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法治中国的浙江实践特别报道⑨

村务,走上阳光大道

——我省农村民主监督的十年探索纪事

  10年,可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变得懂事成人;10年,可以让一株稚嫩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我省建立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以来的10年,广大农村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监督看得见,权力管得住,村民真做主,发展好又快……从武义县后陈村破土发芽,到眼下在全省3万余个行政村落地生根,村务监督委员会犹如一阵清新之风,吹遍钱江两岸,拂过田间地头,由此掀开了全国农村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的新篇章。2005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深入后陈村调研,并充分肯定这一做法。随后,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县、全省乃至全国铺陈出一幅斑斓画卷,并在2010年,被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制度。

变化:

监不监督两个样

  凡事皆有因果。现实的阵痛,迸发出求变的火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后陈村“劣迹斑斑”:金丽温高速公路建设涉及后陈村,随着工业园区的开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全村1200余亩土地被征用,土地征用款达1900余万元。由于村务管理不透明,财务支出不规范,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危机与日俱增。2001年,部分村民为发泄对村干部的不满,掀翻了前来调解的乡政府车辆。2002年,因为高速公路铺设施工过程中账目不清,当时的村支书在换届选举时落选;2003年,由于私自挪用村集体资金买保险收回扣,接任的村支书又被免职。类似问题屡屡发生,后陈村成了武义名副其实的“上访第一村”,上级领导闹心,村里干部痛心,广大村民伤心。

  同年11月,时任武义县白洋街道工办副主任的胡文法,受命到后陈村兼任村支书。

  2004年,后陈村获得近1000万元土地征用补偿款。村干部提出,用部分补偿款造标准厂房,发展集体经济。但村民坚决不同意,认为这些钱捏在村干部手里,最后不知落入谁的腰包,不如把钱分掉。一时间,村干部和村民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村干部、村民代表连续四天开会到深夜,最终达成共识:设立第三方监督组织。

  2014年1月,胡文法尝试建立一个财务村务监督小组,人员除分管纪检的支部委员和出纳外,由全体村民从非村两委成员直系亲属的村民中选举党员代表一名、村民代表两名共同组成,监督小组每月对村两委的财务支出进行审核公示。

  同年6月18日,在后陈村,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就这样诞生了。由此,村级财务混乱的状况逐步好转,村民意见逐渐平息。村监会运行仅10天,后陈村就增收节支30余万元。村里一切事务都在村监会的监督下进行,村民觉得公开透明,值得信任。

  十年来,后陈村发生了巨变,干群关系更和谐了,村民钱包更鼓了,村庄环境更美了。这其中,“四个零”最为村民所津津乐道:群众零上访,干部零违纪,群众零投诉,违规支出零入账。

公开:村里事务村民管

  45岁的单国金是东阳市城东街道单良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每月10日上午8时,他都会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准时出现在村便民服务中心,接受村民的报账、查账等。这些年村里建设项目多,有大量账目需要审核,“去年每个月都有几十万元的支出,我们必须让村级财务在阳光下运行。”单国金说。据了解,单良村已连续10年“零信访”,一清二楚的账目让村民心服口服。

  来源于草根的制度,往往更具有生命力。村务监督委员会在后陈村的探索,给我省其他地区作出了示范。随后,温岭、天台、嘉善等地也相继建立了村级民主监督机构。至2009年11月底,我省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全覆盖,全省3万余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监会。2010年,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还被全国人大纳入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制度。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较好弥补了过去村务决策监督、管理上的制度性、结构性缺陷,改变了村两委干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状况,让村级民主监督不再缺位、失位、错位。

  在我省,村务监督委员会紧扣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抓监督。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把对集体“三资”管理等情况的监督作为“牛鼻子”来抓,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同时,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程监管,严禁村干部及其亲属承包本村集体工程项目,防止发生利益冲突。同时,要求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定期走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把群众诉求传达到村两委。

  村监会带来的变化,村干部印象深刻:以前不做事,村民说你无能;做点事,村民又说你想捞好处,进退两难。现在,有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身正不怕影子斜,放开手脚为民办实事,干群关系自然就好转了。

  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议事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管理执行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在浙江已基本建成。

  近年来我省民意调查显示,有八成农民群众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表示满意或认可。2009年以来,我省反映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信访量连续下降,最多的年份下降了15.5%,并出现了一大批“无信访村”。

严管:制度之笼更缜密

  今年8月,临海13名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因考核不合格,分别被当地纪委作出扣罚报酬、通报批评和约谈的处理,在当地引发不小的震动。

  近年来,为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我省出台《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要求对村务监督委员会主要成员工作进行考核,还明确了组织设置、任职条件、工作职责、监督程序等,使村务监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整合了农村监督力量,克服了监督缺位、无序等问题,使民主决策更加透明,民主管理更有民意基础,成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施。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10年来,我省狠抓村监会的内部监督管理,出台一系列举措,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如严把“入口关”,明确要求被判处刑罚等“五种情况人员”零当选,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的成员及其近亲属和村文书、村报账员等“五类人员”零担任,选好配强干部,把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情况作为创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的重要内容。严把“出口关”,每年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上开展信任度测评,对信任票未过半数的,责令辞去职务或按程序罢免职务,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目前,在我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决策、村委会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机制初步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已进入巩固提高、全面发挥作用的新阶段,成为我省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品牌”、“拳头产品”。

  忽如一夜春风来。近年来,我省农村经济社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实践证明,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浙江日报 法治中国的浙江实践特别报道⑨ 00003 村务,走上阳光大道 2014-10-31 浙江日报2014-10-3100011;浙江日报2014-10-3100013;浙江日报2014-10-3100010;浙江日报2014-10-3100015 2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