下达任务的609.93%;全县4459户非法“一户多宅”100%拆除。
建管一体
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2013年,德清县在全省首个委托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德清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并出台《农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投入1.64亿元,完成全县11个乡镇规划中的57个行政村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19532户,力争到2016年实现农户受益全覆盖。
切实打造乡村旅游
转型升级的“德清样本”
坚持“原生态养生、国际化休闲”的理念,以“洋家乐”民宿经济为代表,德清走出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之路。目前,德清已拥有以“洋家乐”为代表的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精品民宿64家。今年以来,全县“洋家乐”共接待游客18.1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5.81万人次,民宿旅游实现营业收入4.57亿元,其中裸心谷“铺均税收”达到10万元。
创新机制提升乡村建设“美丽度”
德清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机制体制创新,确保农村治理常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得以明显改善,一幅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的美丽画卷已在徐徐展开。
治好污水
让农村全域更美丽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涉及家家户户的“民心工程”、“良心工程”,要既重“长用”、又重“长效”,以用为本、建管并举,确保污水治理设施真正有效地服务于农民的美好生活。德清县十分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把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科学治水是基础。如今的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村民们已经自觉地将生活垃圾打包放进垃圾箱内,厨房用水、生活用水、卫生间水都会排放到相应的管网设施中。自2013年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发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动员令后,德清在全省率先委托省环科院编制了涵盖所有村居点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抓住接管入户、管网建设、终端建设“三大环节”,创新推出县、乡镇、村、农户及运营方“五位一体”的长效运维管理模式,高质量建好“良心工程”。今年在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基础上,投入1.64亿元完成57个村的治理任务,新增受益农户19532户,力争到2016年农户受益全覆盖。源头治水是关键。村里有了环境卫生难题,到底该找哪个部门,这是个会让老百姓一头雾水的问题。如今,随着德清县“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管理体制全面实行,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德清县牢牢抓住垃圾这一农村污水的重要来源,探索垃圾处理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处理资源化,全面实行全县环卫“一把扫帚扫到底”管理体制,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现了小垃圾的大革命。铁腕治水是保障。这些年来,德清的经济社会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不小的压力。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在“骄傲”与“痛心”的反差中,彰显着德清铁腕治水的决心。德清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全县域生态补偿机制,铁腕关闭157家矿山企业,关停所有44家竹拉丝企业,关停拆除生猪养殖户3156户166.5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下降到22.5万头,减少52.2万头,拆除温室甲鱼养殖户101户9.03万平方米。
多规融合
让农村展现新面貌
德清县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总体要求,凸显特色乡愁,完善基础设施,展现美丽乡村新面貌。
优化总体布局,以多规融合为基础,以改善环境为关键,高起点编制县域空间总体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各项规划,确定了城乡融合、田园风光、悠然人居的总体风格。细化具体节点,“一盘棋”谋划、“高标准”引领,突出集约集聚,建立农村宅基地跨镇跨村异地置换、有偿退出和市场化流转等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快农房集聚,全县1751个居住点撤并到229个,启动了93个中心村集聚项目;注重凸显特色,做到既保护好古村落的历史遗存,又打造了凸显特色乡愁和浙北水乡韵味的农居形态。美化沿线景观,大力推进“无违建镇(村)”创建、“四边三化”,重点抓好节点整治,建成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线、中东部历史人文观光线、蚕乡古镇休闲观光带和防风湿地休闲观光带等4条休闲观光带,着力将名山湿地古镇和美丽乡村等“盆景”串成美丽“风景”。绘就“山水图”,打造“大景区”,切实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
城乡一体
让农村共享新美好
在德清,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围绕着公共设施、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正一步步顺利地往前推进中。农村变了模样,城市更加整洁,城乡一体化发展图景日渐清晰。
德清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由城镇向乡村延伸,积极推行城乡供水、公交、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四个一体化”建设,目前已建成“一个点取水,一张网供水”格局,全县基本完成实施城乡饮用水“同源、同质、同网、同价”;151个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均达到100%,初步建立了一个直通村口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服务体系;形成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一体化体系;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实现乡镇(平台)全覆盖。大力构建统筹城乡的水利、交通、能源、信息“四张网”,“对内大循环、对外大联通”的现代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清洁德清”、“畅通德清”、“智慧德清”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平。
产权改革激发三农“新动力”
农村产权制度是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调节农村生产关系的“牛鼻子”。德清县坚持以改革为统领,以精准确权为基础,以赋权活权为关键,以有效保权为目标,蹄疾步稳探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三农发展新动力。
精准确权
让农村死产变活权
2013年初,德清县开展了“三项确权”工作,把明晰农村(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权三项权益作为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首要基础性工作,实现了农民在取消户籍性质标志的情况下,继续保留其原有权益,做到了“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
组建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全县农村28.9万亩土地和41.3万亩林地100%确权。以农村非法“一户多宅”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联动推进宅基地用益物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县4459户非法“一户多宅”100%拆除,所有宅基地100%确权发证,81351户农房100%完成测绘工作。按照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对全县160个村(居)经济合作社的村级经营性资产100%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核实村集体总资产18.32亿元,30.01万农民变股民,量化到人发证到户9.07万本,将村集体经济净资产全部折股量化到社员,允许社员拥有的股权可依法继承或转让,这种产权改革让农民吃下“定心丸”,81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62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已完成工商登记。德清农民说:“有股权证做凭证,就可以放心进城安家工作了,即使户口迁到县城、省城,村集体的收益也少不了我家的那一份。”
