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出彩浙江

文章导航

兰亭新序

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

  兰亭新

  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王羲之的兰亭——以“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流传至今。

  秋高气爽,登临兰渚山顶,极目远眺兰亭。高耸的楼宇、雅致的民宅、通达的道路,恰似水墨丹青,笔笔勾勒,神采灵动……这便是今日的兰亭——历经岁月的涤荡日益醇美。

  当日雅集,群贤毕至,日后成为了中国文人追求自由、追求和谐、追求品质的最典型的文化精神。时空流转,今天,兰亭这个现代化的小城市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并重,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实施产业项目带动工程,开创了文化惠民的新局面,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从中享受到了丰富便利的文化服务,感受到了直抵内心的幸福。诚如兰亭镇党委书记陈学军讲过的这样一句话:“一个乡镇,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深挖文化内涵。”

  今天的兰亭,正因文化而变得更为美丽,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透过一栋建筑,可以让人读懂她的历史;透过一条河流,可以让人体验她的灵气;透过一种民俗,可以让人感知她的风情。“文化兰亭”已经从思路理念逐渐渗透进这片土地的深层肌理,从政府倡导日益转化为一方百姓的自信自觉,呈现出“形”、“神”、“气”、“韵”的内在统一。

  文 朱凤娟

  一笔书法最兰亭

  以“书、兰、竹、酒”为内核,把独特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富有个性和魅力的城市形象,彰显“正气、高雅、坚韧、厚重”的独特气质。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达梅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母亲的脸庞和城市的面貌。”一座城市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在于她有现代的建筑,更因为她有内生而乡土、源远且深厚的文化积淀。

  当前,随着城市之间物质差距的缩小,投资者选择城市,城市自身的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等不再是其首选因素,人们越来越偏向于对城市文化的挑剔。特色就是竞争力,个性就是生命力。如果选一张名片代表兰亭递向世界,理所当然是“书法”。

  暮春四月,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一个个盛满黄酒的酒盅在溪水中徐徐漂动,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饮酒。2014年4月2日,兰亭,第30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现场,再现了1661年前“曲水流觞”的风致。

  作为“书法圣地”,兰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符号。自从举办第一届兰亭书法节以来,每年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成为了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美国、法国等,都通过兰亭这一载体,与绍兴有书法交流。而2013年,“中国书法兰亭奖”这个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专业奖回到兰亭,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兰亭的品牌知名度,使得兰亭在书法艺术界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之后就有专家表示:“‘书法圣地’——兰亭是一个特殊的国际品牌,它要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地,就要将兰亭周边的资源有机串联起来,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打造好‘兰亭文化’。”

  这个建议也正是兰亭决策者在思考的课题。“文化兰亭”的气质到底是什么?如果说兰亭的文化元素是流淌的笔墨,那么如何一笔挥就一个大写的“兰亭”?

  早在2012年,兰亭就以“书、兰、竹、酒”为内核,把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富有个性和魅力的城市形象。酒,古朴厚重;兰,娴静淡雅;竹,气节清幽,这些文化元素在兰亭土生土长,它们和书法一道构筑成了兰亭人的精神内核。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要往哪里去。小城镇也有大文化,比之精致的苏州、闲适的成都、古朴的西安、国际化的上海,兰亭有属于自己古越文化体系中沉淀出来的那份“正气、高雅、坚韧、厚重”。

  当前,新型城市化进程加速奔跑,小城市发展正处在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更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支撑和引领,成为一座城镇凝聚力和自信力的源泉。“书、兰、竹、酒”让兰亭人更有了归属感,“正气、高雅、坚韧、厚重”让外来者更有了认同感——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背景下,兰亭的这招棋子果真是妙!

  和风细雨润无声

  将文化元素、文化脉络融入城镇建设与规划之中,大手笔建成“两馆一场”,累计投入近1亿元,构筑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

  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它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换句话说,城市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宽阔现代的马路和广场,更重要的是,它能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文化设施提供的便利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带来的幸福。尤其是在建设“两美”浙江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怎么样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能满足“两美”要求呢?

