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青春留不住
吴孟婕
“我的处女作《青涩日记》作为浙江青年电影节开幕影片,被1000多双眼睛同时‘看见’。”“在影人会、创投会、青年导演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中,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找到了许许多多的知音”……这是25岁的谢悠口中“前所未有地急速成长”而又“意犹未尽”的一周:“在杭州,与同行交流、向前辈学习,我渐渐找到了向一个优秀电影人努力的方向。”为此,他和《青涩日记》的主创团队甚至放弃了中美电影节的邀约。
当然,这里也没有令他失望——除了上述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浙江电影院线对《青涩日记》的发行放映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不少电影公司还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我很快会回来,《青涩日记2》或将在浙江拍摄。”谢悠说,“‘浙’里有‘戏’,也有银亮色的梦。”
也许这不是你的25岁,但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梦见自己伸手摘星,即使未必如愿,醒来时,也会有一种立即上路的冲动。
有人说,这是独属于年轻人的心态。渐渐地,棱角会被磨平,将迈未迈的脚步里会多了谨慎、含蓄,少了“青春期”渴望与世界对话的那份“莽撞”。但谁说青春留不住?很多年以后,青春会成为一个令人赞叹的长镜头里隐约闪烁出的第一束光线,会成为清晨临街的窗棂上滚动的一粒露珠,会成为一个定格的画面——就像《青涩日记》的海报上,白衣飘飘的稚气少年倚在操场看台的栏杆边,望着各自的方向。
“青春”,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当之无愧的主题词,那张看似不老的脸,随着缤纷光影悄然改变。而一个年轻的青年电影节,也会因你我因时代因故事,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定语。观众有多好奇,就会有多惊喜。
“今年16部入围麒麟奖的展映影片,从类型上较去年更丰富多元,叙事和影像表达更具新人特色,同时,视角更专业、更新锐、更直接,对类型片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这,是连续参与两届电影节全景展映单元选片工作的《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眼中的“青春”,“这些同属于一个略显稚嫩却隐然成形的电影创作群体的作品,在浙江青年电影节的旗帜下汇聚、发声,代表了当下青年电影的普遍面相和发展趋势,其闪光点与浙江这片电影热土是彼此交织、互生共长的。”
也许有些电影排片不多,也许你只选择了其中的几部或一部,但总有一些光影瞬间会将银幕点亮,也有一些人的人生或因此而发生改变。每一位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在影院看电影节展映影片《奈河》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广播电视研究所的于妍身边坐着一位陌生女性,“蜷着双膝,盯着银幕,不停流眼泪。”或许是电影中的某个细节唤起了她深藏心底的记忆?或许是某个角色让她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照?“或许,这就是光影的神奇之处”——于妍后来在影评中这样写道:“一首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影像诗,试图探讨 ‘爱’和‘坚守’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人类情感的母题。”
电影节交流单元气氛最热烈的一刻,发生在一场电影名家进校园活动的“会后”——被青年电影人围在中间的,是曾经“半路出家”、如今已投资制作了《颐和园》《观音山》《后会无期》等多部电影的“资深业内人士”方励。
“导演在开机前,必须回答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的故事能点燃主创团队中所有人的激情吗?如果不行,就很容易‘输’。”这是方励“突围”的方式:“你可以偶尔‘撒点野’,但创作视角不要一味停留在‘自我’的角度,要尝试类型片,要学会把控明星,要把创作视野打开,关注国家、人民和社会,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位青年导演说:“当一部电影最终成形,它将所向披靡。”并非盲目自大,他想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创作中,一定要尽全力避免“无力挽回”的失误:“所谓青春梦想,不是偏执、不切实际地做白日梦,而是要面向市场,不断尝试和进步。”
如何为梦想寻找答案,为故事和影像谱写旋律,为美的创作赋予一种具体的节奏?作为从浙江走出去的著名演员,本届青年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周迅说,一个年轻浪漫、富有启示、立场清晰且具有方向标意义的电影节,就是好电影的生长容器。她的观影经验中,能令人怦然心动的是好电影,能让人有所思考的是好电影,最好的那些,是直接把人“吸”进了故事的黑匣子,与角色一起哭,一起笑,共同经历一段光影旅程。
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一束光追向另一束光。
这的确很难,但不妨一步一步来。青春是短暂的,青春也是激情澎湃的。“再给他们一些时间,和成长的空间”,周迅说,毕竟,没有什么比“保持青春的创作态度”更难能可贵的了。如此,青春将会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