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科技 重项目 重考核
上虞:合力交出“治水”精彩答卷
周智敏 陈全苗 袁伟江
重科技 重项目 重考核
上虞:合力交出“治水”精彩答卷
周智敏 陈全苗 袁伟江
以“黑河、臭河、垃圾河”整治为主要抓手,以135只项目为立足点,全面实施截污堵源、引水活水、强库固堤、河道保洁“四大工程”,有力促进“五水共治”工作的高效推进。
今年以来,绍兴市上虞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五水共治”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治水作为一项促转型、惠民生的大事要事来抓,强势推进治水攻坚战。
狐尾藻治污:“三河”整治重科技
走进上虞城区,但见一种类似于“水上育秧”的绿色水生植物,漾浮在市区的一条条河道上,似一条条绿色绸带,十分的醒目,成为难得一见的城市新景。
这就是狐尾藻,是上虞区于今年4月引进、5月施种、6月推广的一个“治污利器”。
狐尾藻治水技术,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开发的一个新型治污项目。狐尾藻原产于南美洲,最初引进我国时,多是用来养金鱼。后经研究发现,狐尾藻竟然具有很强的水体净化能力——因它的茎部中间是空心的,能起到为水体输送氧气的作用,通过种植狐尾藻,可极大地降低污水、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因此,狐尾藻被称为“水净化精灵”。
今年4月,上虞在绍兴市率先引进这项最新研究成果,5月下旬,在滨江河、丰产河两条河道进行了试种。试验结果表明:经南美狐尾藻处理,污水中的COD和氨氮两项指标远远低于污水入管标准,治污效果十分明显。
6月起,狐尾藻生态治理技术开始推广。目前,已在全区13条河道上种植狐尾藻10.3公里,其中在城区11条河道种植9760米,崧厦镇2条河道种植500米,总面积超过了1万平方米。
结合试验时的经验教训,目前全部采用PVC管造型固定,进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实现了治污、美化的双重效果。
“三河”整治,是上虞“五水共治”战役的重中之重。
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一河一长”的原则,全面落实区镇村三级河长,对全区792条河道全面实施河长制管理,落实了“一河一策”治理方案。集中精力,依靠科技,着力抓好黑河、臭河、垃圾河整治。
目前,全区115条垃圾河和12条黑臭河整治,已提前一个月全部完成,河道综合整治完成197公里,为年度任务的246.3%。曹娥江6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为Ⅰ—Ⅲ类水,7个绍兴市级考核断面全部为基本达标以上(5个达标,2个基本达标)。
养猪场变身:污水治理抓龙头
养猪场,竟然玩“猪跳水”,可以养鱼、钓鱼,这可能吗?
还别说,在上虞,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畜牧养殖,是农业污染的一大“主角”。作为上虞区规模最大、年出栏10万头、存栏量5万多头生猪的富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如何治污,深受各方关注。
在政府的帮助之下,富强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起了一个占地150亩的生态湿地,先由普通稻草完成第一步“分解”,再由狐尾藻完成第二步“净化”,如此一来,原来臭气熏天的养殖污水,竟变成了可以养鱼的清水,而在处理废水的湿地上,狐尾藻生长茂盛,生态湿地水质干净,无异味。
“生猪养殖场污水处理后排放的COD‘国标’是400mg/L,上虞区政府下达的硬指标是380mg/L。‘富强农业’经过湿地处理过的污水,COD只有70mg/L,氨氮为1.4mg/L。”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富强”治污项目的技术专家说。
上虞找到了一条治理养殖污染的路子。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称,“富强模式”不仅为绍兴规模猪场治污提供了样本,而且为浙江“五水共治”提供了实践范本。
接下来,就是将“富强经验”在全区10家规模养殖场全面推广,实现达标排放。
通过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按照“城区禁养、平原纳管、山区农牧循环”的思路,实施畜禽养殖农牧循环工程、种植业污染防治工程、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置、渔业转型升级工程等,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10月份,治理、改造年存栏50~1000头小规模养殖场177家;标准化提升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场23家;以17条区级河道两侧200米范围为主体的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停拆除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已关停拆除128户;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建设改造面积9250亩,实施稻鱼共生面积2055亩。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截至10月份,今年计划实施的98个村已全部进场施工,其中20个试点村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力争年底前完成治理任务。到2016年,该区计划投入14亿元,全面完成323个村(居)的治理工作,新增受益农户15.88万户。
