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一个县域经济体的突围

——长兴转型发展纪事

  本报记者 徐峻 刘乐平 刘刚 霍建虹

  通讯员 丁珊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长兴。

  看工业:今年前三季度,长兴规上工业实现产值820.78亿元,同比增长11.86%;实现工业增加值134.24亿元,同比增长10.8%。在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国百强县榜上,长兴名列第44位。而就在10年前,长兴全县工业产值不足百亿元,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比环境:曾经的长兴工业支柱——蓄电池、水泥、粉体、印染、耐火砖、工业炉等产业,一改粗放发展污染环境的老路,在集中整治中实现蜕变,原先天上飘浮的、水中流淌的、土里蕴含的污染一一得到治理,曾经的生态问题县漂亮转身,成了“国家生态县”。

  三省交界,太湖之滨,长兴还是那个长兴,而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是什么改变了长兴?“没有特殊政策,没有别的什么红利,长兴有今天的面貌和变化,靠的就是咬定转型不动摇。”长兴县委书记章根明说。

  诚然如此,过去十年,尤其是最近四五年,可谓长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贯穿其中的一根不变主线就是转型,尤其是对蓄电池、粉体等六大传统产业的壮士断腕般的整治,一场接着一场,其惊心动魄之处,犹如一次次战役冲锋。而在迈开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最艰难的那一步后,长兴人也已然开始领略转型发展的新意境。

  六个产业六场整治,重拳出击浴火重生

  日前,全国热处理行业最优秀的专家和从业者聚集在长兴林城镇,他们一头扎进了该镇的工业炉企业车间里,为长兴工业炉行业把脉。

  工业炉是长兴本地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全县曾有企业128家,其中125家在林城,是国家非标准电炉生产基地,但现在却变成了一个企业规模小、亩产效益低、科技含量低的产业。林城镇副镇长程再喜说,工业炉广泛运用于核电、航空航天、设备制造及金属加工等领域,近年来市场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但长兴却拿不出好产品去竞争。

  更让人憋屈的是,去年,长兴规上企业的亩均产值已经达到179万元。与此同时,在125家工业炉企业的庞大队伍里,甚至排不出一家规模以上企业,仅有3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除了转型,别无他路。今年3月开始,长兴启动工业炉转型,全镇工业炉企业由125家减至目前的38家,全部制定了企业发展的“一企一策”。1至8月,林城镇工业炉企业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20%;税收1540万元,同比增长25%。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对工业炉的整治,在长兴转型发展的记录中,其实还算是相对“温和”的一幕。“如果说惨烈,那还是蓄电池行业。”长兴经信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长兴的蓄电池产业从最早为矿灯配用发家,一度发展到遍地开花的地步,一大批作坊式小企业每年排放大批铅污染物,老百姓意见越来越大。2004年,长兴启动对蓄电池行业的第一次专项整治。但更惊心动魄的治理是在2011年,当时,长兴县采取“休克疗法”,对蓄电池行业实施比国标还要严格一倍以上的“长兴标准”,将大多数蓄电池企业倒逼出局。175家蓄电池企业,最后只保留了16家。对保留下来的企业,集中入园生产,在技改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改造提升。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整治不仅没让长兴蓄电池产业一蹶不振,反而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相比2011年整治前,如今的长兴蓄电池产业销售收入提高了14倍、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9倍、人均利润提高10.7倍、税收贡献提高了7.8倍、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了四分之三,铅排放总量从整治前的6670千克减少到2726.8千克,并先后建起了国家级行业监测中心、天能国家级技术中心等,还崛起了超威和天能两家产值达500亿元级的大企业。

  越转型越发展,越转型越有信心。近3年来,长兴先后对全县的耐火、建材、纺织印染、矿山、码头等行业实施了环境整治,累计关闭矿山138家、石粉企业330家;拆除码头237座、关闭粘土砖瓦窑34座;拆除关闭全部148门石灰土立窑;整改耐火、琉璃瓦等炉窑企业193家,拆除烟囱223个,改造窑炉142门;搬迁集聚5万多台喷水织机。

  与此同时,长兴不仅摘下污染的帽子,还摘取湖州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冠军;在全国百强县的榜单上,从2002年的第107位升至2014年的第44位。

  铁腕整治之下,长兴的产业结构焕然一新,逐渐形成了新型电池、现代纺织、特色机电三大支柱产业。以新型电池为例,长兴以铅蓄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和太阳能光伏电池为重点发展领域,目前形成了电池研发、生产组装、原辅材料加工、零配件制造、销售以及废旧电池回收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光是天能和超威两家就占据了全国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与此同时,长兴还通过传统产业整治腾出的空间,招引“大好高”项目,引进和培育了以高田、化药等为龙头的汽车配件企业,以康迪汽车为龙头的整车生产企业,今年还引进了总投资30亿元的瑞华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项目和总投资20亿元的中汽零汽车博览中心项目等,形成了集电池、配件、整车、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一个全新的新能源产业链崭露峥嵘。

  “泥腿子”变成企业家,转型转出现代企业群

  在天能集团企业展示厅里,记者被特殊的展品吸引:几间破旧的房子,几台简陋的机器,这就是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创业时所拥有的一切。24年前,年仅28岁的张天任承包了一家负债累累的村办蓄电池厂。

