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高校教学与互联网、移动终端有机结合

手机课堂,让低头族抬头

  通讯员 林男 张凯滨 记者 王婷

  本报讯 大学课堂上,自顾自玩手机的“低头族”令不少老师头痛。如何利用手机进行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省高校探索的新课题。

  这段时间,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这方面作出了别出心裁的探索,让学生手中的手机从“玩具”变成了教具。

  “学生课堂上玩手机让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但如果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也可以变成教学工具和学习平台。”浙师大本科教学部主任赵雷洪教授认为,堵不如疏,手机在课堂上能有妙用。

  浙师大教育技术系主任黄立新教授在课堂上干脆完全开禁手机,在他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个指定的客户端,通过该客户端可以接收老师定向发送的教学问题,然后将答案发送到指定网站。这样一来,每个学生的应答状况第一时间呈现在与电脑相连的教室大屏幕上,课堂应答展示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和老师课堂互动的主动性相应提高了。

  黄立新老师上课时还在移动终端安装了一款特殊的教学软件,有了这个软件的帮助,他不仅可以点播课件,还可以随时随地展示学生完成的课堂作业、拍摄的解题和制作模型情况,非常便捷。

  不仅是黄立新老师,不少高校老师都根据各自的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织教学、开展互动讨论、检验教学效果。

  城市规划专业的胡梦翔老师巧用手机,让学生“动”了起来。在胡老师的课堂上,大学生用手机上网查资料,尤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三五分钟查询后,大家把各自查到的答案参与到课堂讨论、发言中。胡老师还借助微信转发推送最新的设计成果或专业文章,“专业教学常用到图纸、案例,一些专业的微信内容也符合学生使用手机阅读的习惯。”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门研发了一款应对“低头一族”的“手机课堂”APP。在临床医学系徐琳峰老师的课堂上,他不用一一点名,开课前5分钟,只要轻轻点击一下安装在课程PPT上的新插件“开始上课”,同学们的手机上就实时出现签到界面,大家将自己在教室上的画面自拍下来,上传到系统中,就可以完成签到。任课老师只要点击授课PPT上的“签到情况”一栏,全班学生的到课情况一目了然。

  “手机课堂”软件不仅能实现上课签到,还能够进行随堂评教、随堂测试和随堂提问,并且自带电子课程表、学生竞选投票、平时测试、消息通知等功能。

  课堂中,任课老师可以随时根据授课要求,给学生开展随堂测试,并将随堂测试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中,学生再也不能靠“临时抱佛脚”来应付考试了。

  到了下课的时间,老师点击“上课结束”,同学们的手机中便会出现“随堂评教”的界面,大家可以对老师的课堂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进行评价。老师很快就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分数,了解到这堂课的教学情况,并且针对学生评分较低的项目加以改进。

  “既然我们不能阻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那么我们就好好利用手机,通过手机促学习。”此款手机软件研发的项目负责人陈利丽老师认为,手机完全可以变“弊”为“利”,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实时双向互动,让传统课堂与移动终端、互联网、无线网络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移动教学。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手机课堂,让低头族抬头 2014-11-06 3669829 2 2014年11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