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写在浙江财经大学建校四十周年之际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写在浙江财经大学建校四十周年之际

  赵蕾

  杭州市学源街18号门口,一块2.5米高、重约90吨的巨石上刻有“浙江财经大学”六个镏金大字,其形如刀币,彰显财经特色,状似舟船,像一艘踏浪远航的船,造型天工自成,刚柔并济。

  每到毕业来临前,即将奔赴各地的浙财学子在告别母校前,总要完成一个“传统仪式”——在众多“浙财地标”前留下美好的青春记忆:青翠环簇的学涯湖风情旖旎、古意盎然的学涯亭幽静雅致、镌刻着“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石意蕴高远、群浪角逐的风华雕塑磅礴伟岸、气势恢宏的图书馆大楼质朴肃静……而人声最鼎沸处,莫过于别具特色的文化长廊。

  铜壶滴漏,似水流年,俯仰之间,浙财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到1978年的浙江财政学校;从1985年升格为浙江财经专科学校到1987年成立浙江财经学院,数易校名,屡迁校址。经过几代人的砥砺奋进,学校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设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设下沙、文华和长安3个校区,占地2300亩,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现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2个研究院,51个研究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中国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24000余人(其中独立学院学生9600余人)。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6.7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6亿元,建有专业实验室63个。图书馆有中外文数据库70余个,自建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文库、财苑文库、浙商文库3个特色文库,纸质藏书241万余册,中外文现刊2112种,电子图书200万余种,电子期刊近3万种。

  很多人都会为浙财风骨寻找一个象征——在图书馆正中心耸立着一座高达12.8米的铜合金雕塑。

  这座名为《风华》的雕塑是由深圳胡惠康校友捐资建造的,上半部分从正反面看分别像校名中“财经”拼音首字母“C”“J”。底座为钱江大潮,金沙与脚印的艺术浮雕,寓意学校立足浙江,踏浪前行。整体看又似远航的风帆,象征学校扬帆钱塘江,搏击惊涛骇浪;也象征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不畏险阻,志在千里。它以磅礴的气势直插云霄,象征着学校事业蒸蒸日上。底座的浪花浮雕上的每个脚印代表学校发展中不平凡的历程,告诫人们学校每一步成功都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在人们看来,这也许是对“浙财精神”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因为这所学校的学子骨子里有一份奋勇搏击、力争上游的桀骜。

  作为上海市最大规模的锦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1995届校友章晓洪说:“我的成功只是因为我比别人多努力一点,有一股永不言败的冲劲,并且在获得成就时常怀感恩之心。”他所在的律所,连续七年在上海市律师事务所规模和业务创收两项指标位列第一。

  “不管多艰难,内心的火种一定要保留,不被世俗熄灭。因为有火种,我用二十年画了一个圈,完成了梦想回归的过程。” 浙江浙大正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1991届校友钱哲说。在金融行业崭露头角的他,为了实现儿时播音主持的梦想,创办了《资本相亲会》,将爱好与专业相结合,给梦想一个最完美的结局。

  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机关单位工作,在现实与梦想的抉择中,他选择了后者,辞职进入了证券咨询公司,走上了职业炒股道路,成为专业投资人——1998届校友楼栋,用一路走来的经历显示了他敢于追求理想、勇于取舍的人生态度。浙财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染下,骨子里渗透着一股冲劲和独特的个性。他们在各项活动中敢于创新,头角峥嵘,出类拔萃。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胡少先,经纬中国合伙人、普华集团董事长曹国熊,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永通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裘菊兰等,都选择了创新创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

  近五年来,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能力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自建校以来,学校已输送近十万名毕业生,创造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人才荟萃局面,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有的担任省市级领导、有的成为著名专家学者、有的成为知名企业家……学校被誉为浙江财税系统的“黄埔军校”、会计师的摇篮、金融人才的沃土。“要会计,找财大”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共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等在杭分支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浙机构都将学校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据往年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学校本科毕业生整体评价的优良率为99.7%,一致认为学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

