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屏障
优化人居环境
——关于衢州山区县“两美”建设的思考
□毛建国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衢州市要成为美丽浙江建设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衢州山区县必须发挥优势,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持之以恒推进“两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宜居城乡建设
以“四化”理念做精城市。“精品化”规划,在城市规划的每个环节融入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突出彰显地域特色的设计元素。“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中心城市能级,差别化推进小城镇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集聚。“景区化”提升,把整个城市作为景区来打造,着力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推动城市“三化提升”。“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服务外包”模式,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以景点思路建美乡村。按照“一村一景”、“一线一韵”的要求,打造一批有特色亮点的美丽乡村。扎实推进特色村和风景线建设,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坚持现代村居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建成一批风情小镇和特色村落。大力开展村庄整治,有机结合“四边三化”、“墙院”整治、危旧房改造、村庄连片整治等工作,治一处成一景。努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二、深化环境整治,持续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深化“五水共治”,让水更清。深入开展“共建生态家园”行动,全面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着力加强集镇、城区、工业园区截污纳管建设,建立健全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巩固好“清三河”成效。同时,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和供水管网建设,完善节约用水机制,让群众充分享受治水成果。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让天更蓝。继续关闭整顿污染严重的企业、重点企业建脱硫脱硝设施、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着力控制好工业废气污染、城市扬尘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等等。
统筹城乡垃圾处理,让地更净。加大城乡垃圾处置市场改革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加快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
加大植绿护绿力度,让山更绿。广泛开展森林城市和绿色企业、学校、社区、矿山等绿色创建活动,掀起植绿护绿的新高潮。大力推进开化国家东部公园建设,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力度。
三、加快产业转型,逐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工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重点扶持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四换三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推动水泥、造纸、化工等高耗能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化改造。关停淘汰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效企业,腾出发展空间。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为高新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生态农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打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积极打造生态循环高端农业,推行农牧结合、资源循环的生态种养方式,大幅度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总量。
休闲旅游业。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人文资源,加快大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田园风光观光游、乡村古镇特色游、农家乐休闲游和乡村文化娱乐游,打造独树一帜的乡村旅游品牌。探索生态旅游业带动山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业与养生养老业、生态农业、工业和文化创意的融合。
四、注重体制改革,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动力
完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规划、财政在推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建立灵活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开展排污权质押贷款,通过市场价格导向,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健全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进一步完善矿产、森林、水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工业存量用地退出流转机制,加快推进“退低进高”、“退二进三”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建设用地向“大好高”项目集中倾斜。
完善全民参与共建机制。强化公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畅通全民参与环境决策的渠道,提高环境决策民主化水平。鼓励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和社会团体,使全民参与更加专业化、组织化。
完善考评监督机制。逐步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着力纠正“GDP至上”、“以总量论英雄”等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发布群众关心的环境质量、执法监管等情况,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作者为常山县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