有效赋权
让农村活权生活钱
确权是基础,激发活力是关键。
为了让农民成为拥有完整产权的市场主体,真正把历史资产变成现实资本,把未来收益变成现实投资,德清县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协同发力,梳理起草《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农村三权登记管理办法、抵押担保贷款办法等配套政策19项,实行交易规则、鉴证程序、服务标准、交易监管、信息平台和诚信建设“六统一”的管理模式,真正让农民“交易得起、交易得了、交易得好”。2010年,德清县被正式列入我省第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普惠政策,推出的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质押贷款、承包收益权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等16类新型支农特色金融产品,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保障,真正实现了“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截至目前,德清县共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551户,融资金额6062.1万元;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44户,融资金额1.01亿元,新增涉农贷款28.8亿元。
充分活权
让农村人人都是创业者
农民的田是农民的天,农民的幸福在田地间。农村的生态优势和产权优势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农村建设从1.0版一跃升级为2.0版,德清着力围绕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德清县探索创新的土地流转双向激励机制,通过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不仅解决了农田抛荒问题,更推进了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被国家肯定的“稻鳖共生”等一批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所产出的“讲道德更健康”诚信农产品,通过以“淘宝”特色中国德清馆为龙头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愿望。德清西部山区是全省最早实现生态补偿机制的地区,秀美的自然环境让当地群众不卖白菜卖生态,利用旧厂房、旧农房、旧校舍等闲置资产改建的民宿,吸引了18个国家的投资者,以“洋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主打“高端、低碳、环保”金字招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以裸心谷、法国山居为代表的一批异国风情度假村和鸭蛋坞、岭坑、后坞为代表的一批精品民宿集聚区,共接待游客18.1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5.81万人次,民宿旅游实现营业收入4.57亿元,其中裸心谷“铺均税收”达到10万元。
经营乡村提升百姓“幸福感”
近年来,德清县以经营乡村的理念,全力以赴做好农民增收、均等服务、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不断激发农村活力,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不断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
多管齐下
让农民增收更多元
德清县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实现农民收入提速增长。
围绕工资性收入抓就业,大力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围绕经营性收入抓创业,依托现代农业和民宿经济等发展,建立以“淘宝”德清馆为龙头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培育农村新型生产创业主体,让农民成为创业者;围绕财产性收入抓“持股济农”,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针对土地流转的不同用途,探索采取“保底+递增”、“定量+利润”、“定价+盈余”等多种分红模式,有效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目前,土地流转平均价格为1000元每亩每年,最高达1600元每亩每年。西部山区依托“原生态养生、国际化休闲”高端民宿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持引导农户出租房屋,出租平均价格从2009年的3000元每年每户提高到目前的3.5万元每年每户,最高达7万元每年每户,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1.83亿元,人均增收5936.9元。改制后新成立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创新经营机制,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增加了社员的股权收入。去年全县7个村集体经济股权实现分红,总金额达181万元,最高的村达44.1万元,每人分红800元。
城乡并轨
让公共服务更均衡
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抓手,关系民生、合乎民意、顺应民心。
2013年德清县率先调整完善户口迁移制度,统一相关政策的城乡标准,在全省率先启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梳理出33项城乡居民存在待遇差异的政策,县财政每年投入7000余万元对其中时机成熟、条件具备的26项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改革配套政策,解决农民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环境、子女就学、预防保健、社会救助等方面困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消除城乡居民的待遇差别。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9%,明确提出今后出台政策将不再与户口性质挂钩,有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三治一体
让社会治理更和谐
坚持把维护好“大平安”作为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全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一体”社会治理新模式。
法治为本,坚持以法治思维推进乡村治理,切实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彻底清理整治农村机构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等“三多问题”,实现农村“阳光三资”管理,不断提高依法治村水平。平安德清建设实现“九连冠”,全县有各类调委会250余个,实现全覆盖,“法治德清”创建连续多年全省先进,率先实施交通事故赔偿“同命同价”,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良性统一。德治为基,不断激发群众道德自觉,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被媒体公认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清现象”。德清首创设立了“百姓设奖奖百姓”的40个“草根奖”;涌现了“最美医疗团队”——德清上柏“麻风村”青年医疗团队、“拉煤老人”陆松芳、“最美妻子”高燕萍等道德模范;建成了全国首个公民道德教育馆;陆续推出了“讲道德更健康”诚信农产品工程、“讲道德更和谐”和谐医患关系建设、“讲道德更受益”文明信贷工程等活动,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真正实现了美丽乡村美在心灵。自治为要,多元主体参与,“把蓝图交给百姓、把政策交给百姓、把决策权交给百姓”,任何政策的制定、重大政策的落实,已经不是机械化的布置,而是通过与群众的互动,让群众参与其中,共创共享美好生活。以完善现代社会组织培育规范机制为切入点,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机制,推动社会治理从“代民做主”到“由民做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