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组“老家粉”如约奔赴常山——
胡柚黄了,“乡愁柚递员”来了
本报记者 杨振华 邓国芳
县委报道组 汪峻 胡江平
通讯员 罗英 张刘芃
常山胡柚,苦中带甜。但一千个人,可以品尝出一千种不同的味道,留下一千个关于胡柚的记忆,一千个关于常山的故事,一千种关于城乡牵连的情思。
一年一度的胡柚采摘季,异乡打拼的常山人,对胡柚的思念,大多会在这样清冷的空气里愈加弥漫。是的,胡柚之于常山人,不仅是家乡特产,更是深藏心间的家乡味道和记忆。
11月8日,“2014中国·常山胡柚采摘节”开幕。在常山团县委和大桥头乡的热情邀请下,20组“老家粉”相约而去。山乡田野胡柚林,农家土灶庆丰年。
当然,此行并不仅仅是收获胡柚,体验攀枝剪果的乐趣。每组“老家粉”,都将在和柚农同吃住、同劳动后,接下一个神圣使命——当一回“乡愁柚递员”,把“乡愁包裹”递送到在杭打拼的常山儿女手中。
空房间,满了
活动临近,天气忽然转冷,还飘起了冷雨。似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8日午后“老家粉”陆续赶到常山时,雨却渐渐停了。踏进借宿的农家,主人热情如火,瞬间让来客从心底开始暖和起来。
20组、42人,借宿在友好村的9户人家。为了不让城里来的客人感到不适,拖地、擦柜、晒被子,重点清洁卫生间。最干净的房间、最舒适的床,让给客人住。
58岁的村民张土花,儿女都在外地打拼,老公白天去镇上打工,大多数时候独守着一幢3层的乡间“豪华别墅”。房子造好7年,儿女各有房间,但基本上是空着。这次,她都拿出来留宿城里客。
几十米外的姜小雄家,“老家粉”严赛红一家已经与女主人非常熟络。四人围坐在一堆绽开壳的油茶籽边,边聊天边剥茶籽。雀跃的城里娃,11岁的王梓辰,欢快地带大家上楼参观他今晚要住的房间。
52岁的村主任程正基,来回在村里走动,看看哪家客人到了,村民接待得如何。他说,城里人直接住农家,村民都很高兴,很愿意提供房间。
友好村,由永旺村和石村村合并而成,共有村民1960人、500多户,但60%的村民常年在杭州、宁波等地务工。由于青壮年大量流失,村中上千年的油茶山开始荒废,胡柚地也少有人打理了。
“村庄没有年轻人,想要发展难啊。”程正基说,尽管村里到处都是漂亮的农家别墅,但却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像今天这样的热闹场面,只有春节过年时才有”。
而当晚入住农家不久后,“老家粉丝俱乐部”QQ群就热闹了起来:“女主人好热情,怕我们饿着,拿来了刚煮好的土鸡蛋”、“我们睡的是婚房,这家儿子今年年初结婚的”、“好多房间都空着,两老平时很冷清呢”……
友好村,你好
次日清晨,睡得正香的记者,是被“老家粉丝俱乐部”QQ群叫醒的:
“你好,友好村,真是太美了”,一张晨曦洒在金黄稻田的美图;
“昨天晚上睡得太好了,乡村的夜晚,寂静无声”,一张清晨起床的自拍照;
“土茶油、土猪油、香葱、辣酱、酱油,这是女主人调的常山贡面底料,美好的一天从中国好空气和中国好早餐开始”,又是一张让人流口水的照片。
吃完早餐后,“老家粉”们向樟山村的胡柚林进发,亲身体验采摘胡柚的辛劳与乐趣。
胡柚林里还预埋了50份“宝藏”,给孩子们带来许多欢乐。“寻宝”胡柚林,兑换常山特产胡柚茶、胡柚蜜饯、黑木耳……这时,不少“老家粉”开始询问,看起来很好吃,又能润肺清火的胡柚茶,哪里有得买。
满载着胡柚,中饭时分,大家再次回到友好村。这里,70岁的乡土大厨师正张罗着犒劳劳作归来的人们。菜上一个就被消灭一个,纯正乡野的常山味道,让大家忍不住大快朵颐。大家未曾见过的“敲肉羹”,一上桌就被瓜分殆尽。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酒足饭饱,是时候说再见了。且慢!不要忘了,大家此行,还身负一个“温情任务”:回到各自城市,与在当地打工的常山人取得联系,把“乡愁包裹”递送到他们手中。为此,每组“乡愁柚递员”,还得到了“老家”颁发的证书。
这时,“老家粉”们自告奋勇,来自杭州的何力和黄仁辉,每人主动申领两个“乡愁包裹”:“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会告诉他们,你们的家人都安好。”而就在当天的19时起,就有“老家粉”开始在QQ群和微信里晒出“送达”的图片。
“打开‘乡愁包裹’,是8个胡柚和1张老父亲的照片,我的心,瞬间就融化了。放心,我会送到。电话我已拨通,对方住在上城区,叫江志荣。”“老家粉”何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