  从一家村办蓄电池厂起家的天能,其成长也伴随着蓄电池行业的整治和转型。“2005年,我们自己坐不住了,自己设门槛,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购买环保设备。”张天任说,那时候开始反思:再像以前那样,高污染,生产工艺落后,这样下去不行。

  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企业负责人自身的转型和升级,是一次对企业家心态和价值观的全面改造。

  七八年前,众多动力电池企业还守着传统铅蓄电池产品过小日子时,天能已经率先开发生产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电池等五大系列上千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今,天能科研团队正在破解废旧铅酸电池的回收再利用这道难题。在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里,每年能无害化回收处理15万吨废铅蓄电池,产生10万吨再生铅及数万吨副产品,而再生铅的生产成本比原生铅降低38%。接下来,天能还将致力于3个转型:研发新型锂电池,开发低速短程电动汽车,从生产型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

  与天能一样在转型中蜕变的,还有超威集团。在今年9月发布的201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同为国内蓄电池行业龙头的超威,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

  支撑超威快速发展的,同样是创新驱动。超威曾用6年的时间投入超亿元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掌握并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镉内化成工艺”,现已实现生产全覆盖。由超威首创的“原子经济法”铅回收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日前,超威还与德国MOLL公司签订了汽车启停电池项目合资合作协议,后者是德国宝马、奔驰、保时捷的长期供应商。“推广启停电池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这次和MOLL的合作,是超威又一次对自我的超越。”超威集团总裁杨新新说。

  不仅是蓄电池行业。在转型突围中,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在长兴崛起。从传统纺织到广泛应用于婴童、医疗等领域的无纺布产品,金三发集团已经成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去年1月建成投产的浙江恒腾差别化纤维有限公司一期年产40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预计今年全年销售额将超过44亿元,比去年至少翻一番……

  统计显示,长兴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规上企业数量,从2006年的181家增加到2013年的607家,年均增长18.7%,产值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003亿元,年均增长24.8%;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数量,从2006年的39家增加到2013年的209家,年均增幅27.1%。

  龙头企业引领,规上企业跟进,中小企业创新,如今的长兴企业家已经完成从“泥腿子”农民到草创企业家,再到具有国际眼光和专业水平企业家的转变,长兴的龙头企业已经完成从手工业作坊到初具规模的工厂,再到从事新兴产业的现代企业的转变,这些企业和企业家已经成为长兴工业化的主体,成为长兴适应新常态的中坚。

  狠下心去落后产能,放开眼布发展新局

  姚锄强清楚地记得上一次见到县委书记章根明时的情景:那是今年7月28日8时多,他和其他4家企业的老总一起来到县行政中心书记办公室。这一天是长兴举行“书记(县长)与企业家面对面谈心、一对一服务”的首个接待日。

  威达纺织是当地纺织产业的代表,上半年企业产值增加了18%,利税增加了16%。交流时,威达总经理姚锄强提起,公司新上纺纱设备需向县银行贷款1000万元。他的困难随即被填写在当天的抄告单上,并明确由相关部门帮助协调,并于15天内报结果。

  在长兴,类似这样的精准化政府服务近乎成为一种行政文化。在国家级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呵护企业发展的殷切心情不仅写在标语上,更写在众多服务细节中。比如,许多针对企业的政策文件都有图解流程,一件事情办理有哪些流程,遇到问题应找谁,都一目了然。

  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当面对转型挑战时,长兴政府又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坚定和铁腕。2004年10月,长兴蓄电池行业被列为“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其时,包括蓄电池、粉体、印染等产业在内的高能耗、重污染产业撑起了长兴工业的基本盘。

  痛定思痛后,长兴毅然决定,对工业经济进行全面整治。而这意味着,要一举砍掉一批曾经为长兴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五小”企业,影响几十亿元的工业产值和1亿多元的地方财政收入。“下这个决心太难了!”时任县发改委副主任俞江成回忆说,整治初期,部分企业主不理解,出现大量外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做了大量工作才慢慢过渡。

  转型当然不只是工业,长兴人思考的是整个经济结构转型这盘大棋。

  长兴抓住34公里未开发太湖岸线的稀缺资源,在布局服务业上着实下了几手“妙棋”:邀请北京等地专家制定长期的生态保护规划,发展百里古银杏、太湖源生态园等旅游项目;占地5000多亩的太湖图影生态湿地在开发后,已经成为长三角新兴的生态旅游景观;西太湖边10余平方公里未受任何污染的宝地——仙山湖,如今已经成为长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抓手。

  工业在转型中嬗变,服务业抓紧布局,长兴农业发展之强劲也出人意料。目前,长兴全县以花卉苗木、商品蔬菜、特种水产、名优水果、优质茶叶、高效竹林和现代蚕桑等为重点的七大特色产业用地达到117万亩,占全县农业用地面积的68%。到2013年,全县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产值42.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56亿元的74.6%,按全县45万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增收9467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1元的48.9%,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一个县域经济体的突围 2014-11-03 3667384 2 2014年11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