  “一个乡镇能建起如此高档次的文化体育场馆,在全省范围内不多见。”省体育强县(市、区)检查验收组专家来到兰亭考察后,发出如是感叹。

  让专家赞叹的正是兰亭镇在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中的大手笔——“两馆一场”,即兰亭体育馆、兰亭文化艺术馆和兰亭文化休闲广场,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兰亭体育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是一座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运动设施以及体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馆。场馆一经投用,就迎来了全省羽毛球精英赛、全市羽毛球邀请赛等赛事,让这个小城市更显活力和激情。

  走进占地4000平方米的兰亭文化艺术馆,白墙灰瓦、小桥流水,让人内心立刻安静了下来。据工作人员介绍,文化艺术馆集交流、展示、宣传功能于一体,一楼为大型展厅和可容纳400人的报告厅,二楼为图书馆、书法展厅,三楼为舞蹈厅、音乐厅等。“我们以前都没有想像过我们这样的乡镇还能有这么好的文化场所。”

  没有想到的还不止于此,除了“两馆”,深受市民欢迎的还有“一场”——兰亭文化休闲广场。作为兰亭镇的中心公园,这个集休闲、健身、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广场让兰亭百姓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园环境。

  兰亭是绍兴市中心的南大门,“两馆一场”建成以后,连很多绍兴人都说,他们的“门面”更靓了。关键是这样的建筑不是追求“高大上”,而是注重把文化意识引入设计思想,立足小中求精、精中求美,把场馆当作风景建,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小城市浓缩了大文化,为区域环境的整体美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样的美丽也延伸到了老百姓的心里——

  伴随着“两馆一场”的建成,兰亭百姓的幸福生活又增添了新的亮色。“双休日我们一家人就有好去处了!”说这话时,家住兰亭镇的傅剑锋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他说,镇上有了体育馆,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可以去打篮球,妻子可以带着儿子到艺术馆看展览,接受书法艺术、兰文化艺术熏陶。

  “我们致力于推进有文化记忆的城镇化,即将文化元素、文化脉络融入城镇建设与规划之中,让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共同凝结为城市的文脉魂魄,融入城市形态当中。”兰亭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阶段,兰亭不仅将重心置于塑造高质量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空间之上,同时也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

  近年来兰亭累计投入近1亿元,构筑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如今的兰亭镇,全镇20个村和一个社区均建起了文化活动室,覆盖率100%。全镇共有室内文体活动场地2000余平方米、室外文体活动场所26200平方米,逐步形成了“10分钟群众文化活动圈”,百姓出门步行不超过10分钟即可就近参加文体活动。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包含了百姓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

  一江活水任鱼跃

  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探索生态旅游、书法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提升和优化镇域产业结构。

  兰亭,不仅有兰亭风景区、兰亭国家森林公园、印山越国王陵、王阳明墓、徐渭墓等国家级名胜古迹和文保单位,还有山阴道上、兰渚山等以自然特色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这几年,兰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书法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才是提升和优化镇域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兰亭镇党委书记陈学军说,文化产业能极大地释放城市的文化潜能,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兰亭的文化产业要具有本地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必须依托并根植于当地文化的土壤。

  “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正是明代画家徐渭的这句诗,把海峡对面的台湾商人吸引了过来。

  投资720万美元,占地350亩的现代兰花科技园是绍兴市首个农业外资项目。负责人坦言,落户兰亭,正是看中了兰亭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越绝书》记载:“勾践种兰法山。”今天,这个现代化的科技园将依托台湾兰花种植、研发技术优势和国际知名度,让兰亭兰花产业跨越千年,再次飘香,走上国际化、高端化的道路。位于兰亭湖兰渚山下的兰文化博物园也紧随其后,总投资2500万元,建成集栽培、交易、科教于一体的兰文化博物园。也由此,兰亭人将把更多兰花的芬香与远方的来客分享。

  做深“昨天文化”、做实“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民间文化,兰亭积极培育具有兰亭特色的书法、兰花、竹雕、铸剑、羽毛球等特色文化产业和文体用品产业。同时,通过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的继承创新对其进行整合、利用,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兰亭镇文化产业正迎来风生水起的新局面。目前,全镇有越王剑、羽毛球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4家,书法文化旅游、书法文化制造、书法文化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年产值已达2.5亿元,年增加值达3000万元,增加值年均增幅在30%以上。

  今年,兰亭镇还申报了“浙江省书法文化创意小镇”,旨在通过市、区、镇三级联动,把书法文化创意小镇的建设作为大兰亭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来抓。目前,正在加快建设总投资5亿余元的重点文化项目,现已完成投资约1.3亿元的书法景观大道改造,同时启动了投资3800万元,占地200亩的兰亭文化大市场建设。

