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守护好家园 转出新天地

——嘉兴南湖区养猪户转产转业纪事

  本报记者 李回雄 陈培华

  通讯员 冯成 张文术

  减养,为了绿水长流。为减少无序养猪对环境的破坏,嘉兴以水环境治理为契机,开展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重点对禁养区、限养区内违法猪舍进行拆除,鼓励农民转产转业。

  一年过去了,截至目前,嘉兴全市已拆除违法猪舍逾800万平方米,其中南湖区已拆除违法猪舍480多万平方米。猪棚连着农民生计,仅南湖区就有近两万户养猪户面临转产转业。

  减养,不能减少农民收入。一年多来,嘉兴以退养转产、转移就业、创业创新为重点,帮助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对有就业需求的,送岗位上门;对需要技能培训的,免费开办各类培训班;对有创业梦想的,帮助申请各类补助……今年前三季度,南湖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65元,同比增长9.6%。

  眼下,南湖区许多养猪户告别猪棚,在大棚、在车间、在创业园中开始全新的生活。

  “以前浑身猪粪臭,现在满屋花芳香”

  ——猪棚变花房,转产有门路

  看着满架子含苞欲放的藏红花,仲培荣开心地笑了。

  “再过10天,这些藏红花就可采摘了。”仲培荣说,他引种了16亩藏红花,为了避光,这些天将球茎全部移入100多平方米的花房内。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间花房的前身竟是猪棚。仲培荣今年52岁,在南湖区新丰镇民丰村养了十几年猪,最多时养了20多头母猪,肉猪存栏数有600多头。

  “以前是浑身猪粪臭,现在是满屋花芳香。”仲培荣显然对自己的转产之路很满意。去年,他在村里第一个主动拆除900多平方米违法猪舍,获转产补贴27万元。

  转产转业的养猪户都收到了政策“大礼包”:对从事生态高效农业生产,对土地租赁期限在10年以上的,给予每亩800元一次性租金补助;对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所建的大棚、喷滴灌等生产设施,按投资额的30%给予一次性设施补助,最高补助每亩不超过5000元;对转产户转产从事水蜜桃、葡萄、槜李等多年生优质水果生产和种养结合的水产生态养殖,按实际种苗费用支出,给予每亩不高于1000元的一次性种苗补助……

  转产之路在何方?脑筋活络的仲培荣四处打听,得知种植藏红花经济效益好、风险小,他便去建德种植基地考察。“养猪市场波动大,污染环境,肯定不是长久之计。”仲培荣去年引种了8000公斤藏红花种胚。

  仲培荣敢“跨界”,因为有一个后援团。“农民想转产,我们推一把。”新丰镇副镇长黄军说,村里为仲培荣流转了60亩土地,并帮他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让仲培荣骄傲的是,“跨界”当年就旗开得胜,去年16亩藏红花净赚15万元。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身为仲培荣后援团的一员,高级农艺师姚金林经常忙得“脚打后脑勺”。作为新丰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老农技”,老姚白天进村入户对转产农民进行技术辅导,晚上还要给准备转产转业的养猪户授课。

  “挨个村开讲,每个村要连上9堂课。”姚金林说,去年以来他已上了近100堂课,每次教室都挤得满满当当。“养猪户最爱听的就是‘万元千斤’种养模式,都觉得实在。”老姚说。

  在农技专家的探索下,南湖区已形成了“大棚西甜瓜—晚稻”、“大棚蔬菜—晚稻”、“大棚生姜—晚稻”为主的“万元千斤”种植模式。

  打千斤粮,挣万元钱。对养猪户陈继荣来说,已不是梦。

  时近中午,我们走进新丰镇净湘村,稻穗在阳光下泛起金光,丰收在即。“亩产千斤粮,一点问题没有。”皮肤黝黑的陈继荣,嗓门很响。

  这两亩地不仅产粮,而且已为陈继荣带来两万元收入。在种晚稻前,陈继荣在这两亩田中栽了大棚生姜。开春时节栽下姜苗,6月下旬收获嫩姜,每亩净收入1万余元。

  “这钱赚得稳当,如今不用成天关心猪肉价格。”陈继荣说,拆除680平方米违法猪舍后,他家6亩田上搭起大棚,农技人员到他田头手把手指导,让他实现了“万元千斤”。

  去年以来,南湖区推广“万元千斤”模式种植面积6.6万亩,保持粮食总产基本稳定。“为农民净增收5.57亿元,相当于每户养猪户年增收1.39万余元。”姚金林对此算得很清爽。

  在南湖,许多猪农不再满足只侍弄自家的几亩田地。去年以来,在南湖各个养殖大镇新冒出许多家庭农场,养猪户开始当起农场主。仅凤桥镇,一年多来就新注册家庭农场17家,经营土地1219亩。

