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可循之道
□朱中仕
社会转型必伴生异质要素增多和价值取向多元,但人类社会始终存续着体现时空要求的基本的德行准则,即核心价值文化。
其实,源自核心价值观念的文化共识是社会康庄前行的基石。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由大数据的个体参与分工的有机体,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指向;否则,社会合作将难以有效进行。美国社会学家E·达克亨姆在《社会的劳动分工》中论证了体现集体意识和价值共识的人类文化(生息方式)在社会分工合作中的核心作用。后人将其思想模型化,把文化抽象成行为博弈的共同信念,即共同恪守的恒定的行为选择价值(抑可看作行为准则共识),以导出参与人的最优反应。事实上,只有在共同信念指引下,每个人才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按照规则)应该怎么做,才有社会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否则,不在同一对话框,只能是“鸡对鸭”乱嚷嚷。人们平时说的“老外”,即是指因不同文化信念导致的行为怪异。故而文化是社会黏合剂,体现当今时代精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灯塔。
但是,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不同于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它于无形之中执导人们有形之为,因此,须遵循道德文化的发展规律。
在我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因其特殊价值和践行路径,经数千年衍化而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成为世界三大文化之一,其精髓体现为礼文化。从礼的演进看,由祀神之仪逐步转为事人之礼,使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和印度两大文化而走向世俗,以收神仪教化世人之功效。从礼的内蕴看,旨在开启人仁,倡导做人要努力实现从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人之性——向善,人之道——守善,人之成——至善。从礼的路径看,基于人→家庭→家族→社会→国家构成的同心圆而设置人伦秩序,强调为人施政要由内而外、由此及彼。
显然,礼行之道可助践行核心价值观。
践行核心价值观须从心开始。人因同心而成一类。人类始祖因发育出相近心智而使互相间感知意图成为可能,这既加快了自身进化,又促进了社会形成。所以,当子贡求一言以用终身时,孔子曰:“其恕乎(如心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也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论人类社会自然法时所引的“那条一切人的准则”,这是为全人类诸文化都认同的普世价值。所以,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或为民做人或为家过日或为官施政,时时以己度人,事事将心比心,内心才能和谐,行为才能诚信,社会才能友善。
践行核心价值观须从己做起。相通于礼的由此及彼之路径,现代理念倾向于将社会成员的个人空间分为公共领域(体现公共意志)和私人领域(要求为己立法)。这对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核心价值观镇守私人空间,常思己过,常省自身,慎其独而谨其行,拒非分于隐微;更要勇于面对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的失范现象,树立全社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信心,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头做起, “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百姓”,给力公共领域,助力社会转型。
践行核心价值观须从严自控。礼文化注重节控自己。因为,人兼具动物恶性和灵光智慧,当自我膨胀时,则极易放松意识控制阀门,引致潜意识领域动物意念的外逸,“堕落成最恶劣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语)。是故,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以核心价值观之缰绳从灵魂深处严束自己,防范有悖道德底线的恶念进入前意识以至成为自己不察的败俗行为,做到富而好礼宁简也,达而好德审慎也,贫而好道无谄也,使每个人的行为都产生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谱就中华文化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