  翻开《兰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休闲区项目规划》,投资5亿元的项目,呈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蓝图:以森林繁茂、湖水碧透、空气清新、越国王陵、古道苍松、人杰地灵为景观资源特色,一座可供人们森林休闲、游览观光、避暑度假,并融文化研讨、文学艺术、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这无疑将成为兰亭生态文化之路上的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心有春天脸自暖

  通过有限的政府文化“输血”激发无限的基层文化“造血”,全镇拥有业余文体队伍40多支,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人数占全镇常住人口的20%以上。

  现代城市的核心是市,市的核心是人,人的核心是文。今天“新型城镇化”的历史实践,应该视为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成长过程,让城镇中的每个人在享受着新生活的同时,能够通过传统文化、古老建筑等与流逝的生命岁月相衔接,唤回温暖的文化记忆。

  兰亭的秋天,地朗天清,茂林修竹中倍有雅趣,古朴的兰亭,行云流水的书法映照着天空。

  9月5日上午,“浙江书法村”授牌暨“书法进文化礼堂”赠匾仪式在兰亭镇兰亭村举行。兰亭村地处书法圣地,兰亭景区和兰亭书法学院坐落在村内。多年来,该村积极开展书法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包括承办浙江省农民“种文化”百村赛,参与大型纪录片《古越寻踪——兰亭书魂》的拍摄等。

  书法文化不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兰亭人的情操,更成为传承兰亭文明的重要血脉。

  走进兰亭村书法活动室,只见村民们或潜心练书法,或三五成群观摩研讨书法作品,那一份认真劲谁看了都会心动。据村支部书记俞志刚介绍,兰亭村是远近闻名的书法村,如今村里扩大了“书画室”,购置各种书法用品,村民学书法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遇到红白喜事,村里的一些书法迷们挥毫泼墨,气氛融洽。

  的确,一座理想的城镇不应该失去“个性”,丢掉“味道”,除了它的光鲜外表和富有活力的经济之外,更应该体现在它的文化氛围、它的从容生活、它的优雅开放、它的人文情怀、它的居民表情之中。兰亭村只是一个缩影。

  “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大多数人群的文化渴求,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这已成为全镇上下的共识。”兰亭镇党委书记陈学军说。

  近年来,兰亭镇党委、政府通过营造文化活动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镇出现了“三少一多”的现象,即聚众赌博、打架斗殴、迷信活动少了,参与各类文体活动的人多了。

  兰亭尝试以文化自觉唤醒创造主体。“文化搭台仅仅是手段,其主旨是通过有限的政府文化‘输血’激发无限的基层文化‘造血’,在人际之间的文化传播中实现美的传递、熏陶和放大。”

  陈老师退休后回到老家兰亭镇,刚开始曾一度担心自己会适应不了当地的退休生活,但是没想到,多个艺术团队都向她发出邀请。加入其中,陈老师才发现,原来,老家的文化生活还真是很丰富,社区活动室的设施条件也十分到位。爱好唱歌的她,经常和村里那些时尚的小姐妹们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目前,兰亭全镇已建立农民书法协会、摄影创作队、戏迷俱乐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业余文体队伍40多支,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人数占全镇常住人口的20%以上。今年以来,举办兰亭书法学术研讨会、中日兰亭民间书法笔会、幸福水乡才艺秀等各类文化体育大型赛事20余次。值得一提的是,全镇举办的第二届全民运动会,共吸引了30支代表队近400名运动员参加,他们绝大多数是兰亭当地农民。

  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兰亭,这座小城在光阴的悄然前行中所留下的痕迹,聚集起来便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


浙江日报 出彩浙江 00012 兰亭新序 2014-11-06 浙江日报2014-11-0600013;浙江日报2014-11-0600014;浙江日报2014-11-0600012;浙江日报2014-11-0600010;浙江日报2014-11-0600015;浙江日报2014-11-0600021;浙江日报2014-11-0600023;浙江日报2014-11-0600025;浙江日报2014-11-0600031;浙江日报2014-11-0600035;浙江日报2014-11-0600037;浙江日报2014-11-0600020;浙江日报2014-11-0600024;浙江日报2014-11-0600026;浙江日报2014-11-0600032;浙江日报2014-11-0600036;浙江日报2014-11-0600038 2 2014年11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