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湖州吴兴区有个“帮帮团”

外乡姐妹心连心

  记者 沈吟 通讯员 张蘋 陈晓杰

  本报湖州10月30日电 位于湖州北郊的环渚街道后庄村,面积仅1.6平方公里。这里的本地人口只有1400多人,外来人口却达到12000多人,是本地居民近十倍。很多人的印象中,外来人口集聚的地方,矛盾易发,环境、治安不容乐观。但是,后庄村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这得益于村里有一支特殊的娘子军——“姐妹帮帮团”。

  “姐妹帮帮团”成立于2012年6月,由40位多位热心的外来妇女组成。她们或经营个体生意,或在工厂打工,年龄从20多岁到60多岁不等,都已经在后庄村租住多年。

  来自安徽宣城的陈芬云,算是团里的“元老”了。她还记得,最初,姐妹们是作为村里的计生协管员聚在一起的。因为外来人口众多,村卫生服务站希望有热心的外来妇女帮忙从事计生工作。于是,帮助分发计生用品、排摸超生情况,一些热心的姐妹们聚在了一起。在一次次的接触中,她们帮助调解纠纷,扶危助困,逐渐得到了村里人的认可。“一样出门在外,相互沟通起来容易些。遇到谁家有困难,就力所能及地帮一把。”陈芬云说。

  今年40岁的陈芬云和丈夫在后庄直街分别经营着一家童装店和一家成衣服装店。后庄直街较窄,两边都是店铺,每到傍晚交通高峰期,这条路上就堵得厉害。每天傍晚,陈芬云都要在店门口帮助疏导交通。堵车时,有人脾气上来了,争吵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会动手。一天上午,一辆汽车倒车,不料撞上了一个骑电瓶车的老人。双方一言不合,眼看就要动手,陈芬云马上上前劝解。“有人说我爱管闲事,但是有时人就要爱管闲事,你在旁劝一句,可能就会避免很多冲突。”这样的冲突,陈芬云隔几天就会遇上。她还免费帮老年人、贫困户缝补衣服、换拉链。

  来自湖南的朱细兰,也是“帮帮团”里一位热心的大姐。邻居万雪珍的婆婆住院,家中的孩子只能托朱细兰代为照顾。“这么晚才下班接孩子,还没做饭吧?晚上来我家吃。”看到晚上7时多才下班的万雪珍,朱细兰热情地邀请道。万雪珍有些过意不去,执意要给朱大姐钱,却被回绝了。“都是街坊邻居,你不要这么见外。”朱细兰说。

  每当附近的街坊需要帮忙时,“帮帮团”的姐妹都会伸出援手。拾荒的王老太太没有冬衣,姐妹们凑钱为她买了一件厚棉袄;一位八旬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成员们轮流到老人家中照顾;帮助调解邻里纠纷、婆媳矛盾;帮助村里处理一些新居民事务……成立两年多来,团里有人离开,也不断有新人加入,一些受助的人也成了“帮帮团”的一份子。成员虽然在变,但“姐妹帮帮团”的服务精神一直未改变,“帮帮团”姐妹们也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温暖着后庄村的居民们。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外乡姐妹心连心 2014-10-31 3670249 2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