  有人说:“人才培养犹如烹小鲜。如何做出一道好菜?要有好的原材料、辅料和大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学习基础就像原材料,生源质量高,原材料就好,原材料好才能调制出一道道美食。

  学校面向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本科生,其中10个省份招收第一批学生,在浙江省第一批招生专业已达到16个。2004年~2014年,学校在浙江省第一第二批文、理科综合投档分数线连续11年列省属高校第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出彩。自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1991年,学校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实施了学分制改革;2012年,学校启动课程教学示范改革,内容涉及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2014年5月,首批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正式成立。

  走出浙江,走出中国,培养国际化经管人才已逐渐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学校不断扩大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和优秀学生、特长学生转专业的比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23个国家及地区的84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国际交流,举办ACCA、CGA、中美合作班、中加合作班、中英合作班等合作办学项目。

  此外,学校还积极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型公寓建设、感恩文化建设、学生“读百本书”活动、模拟证券投资竞赛、“外交官进校园”活动、“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研究生博文节、“知行浙江”研究生社会调研等校园文化品牌,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还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自2001年推出“名家论坛”以来,已邀请60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形成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

  无论是在图书馆、自习教室,还是在校内的小茶吧、咖啡屋,常能看到几个学生聚在一起,讨论科研项目或创新实验。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和兴趣。近十年,学校共批准学生科研课题立项1200余项,资助经费达100余万元,有9000余名学生参与了科研项目。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生科研水平有较大提升,在报纸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逐步提升,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涌现出了—大批科研项目优秀成果。近5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财会信息化竞赛、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等各项活动中,累计获国际奖11项、国家级奖41项、省级奖984项。

  好菜的最终完成,需要厨师的高超手艺、大显身手,炒一盘菜原料用多少、辅料所占比例,他们了如指掌。在学校,教师扮演类似大厨的角色。

  前台湾暨南大学校长李家同说:“任何一所大学的精神,其实永远由这所大学的教授来代表,如果这所大学有一批有学问而又有崇高道德的教授,这所大学就会成为被人难以忘怀的大学。”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更是实践者、传承者。

  学校现有教职工142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50人,正高职称151人、副高职称36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5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占师资总量的86%。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近20人;有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等近150人;有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有3人;近30人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和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学校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工作的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坚持“人才强校,师资为基”的理念,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工程,先后实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暂行规定、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财苑学者等,使中青年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学校先后有4位教师的独著或合著成果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此外,学校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是全国首批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

  “天行健,自强不息,莘莘学子聚财大。地势坤,厚德载物,芸芸校友成功业。把握今天,同学少年,我们进德修业,与时偕行;展望明天,经世济时,我们牢记校训,携手同兴……”优美的歌声伴着轻快的旋律,缓缓流入心田。每当吟唱起这首歌,总会使人不禁想起“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八字校训。它语出《易经》乾卦,体现了浙财大凝聚人心、开拓创新的办学思想与精神风貌,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学校主动对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舟山群岛新区四大国家战略和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区建设,组建了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资本运行与风险控制研究中心等,共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研究院,积极开展对策研究,主动提供咨询服务,与温州、丽水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相关的课题攻关和研究,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成为世界小商品价格的风向标。

  先后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物价局、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浙江分行、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正泰集团等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学校在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督、地方财税理论与政策、社会经济综合指数编制与评价、国民幸福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土地管理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自2004年以来,学校与各级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的课题项目达550余项,累计金额近6000万元。

  树有根,水有源。学校所以能够取得丰硕的实践成果,得益于学科建设的牵引带动。学校拥有博士点、设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4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浙江省重点学科,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创新团队。设有45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个省重点专业、6个省优势专业。拥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37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58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教材,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术水平是一所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6项;承担4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4项、教育部和其他省部级项目近400项,哲学社会科学类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位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如今的浙江财经大学,已经铸就了一个品牌,塑造了一种精神,成就了一种品格。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尊重人才、教授治学”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发展战略,致力于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争取早日把学校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2014-11-06 浙江日报2014-11-0600006;浙江日报2014-11-0600007;浙江日报2014-11-0600008;浙江日报2014-11-0600009 2 2014年11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