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老家

乡土之恋

  老家粉:归去来兮

  最近,写了些讴歌农耕、田野的文字,又看了一些诸如“稻花香里说丰年”之类的文稿,脑海里仿佛总有点东西挥之不去,或忙或闲,时不时来“惦记”一下,浮想三五分钟,索性给它们一个出路吧。

  我来自农村,虽然现在也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里生活,但内心深处对农村、对土地还是有种深深的眷恋和向往。

  故乡现在回去很少了,偶尔从父亲带来的信息里,听到某某家怎么样,某某人走了。对我来说,消逝不仅仅是一个乡邻,更是一段童年记忆。

  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我看来很长时间里文明的状态可以说几乎都是静止的,甲骨文里描述乡村生活,到唐诗宋词里记录的,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近半个世纪来,这种“沧海桑田”式的变化,已经让这个世界面目全非。

  小时候,电视还没普及,夏天的晚上,几家人坐在星空下,用一种类似艾草的植物捆扎的火把熏蚊子,大家东拉西扯地闲聊。记得有位年长的邻居一直给我们讲很多的故事,每天都不一样,听得很是津津有味。至今奇怪,这些谈不上有文化的人,故事讲起来甚是生动精彩。

  远古的故事已经有史书记载,近现代的故事也已经开始有文字展现,我一直有种深深的担心,在这种社会大转型的关口,类似这种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这些无法登大雅之堂的卑微故事,如果我们走了,会不会跟我们一起消逝。

  与人闲聊中,也曾戏谑,现在冒出来的所谓作家,几乎还没开口就被唾沫星子“淹死”了,那些快餐式的文字作品,几乎自己都不愿意去从头看到结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样朗朗上口的文字,这样恬淡温馨的场景,质朴无华,却至真至美,打动着我们的内心。

  都说天地是有灵性的东西,这种灵性也充分地展现在我们古代的人文、自然科学巨匠们身上,他们汲取自然万物之精华,面山水而沉思,与虫鸟相对话,文思泉涌,笔尖流淌的文字熠熠生辉,既有流芳百世的佳文巨作,也有影响深远的世界级科技发明。

  而今,这些都断了。薄薄的水泥地面,隔断了我们与土地的直接接触,而比这种物理阻隔更为可怕的,是它隔断了我们从自然万物、天地精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的无形通道。思想一下子失去了灵性,展现出来的东西不是枯槁,就是呆板,倒是很适合计算式程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是人类发展需要追求的方向么?值得反思的所谓现代文明脚步啊!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19 乡土之恋 2014-11-04 3675273 2 2014年11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