  “农场主越当越有滋味。”凤桥镇大星村的陈新华说,他从成家开始就养猪,养了二十多年,没想到这辈子还要转一次行。去年,陈新华带头拆除了1000多平方米猪舍,流转了50亩地。转行上头还有补助,第一年每亩土地贴补800元流转费。“现在地里种了莴笋和土豆,还准备搭架子种丝瓜。”陈新华笑眯眯地说,来年你再来我农场看看,肯定是另一番模样。

  “养过猪的人,不怕吃苦”

  ——猪倌变经理,转业有激情

  凤桥镇,茜柳村。

  一见面,李忠林便熟练地双手递上名片。

  一双粗壮的大手,握手特别有劲:“企业才刚起步,请你们多帮忙宣传宣传。”

  眼前这位打扮入时的总经理,两年前还在家跟上千头猪打交道。“每天身上臭烘烘不说,还把村里的河养成了臭河,这钱赚得越来越不安心。”李忠林说,拆除违法猪舍,倒逼他走上一条创业路。

  顾家伯爵电器厂应运而生。“我表弟在一家集成吊顶厂跑销售,对这块市场很熟悉。”去年7月,李忠林投资100万元与表弟合伙创建了这家企业,生产销售集成吊顶。

  “以前管猪,现在管人。”李忠林主抓生产,车间人手不够时,他经常亲自上阵。“养过猪的人,不怕吃苦。”李忠林说,创业的辛苦他有心理准备,他最担心的是产品营销、资金周转等难题。

  “不过,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憨厚的李忠林时常流露笑容,现在每月平均有50万元产值,订单也在慢慢增加。

  与李忠林一样,看着第一批产品从印刷机器上下线,蒋贤华松了一口气。

  “这算是我第3次创业。”今年41岁的蒋贤华木工出身,31岁开始养猪,在大桥镇由桥村最多时养了1000多头猪,搭建违法猪舍3000平方米。

  如今,蒋贤华在新丰镇工业园区内租了1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投资200万元引进了两套印刷设备,雇了5个工人。

  虽然业务才刚起步,但蒋贤华看得更远。“办企业肯定可以更持久,养猪对环境污染太大。”蒋贤华说,现在跟以前不一样,要经常去外头灵市面、跑行情。

  “如果顺利的话,明年产能能达到500万元。”半年下来,蒋贤华对第3次创业信心满满。

  养猪户的创业激情正在被点燃。入夜,新丰镇成校一间教室内,灯火通明。一堂针对养猪户的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正在进行,全镇几十位年轻的养殖户听得十分认真。“这些课程都很实在,好用。”净湘村的养猪户陆林利学完后,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羽绒服销售店,旺季时月销售额有30多万元。

  眼下,嘉兴各地的培训学校纷纷为转产农民“私人订制”课程。课目包括农产品经纪人、维修电工、家政服务等各个方面,转产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课程,以学一技之长,创业致富。

  “叮咚,叮咚。”一进凤桥镇栖柽村养猪户梅玉祥家门,便听到阿里旺旺的声音此起彼伏。他儿子梅佳斌和儿媳两人正在电脑前,忙着与淘宝买家沟通。

  “这次创业,我们是上阵父子兵。”梅玉祥说,自家300多平方米违法猪舍清理后,他将在嘉兴城里租房开淘宝店的儿子叫回家,整理出一间仓储室,在家里开起了淘宝店。“现在物流方便,在家开店还省成本。”梅玉祥说。

  梅佳斌比父亲想得更多。他看中家庭烘培的兴起,在淘宝上开了一家“鼎有名西点屋”,如今已是三冠店铺。店里有400余种商品,最多一天能接200多个单子,一年销售额近300万元。

  “接下来我准备注册一家公司,做大了才能更强。”梅佳斌告诉我们,镇里还给他发放创业服务卡,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等便捷服务。

  “成为上班族,感觉挺不错”

  ——家门口上班,就业很轻松

  养了半辈子猪的韩志明,如今开起叉车来很顺溜。

  “成为上班族,感觉挺不错。”40出头的韩志明说,不养猪后,他参加了镇成校的叉车培训班,拿到了合格证。

  凭借新技能,韩志明被正泰电缆公司挑中,成为了一名叉车工。韩志明家住大桥镇农建村,去厂里上班,开电瓶车只需10分钟。“上班离家近,每天中午还能回家吃饭。”韩志明说,每月还能领150元餐贴,平均每月工资能拿3500元。

  更让韩志明高兴的是,工作间隙能和工友们聊聊天,开开玩笑。“以前每天跟猪打交道,日子过得很单调。”韩志明说,现在大家聚在一起说说村里的事,讲讲电视上的新闻,挺开心的。

