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阳光村务,让百姓心里亮堂

——走进全国首个村监会诞生地武义县后陈村

  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朱跃军 章郁芳

  本报讯 日前,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会议室内,30余名村党员干部围坐在一起,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这样,我们干事创业的底气更足了。”村党支部书记陈忠武深有感触地说。

  干群关系更和谐了,村民钱包鼓起来了,村庄环境变漂亮了……10年时间,后陈村村民感受到种种真切而美好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很大程度源于村民引以为豪的基层创举——村务监督委员会。日前,记者走进这个我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诞生地。

  秋天的后陈村多了几分韵味:眼前,清澈的河水在桥下流淌,鱼儿在河里撒欢;远处,农家小楼漂亮齐整,仿佛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而位于广场上的雕塑格外醒目,听村民说,雕塑的3根立柱分别象征着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监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后陈经验陈列馆,一份份史料,生动地再现了9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深入后陈村调研时的动人场景。

  2004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村监会以来,后陈村完成了从乱到治的华丽转身,创造了连续10年村干部“零违纪”、村民上访“零记录”、工程“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的纪录。“同样令人欣慰的是,民主法治的理念开始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心中深深扎根,干群关系也更和谐了。”陈忠武对村子的变化历历在目。“以前,村干部干事越多,村民越要来信来访,总认为村干部在捞好处,而现在,村民生怕我们不干事,总是催着我们多办实事。”他说。

  在后陈村财务公开栏里,记者看到,村里买一瓶墨水、胶水以及一次性茶杯等都要上墙公布,一目了然。村民洪孝广告诉记者,这些账目都要通过村监会成员审核后张榜公布。村两委的开会内容,第二天村民就能查询详细记录。据统计,仅今年以来,后陈村村监会共向村两委提出意见、建议29条,被采纳21条,实际节省资金30余万元。

  (相关报道详见第三版)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1 阳光村务,让百姓心里亮堂 2014-10-31 3667012 2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