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爱心之烛,点亮人生旅途

  关键词:感恩

爱心之烛,点亮人生旅途

  这周的主打故事,与爱的反哺有关。

  故事的主人公叫叶明英,是浙师大美术学院一个很有才气的女生。她来自丽水农村,家境不好,之所以没有被贫穷埋没画画的天分,完全因为她慈爱而坚强的母亲。

  然而,母亲并非生母。19年前,这位善良的女人与既贫且病的丈夫收养弃婴叶明英,靠背着她在菜场扫地的微薄收入,拉扯她长大,并坚持供她学美术上大学。

  几个月前,养母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叶明英心急如焚,向媒体表示“只要能救妈妈,做什么都行”。

  许多人为这个故事动了恻隐之心。

  我想一部分原因,是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和孝顺的女儿,这是世间最纯朴的感情,人们不愿亲眼看着母爱搁浅、女儿遗憾。

  而更深的原因,应该是触动于一个微小而普通的生命,愿意用最大的爱与慈悲,去温暖另一个苦难的生命,而这份深爱,没有被辜负。所以许多人愿意去帮助。

  人们感动于知恩图报。这种人与人之间爱的互动,给当事人以及社会带来的力量,有时候大到让人无法想象。

  上周,台州媒体开始了新一届感动台州提名人物展播,其中有个叫戴杏芬的村民让很多人印象深刻。20多年前,她收留3个身无分文、流落台州的小男孩,20多年后,其中一人成为沈阳颇有名气的企业家,送来百万支票欲表感谢。

  这个故事一开始引来众多关注,主要是因为落差。一个普通村民,一个知名企业家,因为一次萍水相逢,结下深厚情谊。然而细细琢磨,它的动人之处在于爱在回应中被放大了。当年年轻的戴杏芬绝不会想到自己一次小小的热心之举,竟会对另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而男孩成年后的寻觅和报答,也给这个社会带来阵阵暖意。

  这是感恩的力量。

  生命相互依存。每一次呼吸吐纳,都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做太多,只要一点点,就会看到我们根本想不到的风景。

  这种感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急诊室护士殷晓晨懂得。

  上周,一篇名为《给死亡以淡淡的暖意》的网文,在微信和浙江新闻APP上热转。文后每天都有新的评论,目前这篇文章仅微信阅读量就超过9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叫阿浩,是一位临终病人。癌细胞扩散、病情危重、生活不能自理。更让人难过的是,他没有家属、没人照顾、没人付费、更没人为他做决定。

  故事的另一群主人公,是邵逸夫医院急诊室一些普通的医护人员。经历了太多生与死的无常,或许在我们的观念里,这群医护人员完全可以平淡地、如例行工作般地对待普通临终病人阿浩。

  可是,没有。这些医护人员不仅给了阿浩生活上的照顾,还尽己所能地给予处在生命最后时光的他温情和尊严。故事的最终,这个一无所有的小伙子,在临终前捐出了自己的遗体。

  这些细节,丰满了整个故事。如果没有殷晓晨的记录和披露,我们知道的可能就只有一个简单的结局。然而,所有的结束都有开始。若没有医护人员们的温情,就没有阿浩的捐献。而有了阿浩的捐献,接下来又会有些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肯定还有一个接着一个温暖的情节。

  人生这趟旅途,我们会遇到许多事情,包括很多困难,也肯定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帮助。铭记感恩,会让生活更美好。我想,最好的感谢,还是用爱和行动去帮助周围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你点亮一支蜡烛,照亮的不会仅仅是眼前的路。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爱心之烛,点亮人生旅途 2014-11-03 浙江日报2014-11-0300010;3676793 2 2014年11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