  授人以渔,是养猪户就业的关键。今年以来,大桥镇成人技术学校开出了多期叉车培训班、面点培训班,场场爆满。此外,余新镇、凤桥镇、七星镇等地的成校也纷纷推出果树种植、家政服务等培训班。从去年开始,南湖区财政连续3年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养猪户免费培训。

  夜幕时分,走进新丰镇成人技术学校活动室,但见几十名养猪户正在参加家政服务培训。养了十多年猪的刘连云学得格外认真。“培训班办到家门口,方便我们来学技术。”她说,她已经联络了5个同学,准备开一家家政服务所。

  “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养猪户转产转业的成功率。”南湖区人力社保局负责人说,经调查摸底,全区共有生猪养殖人员26004人,劳动年龄段内的16039人,截至目前,已就业的有15291人。

  近日,一场“只招养猪农民”的定向招聘会,在大桥镇花园村、由桥村举行。大桥镇26家企业腾出700多个岗位,进村设摊,韩志明就在会上应聘成功。“对录用养猪户的企业,我们进行奖励。”大桥镇副镇长陈军说,对录用养猪户合同满一年的企业,录用1人奖励1000元。

  养猪户在家门口工作也不难。据统计,南湖区726家企业推出了12952个工作岗位,通过区、镇、村三级劳动保障信息平台发布,供养猪户挑选就业。“招聘会办到家门口,真方便。”养猪户吴永群已成了上班族,每个月可以领到2000多元工资。

  上了年纪的养猪户就业也不成问题。南湖区在镇、村专门组建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村“5060”人员入社。合作社则将承接的劳务服务“发包”给社员,解决他们就业的同时,也缓解了部分企业季节性缺工难题。全区已建立了28家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 1000余人。截至目前,每个社员月均收入可达1500元。

  “看着桃花浜又回来了,这猪棚拆得心甘情愿”

  ——臭河变清流,生活有奔头

  桃花浜变脸了。

  有着美丽名字的这条小河,位于凤桥镇茜柳村。“因两岸桃花夹生,清流依依而得名。”茜柳村党总支书记孟利军说,小河浜两岸的两个村民小组被叫作桃花村。

  美丽却一度失却。上世纪90年代开始,桃花村村民开始养猪,58户人家有48户养猪。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搭建违法猪舍,少则五六百平方米,多的1000多平方米。猪粪外溢,让桃花浜渐渐变成了一条黑臭河。

  “看着桃花浜的美丽景象又回来了,这猪棚拆得心甘情愿。”李忠林儿时常在这条浜里游泳嬉戏,享受美好时光。而从村里大量养猪开始,他眼见着河一天天变黑、变臭。

  告别养猪的李忠林,也将告别遗憾。今年以来,全村1.8万平方米违法猪舍相继拆除,由专人对桃花浜进行清淤、清洗。“对河底冲洗了3遍,彻底洗了个澡。”孟利军说。

  如今,桃花浜两岸筑起了生态护岸,河边栽上了桃树。“再过两年,春暖花开,桃花浜将比以前更美。”李忠林满脸高兴。

  对于水质的改善,房惠涛更有发言权。作为一名有十多年钓龄的钓鱼爱好者,由于乡间小河污染,鱼虾几乎绝迹,而一度被逼到鱼塘花钱垂钓,过过干瘾。

  “现在河里鲫鱼、鲤鱼、汪刺鱼,各种鱼儿又游回来了。”见到房惠涛时,他正在凤桥镇栖柽村的新桥港钓鱼,水桶里游动着几尾3寸长的小鲫鱼。

  天蒙蒙亮,新丰镇渔村的渔民姚海林就划着小舟去捕鱼,再到集市上叫卖。“终于结束无鱼可捕的日子,我们心里高兴。”姚海林说,收获多时一天能卖两三百元。

  拆除违法猪舍,改变的不止是河道水质。

  “突出猪围的感觉真好。”陈继荣家的违法猪舍沿着住宅绕了大半圈,闻着猪粪臭入眠,一到夏天,更是臭味难忍。“现在想想,为了赚钱,破坏了环境真不值得。”陈继荣准备翻建新房,并在原来猪舍的地基上栽上果树和花木。

  追求生活品质的农民越来越多。在凤桥镇联丰村东北角,有一处40多亩的水塘,种上了莲藕,夏天一到,满池荷花摇曳,送来一阵阵清香。村里还出资在池塘周边建了步道和凉亭,成了村民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以前这水塘周边全是违法猪舍,谁还有心情来散步?”村干部谢惠康说,他们给这里还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荷塘月色。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守护好家园 转出新天地 2014-11-04 3671661 2 2014年11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