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五年引进“千人计划”人才近千名
海归创业风正劲
本报记者 戴睿云 刘乐平
本报记者 戴睿云 刘乐平
看,一大波“海归”正密集来袭!
过去的一周,我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杭州未来科技城迎来了一次人才与资本的豪情聚首:500多位海外英才、600多个创新项目、风投资本都来了。举办这样的特殊“聚会”,已是第五个年头。
热闹的不只杭州。11月9日、10日两天,在2014中国丽水“人才·科技”峰会上,主办方专门展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专题成果。会后,海外高层次人才还走进当地企业、对接相关园区,对话政府官员。
浙江与“海归”互动的次数从未像今天这般频繁,广大海归人才与浙江的联系也从未像今天这么紧密。人才,迅速集聚。梦想,孵化成长。变革,同步世界——这真是一个“海归”回国创业创新的黄金时代。
创业主题
追赶科技最前沿
海归被公众期待的,是他们独特经历形成的国际化视野,尤其体现在他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嗅觉。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归创业精英,让浙江有了追赶世界科技变革最前沿的可能。
浙江从2009年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已引进“千人计划”人才939名,其中333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他们中70%以上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物联网等新兴行业。
范渊,首位在“黑帽子大会”(世界黑客顶级盛会)演讲的中国人。2007年初,他从美国硅谷来到杭州高新区,创办了安恒信息,当起了网络“白客”。从高新软件园两间免费办公室、十多个人开始,范渊只用六七年时间,将创业团队扩充到了400人,并使安恒信息成长为中国信息安全产业应用安全与数据库安全第一品牌。
而“千人计划”人才王健和姚纳新联合创办的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内环保、工业过程和安全监测等领域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高端分析检测和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获得专利181多项,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7项国内空白,还在2011年上市。
这样的传奇几乎无时不在孕育和上演。就在几天前的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上,500多位海归集中展示的项目,涉及电子信息、物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环保技术等多个领域,普遍具有前瞻性和较高技术含量,其中大部分项目与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相关。
由美国海归叶瑾琳领衔的“超高速光纤通讯用探测器产业化”项目是现场签约项目之一。该项目主要生产一种光电探测器芯片,广泛应用于4G通讯、大数据、物联网等光网络中。“中国制造有‘缺芯’之痛,去年进口额达2000多亿美元,自主研发的‘芯片’有巨大市场和机会。”项目负责人之一徐龙波说。
谁又能说下一个范渊、姚纳新不会从他们当中产生呢?
创业方式
抱团合作本土化
“前不久,高盛CEO发表言论说,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海外留学的精英们,想回来,请马上回来,这里有大把的机会。” 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上,成功创业的海归代表、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CEO姚纳新以过来人的身份这样告诉海归们。
2002年,姚纳新从美国回到杭州创业时,还没有感受到这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时候,我们回来,你们会说中国满地是黄金,是机会。其实现在机会更多。仅智慧经济里,就有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多个领域等待海归们去贡献自己的智慧。”
姚纳新觉得,若论创业环境今昔不可同日而语。十年前,海归们与本土企业家相比,在资金、政府关系等各个方面觉得无力。现在海归们回来创业,感到无力的是本土企业家,因为在新技术、新产业上,海归们理解得更深,创业环境也更加简单给力。
“但是靠简单复制国外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已经不能成功。必须和本土人才多交流合作,比如阿里上市后很多从阿里出来的天使投资人,因为他们更了解中国市场,必须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量身定制你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成功。”姚纳新说,光在国外想没有用,要成功创业必须真的回来。
海归创业也从以前的单打独斗过渡到带着团队创业——海归创业方式也在走向成熟。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工作人员洪禹旻就明显感觉到,这两年,抱团入驻正成为海归创业的新动态。“每年一次的人才交流大会,现在过来参加推介会的人基本都是有备而来,漫无目的少,更多的是准备要入驻这里的。”
洪禹旻说,以前许多人才都是“单兵作战”。现在除了带技术进来,还有不少人是带着团队进来,有的是甚至把产业链的上下游团队都一起拉了过来,入驻未来科技城后开办一家核心公司,然后再分头成立几家分公司,分别负责研发、销售。
创业生态
渐行渐近类硅谷
什么是好的创业生态?风投必不可少。众所周知,硅谷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流的风险投资人。
一年前开业的杭州高新区海创基地“天使咖啡”是属于杭州海归们的“车库咖啡(北京一家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咖啡厅)”,经常有海归在此一边喝咖啡,一边宣讲他们的创业计划。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海邦创新工场”。显而易见,意思是“海归帮海归”。
这个致力于早期投资的创业培育机构背后,是2011年成立的海邦人才基金——被称为国内第一支以“成功老海归帮扶新海归创业”为主题的风投基金。根植于杭州高新区的海邦人才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25亿元,已投资了超过20个优质海归创业项目。
如今,在杭州滨江高新区活跃着140余家国内外投资、担保和科技中介机构,40余家风投公司。在杭州,民间的各类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各类风投活跃奔走在欧美与国内,遵循市场规律,为浙江引入、扶持最有成长潜力的海归创业项目。
前几天,浙江赛伯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斌,风尘仆仆地刚从美国硅谷回到杭州,就来到了国际人才大会的硅谷精英沙龙上,与数百位海归交流。“我回到杭州,就参加了两场活动,一场是从腾讯出来的人办的,一场是阿里出来的人办的,他们都要做投资人。杭州和硅谷越来越像,有些方面甚至超越硅谷。”陈斌如此形容。
好的创业生态还少不了公共资源配置的保障。尊重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前提下,政府围绕产业创新链积极配置公共职能,这一点也越来越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同在杭州的另一个海归人才聚集地未来科技城,其建立的金融服务中心已引进股权投资机构50余家,管理资本近100亿元,为海归项目融资超过21亿元。未来科技城的“梦想小镇”建设项目也已经启动,将被打造成一流的金融服务区块。
海归创业的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一种类硅谷的创业生态正在浙江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