百余项目落地:截堵引保重合力
名声在外的“曹娥江十八里景观长廊”,是上虞城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是上虞致力于治理曹娥江城区段的一个卓越成就。
今年以来,为提升“一江两岸”景观工程的防汛标准,砌滩护岸一期工程已动工建设,二期工程也已开展前期工作。
同样,浩浩钱塘江、杭州湾,壮美、震撼的同时,也给上虞出了一个“防洪水”的大题目。
目前,一道同样壮美、长达5.9公里的杭州湾标准海塘一期工程即将竣工,5.3公里的二期工程也已完成年度任务的90%。
按照百年一遇标准,总投资达11.76亿元的杭州湾标准海塘建设,仅仅只是上虞开展“五水共治”战役中的其中一项。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治理工程、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固废物处理工程、城市节水项目、城乡供水系统、防洪固堤工程、山塘水库除险工程、排涝工程……凡是与“水”有关的,几乎做到了全面开花。
为强势推进治水攻坚战,上虞区以实施截污堵源、引水活水、强库固堤、河道保洁“四大工程”为抓手,共安排项目135只,总投资124亿元,其中今年涉及项目99只,投资25亿元。
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截污堵源。实施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严控高耗能、重污染、高风险产业发展,今年已否决该类项目38只。出台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实施四大行业整治提升工程,截至10月份,203家“四大行业”整治企业已有184家完成整治任务,其中,印染、制革、造纸行业通过验收,152家化工企业已完成整治136家,年底前四大行业将全部整治到位。建立单位污水排放税收贡献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倒逼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1~9月共立案查处企业112家次,罚款515万元,责令停产整改企业52家,移送公安部门案件3起,刑事拘留6人,一审判决11人,有力提升了治水震慑力。
第三方考评:强化考核促落实
在上虞城乡,经常可以看到一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深入各地乡镇、企业,取水样,用仪器检测,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师生们,是应上虞区委、区政府之邀,专门负责相关检测工作的。他们每季度至少一次进行实地取样、检测,上虞区则以此检测结果,对检测对象的相关职能部门实行奖惩。
率先引进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既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公平、公正与公开,也保证了检测工作的科学、客观,是上虞区“五水共治”工作的又一法宝。
“五水共治”是涉及各个部门、各个乡镇、街道、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一个系统工程。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完善考核机制,是最重要的前提与保证。
省市动员大会后,上虞召开了全区“五水共治”动员大会,制订出台了“五水共治”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成立区“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治理、河湖整治、农业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等5个专项工作组和作战指挥室,将治水工作以“一表六图”的形式进行挂图作战,明确治水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径图。
加强督查考核,建立了每月督查通报、难题协调、双月工作例会、年度专项考核的工作机制,并在年度岗位目标考核中,大幅度提高了“五水共治”工作的考核比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财政预算中“三公”经费减少30%以上的资金全部用于“五水共治”。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考核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水质日常监督,对全区17条区级河道水质状况进行每月监测考核、媒体公示。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组织的监督作用,截至9月份,区人大政协围绕“五水共治”共开展28次专题调研、召开33次座谈会,发出视察监督意见10份;区纪委建立以“工作查进度、工程查变更、资金查绩效、制度查执行、干部查作风”和“问效、问责、问廉”为内容的“五查三问”督查追责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该做法获得了省领导的批示肯定。区检察院出台《关于在“五水共治”中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意见》,对一些重点工程开展专项预防工作,确保全区“五水共治”工作顺利推进。
至目前,全区已向各级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和企业募集治水资金6400余万元,形成了社会各界参与“五水共治”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